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前世是超新星,後世是白矮星,那麼會一直是白矮星不變?

2020-12-03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以太陽的質量來看,太陽的這輩子是沒法超新星爆發了!因為它的上輩子炸得有點狠,所以重新聚攏起來的太陽在這輩子已經沒有機會了,而下輩子?很抱歉太陽已經沒有下輩子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理論,咱不妨來簡單了解下!

一、太陽的前世

現代天文理論認為太陽(太陽系)形成於奧爾特雲,因此我們在追尋太陽前世時,只要去了解下奧爾特雲這種星雲是怎麼來的即可!

1、來自於宇宙大爆炸時的早期氣體元素;

2、來自於上一代恆星的超新星爆發後的星雲;

但我們幾乎可以肯定的認為,整個太陽系形成於上一代恆星超新星爆發後的星雲殘骸!這一點有如下理論支持:

1、宇宙大爆炸早期的氣體元素幾乎就是氫與氦以及少量鋰等元素,不會有重元素

2、形成太陽系的星雲物質中,重元素筆記極高,從地球上發現的元素即到達到了92個質子形成的鈾元素,至少從1-92號元素中並沒有缺席,這是大爆炸時代的氣體雲中所沒有的!

3、鐵元素後的比例元素極高,這種元素只有在超新星和中子星合併中才能形成

因此我們認為太陽的前世至少是一顆能形成中子星的超級恆星,並且在一詞超新星爆發中結束了自身的生命,這些擴散的星雲塵埃在某個時間段內又重新形成了太陽和太陽系其他天體!

二、太陽的今生

根據現代天文理論,小於8-10倍太陽質量的天體未來是不會形成超新星爆發的,但太陽仍然會有一次小爆,因為在0.8-2.2個太陽質量範圍內的恆星,理論上會形成氦閃,因此從這一點來看,儘管沒有大爆發,那麼氦閃的小爆發也是相當不錯的,好玩嗎?

其實並不好玩,因為氦閃會在太陽離開主序星後約12.5億年後發生,此時從理論上來看,也許人類還未徹底從太陽系內逃離,因此氦閃時代是極其危險的!比如氦閃的光度達到了當前的2000-3000倍以上,那麼假如不計算物質拋射,僅僅是光度宜居帶就會外移到12-14倍日地距離,即18億-20億千米之外,相當於土星軌道以外!而紅巨星時代的宜居帶在木星軌道附近,並且太陽的氦閃還會頻繁發生,因為氦元素燃燒並不穩定,每次引力坍縮導致氦元素點燃,劇變膨脹後又會收縮,就如《三體》中描述的恆星呼吸現象!

三、太陽的後世

上圖漂亮的行星狀星雲就是太陽的後世,那麼它將擴散到多大呢?一般都為1-4光年左右,當然您不要以為這很難見到,因為距離我們不遠的狐狸座啞鈴星雲就是行星狀星雲!

距離地球約870光年,在10寸的反射鏡下這個天體呈現灰白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挑戰一下以哦!

22個星雲的比例示意圖,銀河系中總共發現了3000多個行星狀星雲,大都在1光年左右!

IC418,它的大小約只有0.3光年!根據天文學家估計,太陽未來的行星狀星雲會在1-2光年左右。當然時間也是非常關鍵的因素!因此我們可以下這樣的結論,太陽未來的理論影響範圍也就和形成太陽系的奧爾特雲類似,太陽本身生成的物質和形成太陽遺留的物質交相輝映,最終將形成一個更為龐大的天體!

四、未來太陽的行星狀星雲還能形成恆星嗎?

從理論上來看似乎存在這樣的可能,因為形成一顆紅矮星只需要太陽的10%質量,但很可惜,太陽未來的白矮星將保留很大一部分物質,擴散的行星狀星雲將再也無法有足夠的引力坍縮,也許將在數億年甚至數十億年後被另一片塵埃雲吸收重新坍縮,而這可能性極小!

所以太陽這顆白矮星的後世將會遺留上萬億年,一直變成一顆黑球,因為沒有伴星給它吞噬物質,所以它只有徹底死亡並且將所有碳氧物質帶到宇宙的熱寂時代!

相關焦點

  • 太陽的前世是一顆超新星,太陽的後世是什麼星?
    以太陽的質量來看,太陽的這輩子是沒法超新星爆發了!因為它的上輩子炸得有點狠,所以重新聚攏起來的太陽在這輩子已經沒有機會了,而下輩子?很抱歉太陽已經沒有下輩子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理論,咱不妨來簡單了解下!
  • 「部分超新星」在銀河系中炸飛了白矮星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一個奇怪的白矮星在銀河系中hurt繞,可能是「部分超新星」的倖存者。白矮星是地球大小酷而暗淡的死亡恆星核心,它們在中等大小的恆星耗盡燃料並脫落外層後被留下。有一天,我們的太陽將變成白矮星,銀河系中超過90%的恆星也將變成白矮星。
  • 白矮星是如何爆炸的
    天體物理學家第二次發現了伴隨著白矮星爆炸的壯觀的紫外線(UV)閃光。作為一種極其罕見的超新星類型,這一事件有望為幾個長期存在的謎團提供洞察力,包括白矮星爆炸的原因,暗能量如何加速宇宙,以及宇宙如何產生重金屬,如鐵。領導這項研究的西北大學天體物理學家亞當·米勒說:「紫外線閃光告訴我們一些關於這顆白矮星是如何爆炸的非常具體的信息。」
  • 白矮星一生歷程(白矮星簡史)
    一顆低質量或中等質量的恆星(質量小於我們太陽質量的8倍)將變成白矮星。一個典型的白矮星其質量大約和太陽一樣,但體積只比地球稍大一點。白矮星,也被稱為簡併矮星,主要是由電子簡併物質組成的恆星核心的殘餘物。白矮星的密度非常高:如果其質量與太陽相當,那麼體積只與地球大小差不多。
  • 太陽能量耗盡會變成白矮星,那麼到時候人類會何去何從?
    人類存在於宇宙之上或許有一天能源將會枯竭,那麼人類滅亡的時刻就也到來了,當宇宙終將滅亡之時,那麼人類將會何去何從呢?宇宙能夠消亡將會在數十億年之後,宇宙的消亡就象是太陽一樣轉瞬即逝,那麼恆星消失之後,它們的屍體就是白矮星,或許它將成為了人類在於宇宙的最後一站地,那麼太陽毀滅人類的最終歸束為什麼是白矮星呢?當它消亡之後又會有怎樣的情景出現呢?
  • 白矮星異常爆炸,提前變成超新星,「真兇」卻是它的伴星
    恆星演化分為兩種結果,大質量的恆星會在最後發生超新星爆炸,大量的物質變成星雲狀,而核心將會變成中子星,質量特別大的恆星在超新星爆發後,也可能會形成黑洞。而宇宙中大多數的恆星都是質量比較小的恆星,這些恆星擁有悠久的壽命,而且在最後不會發生超新星爆發,會慢慢演化成黑矮星,靜靜的藏身於深空中。
  • 白矮星的生老病死:前世是恆星,結局是爆炸還是黑矮星?
    科學家們發現的最有代表性的白矮星是天狼星的伴星,我們把它稱之為天狼星B。天狼星B具有所有白矮星的特徵:密度大,約為1000萬噸/立方米。體積小,它的半徑和地球差不多,體積接近地球。質量高,它的質量約為1.1個太陽質量,也是目前觀測到的質量最大的白矮星。唯一有區別的是,它是一顆藍色的白矮星,這和其它白矮星不同。通過對天狼星B的簡單敘述,我們大致可以了解到白矮星的一些基本情況。
  • 參宿四未來超新星爆發後是變成黑洞還是中子星還是白矮星?
    巨大的質量也意味著一個問題,就是其核聚變的速率會非常非常快,這就會造成參宿四的壽命非常短。 那麼當參宿四發生超新星爆發的時候,它會變成什麼呢?是白矮星還是中子星還是黑洞?
  • 當白矮星超新星爆發成黑洞時,這是屬於降維打擊成零維了嗎?
    請注意白矮星是無法成為黑洞的!為什麼?儘管白矮星仍然可以吞噬伴星或者星雲物質可以繼續成長,但很抱歉....白矮星的成長有一個上限,那就是錢德拉塞卡極限,也就是太陽的1.44倍!只要伴星吞噬恆星物質到達太陽的1.44倍時,這一顆白矮星就會成為宇宙最耀眼的新星--Ia型超新星爆發!
  • 白矮星或中子星的質量變化後會發生什麼?
    問題:我一直為白矮星和中子星的大小問題而感到疑惑。然而這次我詢求的並不是它們的大小本身,而是當物質施加在它們身上時所引發的一系列變化。用一個由一顆白矮星和一顆紅巨星組成的聯星系統來舉例,如果紅巨星的物質轉移到白矮星上,那麼白矮星的大小將如何隨著時間變化?這顆白矮星會因為這些附加質量而一直增大,直到它坍塌成一顆中子星?還是說它會因為質量過大而繼續收縮?
  • 白矮星為何會發生爆炸成超新星?或因吞噬巨星伴侶
    科技日報北京8月20日電 (記者房琳琳)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9日報導,一個國際空間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他們認為是雙星系統爆炸產生超新星後的殘留物的證據——一種白矮星「碎片」,該「碎片」正在借熱核爆炸的力量在宇宙中移動,就像一個在銀河系流浪的小型星體。
  • 白矮星可能不是太陽生命的終點,太陽最終可能會演變成「黑矮星」
    太陽會變成「黑矮星」不過,恆星也不是一直都能夠發光發熱的,恆星也有其誕生質量大的恆星,大多是太陽質量8倍以上的恆星,通常被稱為「超巨星」,此類恆星生命最短,很快就會能力消耗殆盡,並發生劇烈的大爆炸,稱為超新星,最終也可能演化為黑洞。
  • 但超新星可以,白矮星選擇把自己撐死
    地球引力結合能:2.45×10^32J一級地震釋放能量為2.0×10^6焦耳每相差1級則能量差別32倍,那麼多少級地震會超過地球的引力結合能呢?恆星是一座超級大工廠,從誕生那一天開始就在不斷產生在中心產生新的重元素,而只要溫度足夠高,壓力足夠大,那麼這些新產生的重元素會繼續聚變成更重的元素,一路直到中心的元素全部轉換成鐵,此時恆星內核的聚變再也無法產生新的重元素
  • 兩顆白矮星碰撞產生了一顆超級巨大的白矮星
    WDJ0551+4135對其溫度和質量的白矮星有快速的運動學,這意味著它比看起來要老,在形成單一白矮星之前就有很長的歷史。正如霍蘭德斯所指出的,欺騙性年齡來自於較老的恆星比較年輕的恆星移動得更快這一事實,但如果WDJ0551+4135是一個較老的恆星,那麼它應該比太空望遠鏡收集到的紫外線數據所顯示的更冷。
  • 白矮星的質量那麼大,那麼它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呢?
    恆星看似永恆,但它們之中的絕大多數最終會演變成白矮星,這其中包括我們的太陽。白矮星是中低質量恆星演化的最後一個可觀測階段。它的密度高達1000000 g/cm^3,是水的一百萬倍。白矮星的這種高密度與其形成方式有關。
  • 太陽永遠到達不了錢德拉塞卡極限只能成為一個白矮星
    其表達式為:太陽是一顆黃矮星,憑著它自身的質量,在死亡時中心壓力無法達到激活碳核聚變的能力,因此核聚變反應終止,就不會發生超新星大爆炸,只會變成一個紅巨星,拋棄外殼部分質量後,中心部分只能成為一個白矮星。
  • 如果把太陽換成一顆白矮星,太陽系會怎麼樣?
    我的太陽是一顆在宇宙中不算大也不算小的黃矮星。它在值壯年時期,內部和外部的活動也比較穩定,也這給我們地球帶來了無限生機。但是恆星都是有壽命的,試想一下,如果把現在的太陽換成年老時期的白矮星,忽略掉膨脹為紅巨星的吞沒行星的階段,整個太陽系會怎麼樣呢?
  • 白矮星研究揭示了對宇宙中碳起源的新見解
    據外媒報導,一個新的理論可以解釋關於銀河系和其他星系如何創建的最大謎團之一,探索白矮星在創造宇宙的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碳不僅是星系形成的工具,也是生命的工具,然而它在銀河系中的起源仍不清楚。碳原子是由恆星產生的,是氦氣進行聚變過程的產物。但它究竟是如何從那裡進入星系的,一直存在爭議。
  • 太陽的未來將成為白矮星,那什麼是白矮星呢?
    你是否曾想過當一個恆星,或者是太陽將他的燃料和能量全部耗盡會發生什麼?「什麼是白矮星?」這個問題就此誕生。恆星也是有壽命的,他們也在不斷的演化和改變。在他們生命的初期,恆星是由含有灰塵和氣體的雲通過引力結合在一起形成的。
  • 白矮星為何會爆炸爆炸?錢德拉塞卡極限又是什麼?
    白矮星-這是一個奇怪的恆星,違反我們常識的恆星白矮星 - 這些恆星有一個相當奇怪和不尋常的屬性,矮星的質量越小,它的大小越大,反之亦然,質量越大,它的大小越小。第一:如果質量逐漸減少,白矮星大小會無限制地逐漸增加嗎?當然,答案是否定的。隨著質量的減少,密度將開始下降,一旦低於某個閾值,物質將不再退化並再次變為正常。這個極限位於太陽質量的0.001,即木星質量區域。這些物體表現得像普通物質,被稱為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