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人稱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三代」。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衝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第三代導演的四位代表,你知道都有誰嗎?
1.崔嵬(1912-1979.2.7),中國電影演員、導演。原名崔景文曾用名崔微暉、崔浚、瘋子,後改名崔嵬。山東諸城市昌城鎮王家巴山村人。著名電影藝術家、劇作家。代表作品:《紅旗譜》、《青春之歌》、《小兵張嘎》。崔嵬(1912—1979.2.7),中國電影演員、導演。原名崔景文曾用名崔微暉、崔浚、瘋子,後改名崔嵬。山東諸城市昌城鎮王家巴山村人。著名電影藝術家、劇作家。崔嵬同志的一生經歷過許多困苦和坎坷。他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少午時期在饑寒困苦中度過。為生活所迫,姐姐被賣給了人家。他剛剛十三歲就不得不到工廠當童工,從事他力不勝任的繁重勞動。由於反抗工頭的打罵,而遭到解僱。以後在王統照的幫助下,勉強讀了幾年書。因在青島禮賢中學求學時,因反對國民黨被開除。
崔嵬主演過《宋景詩》、《海魂》、《老兵新傳》、《紅旗譜》等影片。導演作品有《青春之歌》、《北大荒人》、《小兵張嘎》、《天山上的紅花》等。《小兵張嘎》最具特色的是運動長鏡頭的運用,當時西方的長鏡頭理論還沒有傳到中國,這種探索顯得十分可貴。《青春之歌》像一首優美而激昂的長詩,在新中國電影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美學思想上,崔嵬追求電影的群眾化、民族化,並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崔嵬還先後導演了《楊門女將》、《野豬林》等戲曲藝術片。他在傳統的戲劇程式化表演中,融入對角色的體驗因素,大大增加了原戲的感染力。
2.水華(1916-1996),中國著名電影導演。水華17歲參加左翼戲劇運動,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了抗敵演劇隊。1949年,入東北電影製片廠任導演。次年,與人聯合執導了《白毛女》,並在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特別榮譽獎。此後,水華調入北京電影製片廠,執導了影片《林家鋪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等影響極大的影片。文革後,水華繼續其電影創作,執導了著名影片《傷逝》,影片嚴謹、深沉、細膩、含蓄。被視為水華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水華同志,原名張水華,1931年投身左翼戲劇活動,1934年為左翼戲劇聯盟南京分盟成員,1936年東渡日本留學,1937年回國。七七事變後,他參加上海救亡演劇四隊,積極參與抗日宣傳演出活動。1940年,他來到延安,在魯藝實驗劇團任導演工作,1942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44年,他參加了新歌劇《白毛女》的創作。。他1949年任東北魯藝實驗劇團團長;1950年,在東北電影製片廠任導演,與人聯合導演《白毛女》,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榮獲卡羅維·伐利國際電影節榮譽獎、中國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一等獎。
水華,早在30年代便投身左翼戲劇運動,1949年後轉入電影界任導演,共拍了7部故事片———《白毛女》、《林家鋪子》、《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雞毛信》、《傷逝》、《藍色的花》,作品不多卻部部精彩。他的成名作是《白毛女》,別具匠心的銀幕顯現,使原劇固有的民族特色更為鮮明生動。《林家鋪子》是水華的巔峰之作,曾於1983年在葡萄牙第12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獲評委獎。華的影片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鮮明的民族風格,場景樸實而又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色調變化豐富,導演處理上既注意了藝術上的整體性,細節處理又很講究。
3.謝鐵驪(1925年12月27日——2015年6月19日),江蘇淮陰人。是中國第三代電影導演的代表人物,國家有突出貢獻的50位電影藝術家之一,第14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終身成就獎獲得者。13歲就開始參加抗日救亡文藝活動,15歲參軍並在參加新四軍後成為一名文藝戰士。1940年進入淮海軍政幹部學校學習,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新四軍文工團戲劇教員、第三野戰軍第三十軍文工團團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任教員,1959年開始獨立拍片。謝鐵驪少小失學,完全靠天資聰穎和刻苦自學成長為一位著名電影藝術家。代表作有 《暴風驟雨》、《早春二月》、《智取威虎山》、《海霞》、《知音》等。是第五、六、七、八、九屆全國人大常委。
1950年跨進了電影界。他先是在電影局藝術處處長陳波兒倡導建立並任所長的表演藝術研究所(北京電影學院前身)當了3年教員。從招生到給學生講課,自己還要讀書學習,大量觀摩中外影片,尤其是蘇聯影片,謝鐵驪過得十分充實。後來的22大電影明星中,龐學勤、李亞林、張圓都是從這裡走出去的,著名反派演員安鎮江就是謝鐵驪的學生。上世紀90年代,在完成了6部8集電影《紅樓夢》後,謝鐵驪決定拍《聊齋》,由此就有了電影《古墓荒齋》。電影決定拍攝時,演小狐狸的演員始終未定,因為劇組有部分戲在杭州拍,而她的夫人王遐和杭州市委宣傳部長和政協主席都熟悉,所以就決定在杭州選小狐仙。謝導就派她和王雲霞到杭州看看有沒有合適人選。王遐一直在杭州呆了兩個多月,當地推薦了很多人,照片掛了一屋子。友人推薦的周迅從沒演過電影。他們就拿了周迅拍的掛曆,王遐一看不錯,而且人有特點,下巴頦尖尖的。
4.原名成蘊保(1917.1.21-1984.4.26) 編劇、導演。原籍江蘇松江(今屬上海),生於山東曹縣城內。1931年去上海,1936年就讀於漢口善的英文學校。1937年參加抗日救亡演出活動。1938年成蔭由西安轉赴延安參加革命,先後在陝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學習。1938年 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11月調晉綏邊區賀龍領導的120師政治部戰鬥劇社任導演、政治指導員、副社長等職,並隨軍參加了一些重要戰役。爾後相繼創作獨幕劇《晉察冀的鄉村》、《自家人》、《虎列拉》 、《求雨》、《敵我之間》、《打得 好》,並導演話劇《雷雨》、《慳吝人》等。1945年後任晉中呂梁軍區政治部、西北野戰軍二縱隊政治部宣傳科長。1947年10月,調西北電影學習隊工作,不久隨隊去東北電影製片廠學習,任東北電影製片廠導演。1948年7月首次拍攝了記錄片《東北保育院》。
1949年初,編寫並導演了故事片《回到自己隊伍來》,是年參加了第一次全國文代會。是年東北電影製片廠遷到長春,任該廠導演。9月根據歌劇《鋼骨鐵筋》改編為電影劇本《鋼鐵戰士》,並導演了此片。影片鋼鐵戰士為其成名作,於1951年獲第六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和平獎,1957年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 秀影片一等獎。1951年底赴上海導演故事片《南徵北戰》,1952年起任中央電影局秘書長,同年導演的影片《南徵北戰》獲得好評。1954年任中國電影實習團副團長,去蘇聯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實習。1956年回國後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曾執導《萬水千山》、《停戰以後》、《女飛行員》、 《拔哥的故事》等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