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太陽在沒有變成太陽之前就是宇宙中最為壯麗的星雲!也許在遙遠的銀河系另一端也曾經有文明給形成我們的奧爾特雲拍過深空照!當然這並不會令人驚訝,但這星雲是哪裡來的?也許這就得從恆星的形成說起了!
第一顆恆星大約誕生於宇宙大暴漲時代的數千萬年以後,這個時代的恆星核形成於後期的都有些不一樣,因為沒有大的質量核心,因此只有密度分布不均造成引力坍縮,因此這個時間會很久!根據形成恆星質量大小的差異,會有上圖恆星的三種命運,其中會超新星爆發的大中型恆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因為它們爆發後的星雲將是太陽形成的關鍵!
一顆超新星爆發對於周圍星雲的衝擊,可以看到一圈非常明顯的衝擊波擴散過程,這個擴散從2014年到2017年,整整歷時三年,但其實這個擴散過程是超高速的!
這是超新星爆發前夕的晚期恆星內部結構,因為質量夠大的恆星可以從氫元素一直聚變到鐵元素,再往後因為聚變要吸收能量,因此鐵以後的元素將在超新星爆發中完成!當然其外殼中未燒完的氫元素,氦元素以及碳氧氖鈉美矽磷硫鈣等等各種都將成為塵埃雲的組成部分!
二代恆星時期的坍縮都將由質心引起,因此二代恆星的坍縮時間也許會比一代要更短一些,但由於未燒完的氫元素足夠,中心處成長的天體又有豐富的元素,因此在其足夠大時將足以留住氫元素並且一直到超過紅矮星質量時點燃成恆星!
而星雲積盤的其他位置則形成了行星,當然只要雲氣足夠,仍然有可能形成第二恆星,我們稱這顆恆星為主恆星的伴星!而其他位置的行星物質則是繼承於上一代恆星爆發時散布到星雲中的各種元素,構成了太陽系中各顆行星的成分!
歐洲天文臺發布的金牛座原行星盤高清圖像,很明顯中心是一顆恆星,在其周圍各個同心圓處都將有一顆行星形成!這是一個多行星的恆星系!
上圖是VLT獲得的MWC758原行星盤圖像,左圖是計算機建立的模型模擬結果,右邊則是高清成像,從結構上來看與實際並無二致,當然中央恆星已經技術遮擋!
上圖是我們太陽系形成過程的動態展現,當然這個規模的星雲僅僅是示意而已,各位不必在意!
上圖是奧爾特雲規模示意圖,即使到現在仍然大量的星雲物質環繞在太陽系周圍,直徑達一光年太陽系形成殘骸!這就是太陽系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