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第二季《演員請就位》已經播出過半,還有三期將迎來總決賽。
不過,對於很多觀眾來說,總決賽什麼的其實已經不重要了,因為現在大家看《演員請就位》,焦點根本沒在演員身上,而全放在了導演身上。原因很簡單,因為在節目中,導演之間的大戲,比演員們的比賽精彩得多。
尤其是郭敬明,幾乎每一期他都會想盡辦法展示自己的「才華」。要麼是站在鄙視鏈上鄙視電視劇和話劇,說演員的表演不是電影式的表演;要麼就是努力秀專業實力,說一大堆乍一聽好像很有道理,但其實並沒什麼用的專業術語。
比如上一期節目中,郭敬明說自己的「表演體系」和臺上的演員不同,但被爾冬陞一句「你學的是什麼表演體系」直接問蒙。這些專業術語糊弄一下外行還可以,但遇到內行還要秀,那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而且,就專業實力來講,在《演員請就位》的四位導演中,郭敬明的專業水準絕對是最低的一個。甚至包括主持人大鵬在內,專業實力都比郭敬明強。身為導演,最能體現實力的,不是你懂多少專業術語,而是你拍過什麼樣的作品。
第一,作品有差距
毫不誇張的說,郭敬明拍的所有電影裡,即使是分數最高的一部,其水平也只是和其他三位導演拍的分數最低的作品,是一個檔次。甚至是大鵬的導演處女座,口碑奇差的《煎餅俠》,都比郭敬明導演的分數最高的電影口碑好。
至於其他三位導演,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一直到現在都是華語電影的天花板。而且除了《霸王別姬》之外,陳凱歌其實還有很多好電影,比如《黃土地》《孩子王》等,都是非常優秀的電影作品。
爾冬陞的《新不了情》《門徒》和《旺角黑夜》等作品,這些電影即使在香港電影最輝煌的年代,也光芒四射。而且,爾冬陞拿金像獎的時候,金像獎的含金量和影響力,也比現在要高得多。
趙薇是導演,但同時她也是個演員,而且是個正經科班出身的演員。所以在表演上,她是有話語權的。另外,在導演能力上,趙薇的處女座《致青春》口碑也不錯。最重要的是,在《演員請就位》的舞臺上,觀眾也都看到了趙薇對藝術的追求。
所以,在導師席上的四位導演中,郭敬明的處境極其尷尬。比實力實力不行,比口碑口碑不行,比作品作品也不行。當然,最關鍵就是作品不行,作品不行說啥都白說,專業術語懂得再多也沒用。
第二,實力有差距
什麼都可以作假,但實力做不得假,作品擺在這裡,這就是實力。從這方面來說,郭敬明在實力上的確不如其他三位導演。當然,這話可能說的有點多餘,因為誰都知道郭敬明執導的幾部電影,水平到底有多差。
至於其他三位導演,通過他們的作品,就可以看出他們的實力了。尤其是陳凱歌和爾冬陞,都屬於拿獎拿到手軟的那種導演。雖然陳凱歌有《無極》這樣的敗筆,但即使《無極》口碑再怎麼差,評分也有5.4,比郭敬明評分最高的《小時代2》評分高出0.4分。
這就是實力差距。
第三,審美有差距
在《演員請就位》第二季的第二期,郭敬明給了何昶希一張S卡,趙薇當時就說了一句,小四導演的審美一直都是這樣(大概是這個意思)。這句話其實可以當成是開玩笑,也可以當做是調侃,甚至可以當成是諷刺。
如果何昶希還不能證明什麼的話,那麼當郭敬明的戰隊第一次成型之後,大家可以看的更清楚。兩張S卡分別是何昶希和王楚然,四張A卡分別是晏紫東、丁程鑫、孟子義和李溪芮。六位演員,全都是俊男靚女。
而且,大家看出來了嗎?這個陣容完全可以去拍《小時代5》和《爵跡3》了。這就是郭敬明的審美,他只要表面的東西,根本不在意內裡。這就和他的作品一樣,表面看起來非常華麗,但其實都非常空洞。簡單來說,就是華而不實,沒有內容也沒有什麼思想。
這就是審美差距。
第四,觀念有差距
在拍電影的觀念上,郭敬明和其他三位導演,有著本質的區別。簡單來說,就是其他三位導演,甚至包括大鵬在內,他們在拍電影時,重點都會放在我想表達什麼上面。唯獨郭敬明,他拍電影的重點,在觀眾想看什麼上面。
所以,郭敬明才會在《演員請就位》中炫技,正是因為炫技,他執導的那幾個短片排名才會這麼高。就拿《畫皮》來講,根本就算不上一部電影,很多觀眾都吐槽這是PPT。但不得不承認,就是有觀眾喜歡看這樣的PPT。
郭敬明非常善於用表面的美,或者用最直接的情緒刺激,來遮蓋自己作品思想深度上的欠缺。他拍電影,從來不會考慮怎樣讓自己的作品更充實,讓自己的電影更有深度,而是想盡辦法,讓作品的表面更光鮮華麗。
就像在《演員請就位》中,他不是想著怎麼教演員,讓演員演技變得更好,而是用一些技術手段,把演員的演技藏起來。比如《畫皮》,郭敬明用碎片化的剪輯,避免讓演員暴露演技上的不足。在這樣的剪輯方式下,演員的表情幾乎是定格的,誰也看不出演員的演技好還是差。
另外,在《畫皮》中,不但鏡頭是碎片化的,臺詞也都是碎片化的。短片中的鏡頭短,但是臺詞更短。而且大家聽臺詞可以發現,短片中的三個角色,說臺詞的方式都一樣,語調也幾乎一樣,都是那種壓低聲音,故作深沉。
在第九期節目中,《我的星星》這個片段,郭敬明用最直接情緒去刺激觀眾,讓觀眾沉浸在那種場景和情緒中,從而忽視演員的表演。但如果大家仔細看,會發現何昶希在短片中的表情,其實和站在臺上就收點評時的表情,幾乎一模一樣。
郭敬明其實知道何昶希的演技不行,但他不是去教何昶希怎麼演的更好,而是選了《畫皮》和《我的星星》這樣的劇本,用討巧的方式,讓觀眾不去注意演員的演技。所以,他的幾個短片分數都很高。
或者,我們可以做個對比。何昶希和賀開朗,他們兩個在第一次的表演中,幾乎是一個級別,都屬於慘不忍睹的那種演員。但是現在再看,何昶希還是那個從頭到尾只會一個表情,且目光呆滯的何昶希,但是賀開朗早已經不是那個哭不出來的賀開朗。尤其是《三替公司》,賀開朗簡直改頭換面。
在作品方面,其他三位導演執導的短片,不管質量怎麼樣,但至少是有主題的。就是說,導演拍這個短片,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想表達的內容,也有想和觀眾探討的東西。唯獨郭敬明,他拍短片,唯一的目的就是獲得評委的認可,為此,他會用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手段和方法。
放在電影上面,郭敬明和其他三位導演的差距,也在這裡。郭敬明拍電影,出發點是票房,對他來說,這部電影的唯一意義,就是賺錢。但其他三位導演拍電影,首先考慮的是自己要表達什麼,會考慮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是什麼,對他們來說,電影是一個表達自己觀點的載體。
當然,拍電影時誰都會考慮票房,無論是陳凱歌還是爾冬陞,都不例外。區別就在於,有些人會儘量考慮票房,但有些人則是只考慮票房。
這就是觀念差距。
正是這三方面的差距,導致郭敬明和其他三位導演,永遠無法平起平坐。尤其是觀念上的差距,會讓他們的距離拉得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