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說的是什麼意思?

2021-01-19 農民的小幫手

說到「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這句俗語,有不少朋友聽過,還有不少朋友經歷過,這裡說的一代、二代、三代並不是自己、父母、爺爺奶奶這樣的三代,而是另有其他意思,因為一部分朋友看到後,會有錯覺,認為怎麼和父母以及爺爺奶奶不親了呢?其實不是這意思,下面關於這句話,小幫手給大家說說(僅代表小幫手個人看法)。

一代親:一代指的是自己的親兄弟姐妹,比如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同父同母的這種,關心肯定親(特殊情況除外),特別是哥哥,都說長兄如父,如果親兄弟姐們的關係搞不好,估計家庭也一定不和睦。

二代表:這句其實說的是堂兄弟姐妹以及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就是你親叔叔家的子女,一個奶一個爺的那種,表兄弟姐妹是你姑姑、舅舅家的子女,我們都是喊老表的這種,以上這些就是二代,為什麼說二代表呢?大家可以想一下,相比著自己的親兄弟姐妹,他們的關係會稍微疏遠一些,沒有那麼親,因為不是經常見面,很多家庭或許只有過年走親戚時,能見一面,當然,也有特殊例子,關係特別親的那種,這裡說的是大多數的家庭。

三代了了了:先說說三代指的是什麼,三代就是你自己的子女和上面說的二代表親的子女,他們之間的關係,到了這時候,基本就沒什麼聯繫了,大家如果感覺有點遙遠的話,可以想想,你自己和你爸爸老表的子女,關係怎麼樣?(是不是有點繞?仔細回想下),反正小幫手和他們是不熟,基本就沒見過面,即使見過,估計還是小時候父母抱著走親戚那時,到了現在誰也不認識誰,沒辦法,這就是現實。

在上面解釋的過程中,小幫手一直在想自己家庭的情況,說實話,和這句話真貼切,自己哥哥姐姐這種不必說,關係肯定好,而到了老表階段,基本聯繫的就不多了,一是大家都各自忙各自的,平時也沒時間見面,偶爾在網上聊聊天,也是和普通朋友差不多,說一些無關緊要的話,到了過年走親戚時,可能才有機會坐坐,但是,一年只見一次面,大家可想而知,關係還會那麼好嗎?

這就是目前大部分家庭親戚或者說親情的狀況,記得以前看過一篇文章,有位朋友這樣留言,他說「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的情況,基本發生在普通家庭,如果家裡很有錢的話,就不會發生了,仔細想了想,還有那麼一點點道理,你覺得呢?

關於「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的解釋,小幫手就說這麼多,如果你有其他更好的觀點或看法,歡迎在下面評論處留言。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是什麼意思?
    堂親一般是指父親這邊的親戚的後代,和自己同姓的堂兄弟姊妹;表親是指母親那邊的親戚,比如舅舅、姨媽等親戚的後代,一般姓氏和自己不同。雖然都是親戚,但是在現實中卻親疏有別。一、一堂親萬年,一表三千裡在農村的俗語中,有這樣一句話來形容堂親和表親的差別:「一堂親萬年,一表三千裡」。這句話從字面意思理解,意思是堂親關係非常持久,而表親卻關係非常疏遠。
  • 農村俗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話糙理不糙
    農村的人們這麼在意血緣關係,自然會延伸出很多關於此類的文化現象,俗語當然是少不了的,「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這句話,總結的就是不同的輩分之間關係親疏的體現,不僅表現出農村人們對於親戚關係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慢慢的也在脫離這種思想。要想弄明白這句話,就要弄明白這裡面的「一代」、「二代」和「三代」到底是什麼意思?
  •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親戚關係真的難以維持超過三代?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親戚關係真的難以維持超過三代?農村曾有一句話非常的實在,也是一輩一輩的流傳下來,爺爺輩經常說道:「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至於為什麼會流傳下來這麼一句話,難道親戚之間的關係真的難以維持超過三代?
  • 俗語「一代親,二代淡,三代不管飯」啥意思?為何親情會漸行漸遠
    但是在農村裡面,同樣也流行著這樣一句俗語,叫做「一代親,二代淡,三代不管飯」,為什麼親情會在一代一代流傳的過程中,慢慢的消散和遠離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這個話題。首先,一代人之間親密無間過去在農村裡,一對男女結婚之後可能會生好幾個孩子,兄弟姐妹有好幾個。後來一段時間,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大多是獨生子女。現在國家放開二胎之後,很多人都意識到,還是應該生兩個。
  • 俗語「一代沒好妻,三代沒好子」啥意思?老人的經驗總結!
    在中國以前的時候,鄉下的農民們大多沒什麼機會去讀書,所以文化人也一般不多,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沒有什麼文學方面的創作,比如,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知道一兩句的俗語中就有不少是由樸實的勞動人民所創作的,這些俗語雖然說起來比較「俗」,但這只是一種接地氣的體現,並不代表著沒有什麼內涵,而恰好相反的是
  • 農村老話說「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就拉倒」,怎麼理解?有道理嗎
    可能很多人聽過這樣一句農村俗話,「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就拉倒」,這就是講的親戚關係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就會感情淡化,而後逐漸就沒有來往了。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很早就有了對親戚關係的理解,也習慣性地將親戚理解為「自家人」,互相也會更加注意團結、互相幫襯著。
  • 農村俗語:「建房勿斷落,段落了三代」,什麼意思,建房有何考究?
    因此人們經過長期的總結而出的一句農村俗語「建房勿斷落,段落了三代」,這是什麼意思?建設房子有哪方面的考究?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建房勿斷落,段落了三代這句話比較容易理解,那就是說我們在農村建設房子的時候不要把房子建設在斷層地帶,這樣會很危險,而且影響後代長遠的安全。而所謂的「落斷」就是指在地質結構上的斷層,特別是四川、貴州、廣西、雲南等地的農村,一種地勢比較常見。
  • 農民老話「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認不到」,這話到底有什麼含義
    農民老話「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認不到」,這話到底有什麼含義?在農村,流傳著很多很多的老話,「家有一寶不如,家有一老」,還有,「再窮不耕丈人田」,等等一些有著一定道理的老話,這些老話都是農村老一輩人根據很多年的生活經驗得出來的,都是有一定道理,而且還通俗易懂,大多都很容易上口,隨口一說都能說出來,但是,真的只是在農村流傳的這些老話,由於地域的局限,讓這些老話才能夠在農村流傳許久,讓後人理解的更多。
  • 俗語:「出門千裡不拿針」,針代表什麼意思?老祖宗看得很通透
    如果你生活在農村地區,你一定在長輩口中聽說過不少俗語。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就喜歡學習俗語,每次回老家都會學上那麼幾句。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出門在外,哪怕是衣服破了,想要一根針用來縫補衣服,也有難處。
  • 農村俗語「蓋房不落斷,落斷無三代」是什麼意思?老話還在理嗎
    自古以來,蓋房子都是農村人最重視的事情之一,不管是在以前,還是在現在,一座房子往往要花費一家人大半生的心血和精力,還是一家人感情的寄託,所以人們在蓋房子時,講究也會特別的多。在農村中有很多關於蓋房子的俗語,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蓋房不落斷,落斷無三代」,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明九不可怕,暗九大過天」,什麼意思?
    在農村,俗語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是一代代在田間辛苦耕耘的先人,通過細微的觀察和對事物認知的一種「解釋」!在漫長的歷史中,俗語的發展包含了人情世故,包含了農業種植,也包含了自然天氣!可以說,農村的俗語是一部記錄社會發展的編年史,畫盡了人事的蒼桑!
  • 農村俗語「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說的什麼意思?
    而農村,也在歷史的長河中海納百川,在農村,世代居住著善良淳樸的農民,在漫長的歲月中,在日積月累下的耕耘勞作下,總結出很多富有實踐和科學的經驗,在一輩一輩農民口中流傳下來,這就是農村文化的瑰寶,我們傳統的農俗。然而,近年來隨著「城市圈」不斷的擴大,農村進城人員逐步的增多,那些農村的俗語也漸漸被人遺忘!
  • 農村俗語「蓋房不落斷,落斷無三代」是什麼意思?怎樣識別斷層?
    農村俗語很有智慧,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但是很多俗語是對某種事物或現象的高度概括,語句非常精練或者說全是精華,因此理解起來雖不晦澀難懂,但也很費功夫,要徹底弄明白並運用還需要我們自己下功夫去琢磨。比如這句「蓋房不落斷,落斷無三代」,猛一讀,會覺得無從下手,那麼,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鄰有三不比,親有三不走」,是什麼意思?說得有道理嗎?
    在城市中,很少有人會像電視劇中那樣,與鄰居相處得就像是親姐妹般熱絡,有的人更甚,平時鄰裡之間見面連個招呼都不打,別說是寒暄幾句了。這也怪不得他們,畢竟平時工作很累,與鄰居也沒有什麼交集,關上了門,就是兩個世界的人,哪有多餘心思去經營一段陌生關係呢?
  • 俗語:姑表親輩輩親,什麼意思?為何爸爸一系叫堂,媽媽一系稱表
    而這三個看起來親疏遠近都差不多的親戚關係,卻存在著微妙的變化。其實,這就是民間俗語中說的「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算親」。 我們首先談談姑表是什麼關係,姑表親是指父親的姊妹的孩子。
  • 農村俗語「明七暗九,暗九是關口」,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對於這個問題,只能說他們不了解農村,不懂農事!正午時分也是最熱的時候,這時除草更能有效的防止其「死灰復燃」!在農村生活,對於村裡的長輩來說,都是種田的好手,也能說出一些與農事有關的俗語,比如說「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其實,在農村俗語不僅包含農事,也有很多富有哲理,以下的三則俗語,您知道是什麼含義嗎?
  • 農村俗語「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在農村地區有一些民間俗語,對於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一定的幫助意義。因為這些俗語都是老人們長期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智慧。比如說農村有一句話叫做「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 俗語:「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啥意思?說得有道理嗎?
    在大多數人看來,農村人非常重視親情,他們對待親人的態度與對待陌生人的態度可謂是天差地別。對待親人,他們盡心盡力、掏心掏肺,彷佛有著用不完的熱情;對待陌生人,他們只是禮貌一笑,這就是「親疏有別」的真實寫照。血緣關係很奇妙,它給人們之間設定了距離,血緣越近,人們就越親近。
  • 農村俗語「救急不救窮」到底是什麼意思?背後的含義堪稱人生哲理
    我國農村有很多文化,由於地域遼闊,每個地區的文化也大不相同。其中,農村俗語眾多,它是警示世人們的一種「工具」,沒錯,在筆者看來農村的很多俗語就是工具,方便記憶,還能時刻提點人們。而今天筆者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救急不救窮」這句農村俗語的真正含義,它背後又蘊藏了怎樣的玄機?農村俗語「救急不救窮」光從字面解釋,就是我可以幫助你一時,幫助你著急的時刻,但是不會一直幫助你,更不會因為你窮而去幫助你。其實這只是非常淺層的意思,其背後蘊藏著很大的人生哲理,待我細細與你分享。
  • 在農村,老人說:「有錢莫沾三,沒錢莫望二」,啥意思?有道理嗎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在農村,老人說:「有錢莫沾三,沒錢莫望二」,啥意思?有道理嗎】社會在發展,人口在流動,城市發展之後,湧入城市就業的農村人口越來越多,脫離土地,把戶口遷到城鎮的農村居民逐年增加,留守在農村生活的也只剩下老弱婦孺,農忙的時候,筆者回村幫忙收割糧食,在地裡幹活的基本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年輕的村民看不到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