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家族觀念都是非常濃重的,往往很在意血緣關係,在人們關係之間所起到的「紐帶關係」,其中「祠堂文化」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現在農村中還保有大量的宗族祠堂,裡面專門用來供奉家族中已經逝世了的先人,還能夠看到人們毫不避諱地將德高望重的長輩遺像,懸掛在大廳正中央,要知道這些行為在城市中幾乎是不常出現的。
生活在農村的人,在接觸的文化跟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就有一定差距,他們的整體生活節奏都比較慢,而且也不用為了生存而煩惱,基本上一切的生活必需品都是自給自足,一年到頭去超市大採購幾次,基本上就足夠了。所以說在這種相對封閉的生存環境中,人們對於好關係的維繫,最集中體現在「親戚關係」上面。本來人的天性就是「群居」,在人類從古至今的演變過程中,都是在遵循著以家庭為最小單位而發展進步的,這種現象在農村更為明顯。
農村的人們這麼在意血緣關係,自然會延伸出很多關於此類的文化現象,俗語當然是少不了的,「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這句話,總結的就是不同的輩分之間關係親疏的體現,不僅表現出農村人們對於親戚關係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慢慢的也在脫離這種思想。
要想弄明白這句話,就要弄明白這裡面的「一代」、「二代」和「三代」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親人和許多的親戚,那麼親人和親戚的區別就是劃分「一代」與「二代」之間的重要標準。能夠稱之為家人的人,都算是我們的第一代親戚,就像是我們的父母,孩子、親兄弟姐妹,還有父母雙方的雙親,這都是一代親人裡面所涵蓋的人,這些人毫無疑問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也是跟我們朝夕相處的人,關係自然是最近的,所以「一代親」說的就是親人裡面跟我們關係最好,最親密的人。
「二代表」這個表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老表」,在親戚的關係中算是處於第二個階層的,說白了也就是堂兄弟姐妹以及表兄弟姐妹,這種親戚在我們生活中是不常出現的,唯一的交集可能就是逢年過節的時候,相互之間走門串戶了。但是為什麼關係並不是特別的親密還要相互走動呢?之前我們就說到了,中國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在意宗族關係的民族,這些親戚就算在平時跟我們的聯繫並不多,畢竟也是在這個社會上跟我們有著緊密關係的人,如果再不加以維持,那麼這個大家族的人就會越來越少了,這樣子一個家族就會被認為是即將要衰敗的跡象。如果是一個非常興旺的家族,肯定是大家都想一起團結在一起的,這樣子家裡每一分子都能夠沾到光,而且在遇到困難、走投無路的時候,還能夠得到親戚的幫助,人們都說「多條朋友多條路」,那麼親戚當然就更應該要團結起來了。
最後的「三代了了了」說的就是關係更遠的親戚了,一般都是子女輩的子女們之間的聯繫,結合實際想一想,好像確實也沒怎麼聯繫了,因為到了第三代的時候,他們就會組成新的關係圈,再和家族中的聯繫其實就已經非常淡了。
說了這麼多,在聯繫到我們現在的實際情況,其實親戚之間的感情,的確是已經呈現出越來越遠的一種趨勢,大家都把重心放在自己的家庭上,就算是逢年過節也只是走個過場罷了,並沒有什麼實質上的情感交流,你認為這種現象是好還是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