經濟觀察網 記者 劉可為了平衡歐洲對於源自亞洲地區原料藥(API)的嚴重依賴,總部位於法國的生物製藥巨頭公司賽諾菲於2月24日宣布,計劃將賽諾菲分布在歐洲各地的6個原料藥生產基地結合起來,在歐洲成立一家新的、獨立的原料藥公司。
賽諾菲在其官網上如此描述:「到了2022年,這家新的原料藥公司將成為全球第二大原料藥公司。屆時,它的銷售額將達到10億歐元。」
原料藥指的是藥物劑型中所包含的活性藥物成分,具體的原料藥在進一步加工後才能成為藥物製劑,可供患者使用。
總部位於義大利的化學製藥通用協會(CPA)在其出品的有關全球原料藥及醫藥中間體的2019年產業報告中稱,中國與印度在全世界範圍內供應著全球所需原料藥總量的60%。除此之外,印度作為仿製藥、原料藥出口大國也嚴重依賴著中國為其供應的原料藥上遊產品——醫藥中間體。
因為新冠疫情,中國企業推遲復工時間,交通運輸受阻。中國蝴蝶扇動了一下翅膀,在整個原料藥供應鏈上會產生怎樣的連鎖反應?
變
「我現在還是在家辦公。」濟南泛諾化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泛諾化學」)的張經理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在家銷售先接單,有可以出的就庫存先出著,不能出的就先欠著。」
從原料藥產業鏈剖析,原料藥的上遊是醫藥中間體,再往上走是精細化學。泛諾化學就是一家研發與供應醫藥中間體、精細化學品的企業。公司生產的醫藥中間體主要涉及抗腫瘤、抗抑鬱、治療心血管、糖尿病等領域。
從本質上講,泛諾化學也是一家化工企業。再往上追溯,泛諾化學也需要從如山東石大勝華化工集團等提供基礎化工產品的企業中購進原料,再將基礎化工原料進行化工合成進而生產出醫藥中間體。據張經理介紹,泛諾化學的出口業務佔了公司的總業務的80%,主要向印度、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等國供應產品。
採購方永遠都是對價格最為敏感的,儘管泛諾化學確實因上遊提供基礎化工原料的企業延期復工而出現了部分原料短缺的現象,但是從原料進價方面,還算是穩定。「我這邊工廠不給我漲,我也就不給他(客戶)漲啊。」張經理這樣說。最讓張經理頭疼的還是交通運輸問題,貨無法從廠裡運到港口,影響了船期也影響了訂單。
在原料藥、仿製藥行業,印度一直是中國的競爭對手。但在另一方面,印度又嚴重依賴中國的原料藥及醫藥中間體供應。根據印度方面統計的數據,印度每年從中國進口約1740億盧比(約 174 億人民幣)價值的原料藥,佔其全部原料藥進口總額的約43%,許多關鍵抗生素類原料藥對中國的依賴程度甚至接近100%。據《印度日報》報導,由於新冠疫情導致中國生產原料藥及相關企業推遲復工,一些印度藥企擔心將因原料藥庫存不足而被迫停產。
印度有沒有可能為了減少對於中國原料藥的依賴而發展自己的原料藥產業鏈呢?張經理認為有這種可能性。「疫情所帶來的影響還是短期影響,但印度對於中國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大的競爭對手。他們的人力比較便宜,研發費用也比較低,印度是有優勢的。再加上中國環保查得越來越嚴,所有的原料價格都上去了,我覺得印度的優勢可能會比中國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張經理說道。
中國企業的國內復工正在進行時,但境外新冠疫情似有蔓延之勢。張經理已經接到日本客戶的郵件告知她訂單要推遲了。供應鏈條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疫情在海外大規模蔓延就又會反向對中國的工廠生產產生影響。
不變
目前就職於一家生產肝素類原料製劑一體化上市公司的秦衡(化名)並不認為,肝素類原料藥產業鏈會從中國遷轉到其他國家。「目前中國生產的肝素原料藥應該能佔到全球總產量的80%,這也可以說是因為中國自身的資源稟賦。」 秦衡對經濟觀察報表示。
肝素行業的全產業鏈從生豬養屠宰開始,從生豬的豬小腸中提取肝素粗品。肝素粗品經過進一步的加工提純製成肝素原料藥。肝素製劑是肝素的最終產品形態,是臨床應用中最廣泛和最有效的抗凝血、抗血栓藥物之一。肝素製劑又分為標準肝素製劑和低分子肝素製劑,目前低分子肝素製劑已佔據肝素類藥品市場的主導地位。
豬的全球產業結構鑄造了肝素原料藥的全球供應鏈結構,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生豬飼養國與豬肉進口國,自然也在肝素原料藥生產方面在全球佔據重要地位。
截至本周一(2月24日),秦衡所供職的藥企也只有約三分之一的人復工。在肝素原料藥生產方面,因為有春節前的戰略儲備,所以還能維持。新冠疫情對公司最大的影響還是國內的醫院部分科室停止接診而帶來的肝素製劑訂單銷量減少,但好在出口訂單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據秦衡介紹,雖然國內做肝素原料藥和肝素製劑的企業很多,但要獲得可向國外出口的資質並不容易。「原料藥出口必須要獲得出口(目的地)國家對你生產車間和生產線的檢查,一條生產線可能就要投入上百萬。而如果是製劑就要有準入資格,這個準入是要做三期臨床實驗的。所以中國製劑國際化的進程還比較緩慢。」秦衡打了個比方,「比如中國有1萬個製劑生產公司,能到國外去賣的也就不到10個。」
向產業下遊延伸也已經成為了中國原料藥企業的共識,這意味著公司能獲得更高的利潤。而因為國家藥品帶量採購政策,倒逼企業不得不減低生產成本,以量換價。沒有掌握原料藥源頭的公司,在國家帶量採購的殘酷競爭中可能就會被淘汰出局。
變化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在北京鼎臣醫藥諮詢有限公司創始人史立臣看來,例如抗生素、維生素、胺基酸等大宗原料藥的產業鏈遷出可能對中國的原料藥產業反而有益處。「短期內印度想要替代中國不太可能,但實際上這個改變對中國有好處。」 史立臣表示,中國原料藥出口以大宗原料藥為主,而生產這些原料藥的汙染性比較強,中國的原料藥生產企業可以轉向生產附加值較高的高端原料藥。
現今,也有出口原料藥價格比國內銷售原料藥銷售價格要低的情況。究其原因,是中國逐漸加強的環保力度,使得很多中小原料藥公司關停,以至於出現一個品種的原料藥在國內僅有3-5家公司仍在生產,缺少競爭就極易產生價格壟斷。
「很多藥企也在呼籲原料藥生產備案制而不是許可制,不是去尋求GMP(生產質量管理規範)的要求,而是從製劑的層面去看質量。這樣中國的原料藥行業就可能得以升級換代,國內原料藥價格下降,另一方面驅使原料藥生產企業去生產高附加值產品,而不是像現在還是以價格競爭。」史立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