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有什麼含義?

2021-01-14 我是毛興成

在農村中流傳著一些語言簡練、通俗簡單的俗語,這些俗語的共同點是話糙理不糙,都是農村裡祖祖輩輩在生活中汲取的經驗和傳統的思想,小編就向大家介紹一則俗語的具體含義,大家了解以後一定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這句俗語是「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俗語中的三個數字代表的都是物品的尺寸。為什麼說床離不開帶七的尺寸,棺材離不開帶八的尺寸,桌子離不開帶九的尺寸呢?我們具體了解一下。

第一,床不離七,在家具城裡買床,我們熟知的尺寸都是120公分、150公分、180公分,但在農村並不這樣描述尺寸,都以尺作為數量單位,一尺大約等於33公分,120公分的床約合三尺七,150公分約合五尺七,180公分約合六尺七,床的尺寸都離不開七是因為七和「妻」同音,代表農村人對家庭美滿幸福的心願,希望夫妻恩愛和睦。

第二,棺不離八。雖然現在為了保護環境、節約土地、美化景觀,土葬的習俗已經被摒棄,棺材也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不過在以前,棺材的尺寸也很講究,棺材和「官」、「財」同音,升官發財都是人們的心願,而發和「八」的讀音近似,在中國,數字八一直都認為是最吉利的數字,所以,棺材的尺寸都要帶八,棺材的長度一般是六尺八,寬度是一尺八。

第三,桌不離九。同樣的,九和「酒」同音,在農村,一大家子人圍桌吃飯都離不開酒,酒的作用讓家庭氛圍更加和睦,增進了彼此的感情,所以桌子的尺寸帶九也是一種美好的象徵。農村家庭的桌子一般以方桌為主,長款是二尺九,或者90公分左右。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含義,方桌的每一邊可以坐兩個人,通常來說每個人的肩寬大約是45公分,兩個人並排坐肩寬總和正好是90公分左右,這也是實用性最強的桌子大小,大家圍坐在桌前不會感到擁擠,也不會覺得距離太寬而不方便吃飯、聊天。

相關焦點

  •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什麼意思?數字外別有深意
    文/老吳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什麼意思?有人認為農村的俗語也淺顯,根本不需要深入去研究,基本上一聽就知道在講什麼?但農民的智慧真的可以讓你這麼小瞧的嗎?老吳今天說的這句俗語,十個中有八個不懂得內在的含義,不信你來試試。這俗語就是「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 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啥意思?老祖宗經驗之談
    這些寓意滲透進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就連木匠做工時也是有講究有學問的,現代社會很多東西都是機器製作了,導致現在的木匠越來越少,但是古代的木匠非常厲害,做出來的物品精緻又漂亮,雕花之類的也不在話下,當他們在做一些東西時,雖然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是出於習慣,他們都會把它當作內心準則,就比如"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 農村俗語:「一九二九不出手」是什麼意思,今年的冬天有多冷?
    農村俗語:「一九二九不出手」,是什麼意思,今年的冬天有多冷?現在已經進入了12月上旬,離「一九」還有半個多月的時間,而冬至的頭一天便是「一九」的節氣。所以在「一九不出手」到來之前,我們用農村俗語來預測一下,這個冬天到底有多冷呢?農村俗語「一九二九不出手」,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李子來回答。農村俗語「一九二九不出手」,這話是什麼意思?
  • 在農村,老人常說:「寧往北走一千,不往南挪一磚」,啥意思?
    這幾句話是人們千百年來的經驗總結而成,在農村廣為傳播,既簡短又含蓄。這幾句古話包含了天氣預報,如:「螞蟻搬家早晚要走;蜜蜂歸巢遲,天氣晴朗;魚出水跳,蜻蜓飛低,出門帶笠。」俗類:八月摸秋,摘柚抱瓜子不算偷;又如有些禁忌類,正月忌頭,臘月忌尾,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等等,這些都是耳熟能詳的古語。
  • 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有啥含義?為何要這樣說?
    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有啥含義?為何要這樣說?現代生活的緊湊,讓人們除了抓緊時間去掙夠生活的本錢之外,再也無暇顧及其他的事情。就更不要說那些從老一輩傳下來的經驗之談,就更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認認真真地感受,一句短小的話裡,是用多少人多少的經驗總結出來的。
  • 農村俗語「秋分日晴,萬物不生」有什麼特殊含義,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秋分日晴,萬物不生」有什麼特殊含義,有道理嗎?很多小夥伴相信都應該有聽過一些農村的老話,這些話一般來說都十分的好理解,這些話正是所謂的農村屬俗語。農村俗語也是農村的農民老一輩人一直總結的生活經驗,其中涉及到一些地理和氣節的知識,蘊含著一些大道理,直到現在我們聽到這些農村的俗語還可以受益匪淺。那麼小慄今天就和大家聊一下其中的一句農村俗語「秋分日晴,萬物不生」,那麼這句俗語有什麼特殊含義,又有道理嗎?一般到了秋天,就是收穫的季節,所以這個時候農民一般來說都特別忙。
  • 俗語「生妻不娶,暗九不過」,鄉下人的講究,如今還有道理嗎?
    在農村是有很多講究的,老一輩的人留下來很多俗語和老話,肯定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在其中的,因為文化的差異,和不同地區的差異,很多都是讓人難以理解的一些俗語,農村人不理解的就更不要指望城裡人可以理解了,又有一句俗語可以解釋這種說法。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條農村俗語「生妻不娶,暗九不過」。
  • 俗語「院落兩門對對開,家敗人散步步離」!什麼意思,科學嗎?
    俗語「院落兩門對對開,家敗人散步步離」!什麼意思,科學嗎?生活在農村,人們世代以土地為「衣食父母」,春華秋實,每一份喜悅都傾盡了無數的汗水!如今,大雪節氣已過,往日忙碌的農村也回歸到了寧靜,雖然天氣寒冷,但是,街頭巷尾仍有一些人在談論著什麼,也許也就是農村的「群居」生活吧!
  • 農村俗語「開門七事不能少,出行三物不能離」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有許許多多的是關於家庭裡短,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稍有疏忽,便造成生活的不便,甚至難於維持正常的日常生活。因此,古代先民們,就使用一些朗朗上口,易記易懂易學的老話俗語,告訴大家,必須要處理好這些日常雞毛蒜皮的零碎小事,避免在具體的日常生活中,造成更大的生活困難。
  • 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
    在農村的人生活久了的話,就知道一些農村的特色,而在城裡是沒有見過的這些,其實也可以說是祖先們留下來的一些規矩,需要後人去遵守吧,經常會把這些些規矩濃縮成了農村的俗語,告訴後人他們該怎麼做?其實這些事祖先智慧的結晶,從這些詞語中可以了解農民的一些想法,還有農村的情況,下面就有三句俗語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有什麼道理呢?小夥伴們,隨小編去看看這三句是什麼吧!1.冬不坐石頭,夏不坐木,相信聽了的人都能夠非常理解這句話的意思,說的就是在冬天不能坐石頭,在夏天不能坐木頭,怎麼會有這種說法?我們可以知道在農村人嗎?幹活幹累了就隨地而坐,經常都是些石頭或者木頭,甚至是席地而坐。
  • 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是何意?有根據嗎?
    我國是一個農業發展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家,所以中華文化有一半都是關於農村的文化。  而在這些農村文化中也有很多文化,一些老祖宗給我們的道理,通過俗語的形式體現出來。比如農村俗語:  「七不葬父,八不葬母  」  ,是何意?有根據嗎?
  • 春節臨近,農村俗語「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啥意思?
    ,因為平時大家都忙很多親戚朋友都疏於溝通,過年了都閒下來,所以這個時候串門成為了春節期間一個重要的事情,在農村有一句關於春節串門的俗語「七不出,八不歸,逢九出門惹是非」,相信很多朋友對這個俗語有些不懂,下面筆者就給大家分析下。
  • 農村俗語「明七暗九,暗九是關口」,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但是很多城市中的小朋友不解,「為啥不在涼快的早上與傍晚去田間除草呢?」對於這個問題,只能說他們不了解農村,不懂農事!正午時分也是最熱的時候,這時除草更能有效的防止其「死灰復燃」!在農村生活,對於村裡的長輩來說,都是種田的好手,也能說出一些與農事有關的俗語,比如說「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其實,在農村俗語不僅包含農事,也有很多富有哲理,以下的三則俗語,您知道是什麼含義嗎?
  • 農村俗語首九不見雪,九九如六月,是什麼意思?
    九九式是古代人用來算寒天到春暖花開的日期的方法,到了今天,一九已經過去了,天氣也越來越冷,特別是最近幾天,受強冷空氣的影響,各地氣溫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雖然現在還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但已經到了三九式和四九式的最冷時期。鄉下有許多關於九的俗語,像今天要講的「九不見雪,九如六月」這樣的俗語,這是什麼意思?俗話說得好,沒道理?新春佳節,一年中最冷的季節是數九寒天。
  • 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這句話說的是什麼
    由於常年的在外打工,對於自己家鄉的一些事情也會逐漸的消失,那些過去家鄉說的俗語,很多人都已經忘掉了。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農村的幾個俗語,你能夠理解都說的什麼嗎?冬不坐石,是因為冬天時,天氣會變得很冷,這時候石頭常年都經受這風吹雨打,而且冬季的時候,天氣更加的寒冷,還會下雪什麼的,坐在這麼冰冷的石頭上,自然會對身體產生很大的傷害。夏不坐木,是因為夏天的溼氣太重,而且木頭本身就能吸收空氣中的水分,這時候再加上溼氣,木頭上肯定會有很多的潮溼感,坐上去也會對身體的健康產生影響。
  • 農村俗語「凹坑葬墳,拜孝缺人」是什麼意思?真的會有影響嗎?
    小小俗語看出農村文化在農村,人們對於俗語很是「痴迷」,俗語也成為了農村必不可少的部分。都說「凡有井水處,都聽單田芳」,其實,俗語也是農民喜聞樂見的一種生活情趣。同時俗語中還蘊藏著許多大道理,畢竟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對我們現在少說也有一些意義。
  • 農村俗語「寧可餓死,不娶活漢妻」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中流傳著很多簡明精練、膾炙人口的俗語,反映了農村生活的點點滴滴,有的關於農耕勞作、有的關於生活瑣事、有的關於風俗習慣、有的關於人生哲理……總之,農村俗語是祖先們根據生活經驗積累而來,對子孫後代們的生活大有裨益,不過有些俗語需要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並不是所有的農村俗語都值得學習與傳承
  • 俗語:「桌上不擺三盤菜,六人莫坐烏龜席」,有何講究?
    而這些文化經過歷史的沉澱,更加的有韻味。我們的老祖宗通過一些社會實踐以及經驗總結,給我們留下了許多俗語。這些俗語都非常的簡單,但這些簡單的話語背後,卻蘊含了非常多的道理。比如俗語:「桌上不擺三盤菜,六人莫坐烏龜席」,有何講究?桌上不擺三盤菜我們先來看什麼叫做桌上不擺三盤菜,為什麼不能在桌上擺三盤菜呢?主要因為我國過去有一些非常傳統的封建習俗。
  • 農村俗語「救急不救窮」到底是什麼意思?背後的含義堪稱人生哲理
    我國農村有很多文化,由於地域遼闊,每個地區的文化也大不相同。其中,農村俗語眾多,它是警示世人們的一種「工具」,沒錯,在筆者看來農村的很多俗語就是工具,方便記憶,還能時刻提點人們。而今天筆者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救急不救窮」這句農村俗語的真正含義,它背後又蘊藏了怎樣的玄機?農村俗語「救急不救窮」光從字面解釋,就是我可以幫助你一時,幫助你著急的時刻,但是不會一直幫助你,更不會因為你窮而去幫助你。其實這只是非常淺層的意思,其背後蘊藏著很大的人生哲理,待我細細與你分享。
  • 在以前農村沒有天氣預報,為何老人卻能算得八九不離十,咋回事?
    現在農村人的好日子,要是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在農村有句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雖說農村老人以前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而且以前的農村各方面發展也十分落後。記得小的時候,感覺農村老人簡直就是百事通。不管啥事他們都知道,記得小時候聽大人說起,在以前農村沒有天氣預報,可是農村老人卻總能通過各種方法,算出未來的天氣趨勢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