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新文化商業 新文化商業
作者|邢書博
最近的新聞。經紀人楊天真和藝人張藝興解約。
儘管雙方的分手信都彬彬有禮,但粉絲們還是替自家藝人打抱不平。
原因在於楊小姐主導經紀這一年,他們家藝人的唱片《夢不落雨林/NAMANANA》沒有出圈,既沒有流量也沒有銷量,還沒有藝術;參與的幾個綜藝如《即刻電音》和《吐槽大會》也沒能摘下「流量藝人」帽子,倒是誤打誤撞拿了個華鼎獎最佳男配。
粉絲們覺得很委屈,要知道自家頂流以前是《老九門》這個國民級爛片的大主演男一號,和鹿晗的《擇天記》在爛的程度上不分伯仲,怎麼在《一齣好戲》裡才當個配角?太埋汰人了。
不過張藝興自己還算清醒。有人問他你算演員嗎?他說了這樣一段話:
「要受到觀眾的認可,才能稱作是演員。等觀眾說張藝興是個演員的時候,我再說自己是個演員,現在還是個學習的階段。演員不是自己說的,而是觀眾評的.」
一
一個演員從學校畢業,經歷龍套、配角、主角,最後成名成家,是有演員這個行當以來的常規操作。
但當明星似乎不需要經歷這個鳳凰涅槃的過程,靠參加選秀、當練習生或者直播當網紅,在沒有作品支撐的情況下,也可以成名換取商業價值和演出機會,那這個人才培養體系就打破了。當人們反思現在好演員為什麼少了的時候,或者批評明星演技差的時候,不妨回想下剛才這段話。
因為單純是明星的話,基本不需要演技。不信你看楊超越。
什麼演技不演技的,漂亮就行。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你知道的幾乎所有的頂級流量藝人們,都跳過了龍套、配角的既定路線,直接擔綱多部大劇的主演。
最有代表性的,80后里是各種選秀節目裡走出李易峰們,90后里是所謂的歸國四子,他們無一例外都有爛片代表作問世,而且成名之初從沒當過龍套和配角,也沒有在話劇舞臺上花費十幾年磨練心性,自然不能指望他們有多少演技。
想一想他們主演的劇集,我都不好意思提名字了。
被資本和流量經紀裹挾的藝人們,聰明一點的重新做回了唱跳藝人的舒適區,不再碰影視;笨一點的繼續在各大劇組裡徘徊,還是放不下他們的電影夢。這裡面又分這兩類人:一類人從一開始就對電影這玩意兒不感興趣,純粹為了騙錢。
還有一類人更真誠一些,他們逐漸洗去流量、選秀、練習生帶給他們的光環,認認真真跑龍套,踏踏實實當配角,希望讓觀眾重新認識自己,好像他們都看過星爺的喜劇之王,記住了那句臺詞:
其實,我是個演員。我一直在為自己的夢想努力,努力。
二
選秀本身是一種人才選拔的方式,無可厚非,歌手如周董、陳奕迅都是選秀出身,但你不能說他們不是實力派;
從別的行當轉行當演員也不見得比科班出身要差,比如任達華、吳彥祖等都是先當的模特後當的演員。同樣,你不能不說他們是戲骨。身材很好的戲骨。
從龍套到戲骨,華哥用了30年。
他們的共同點是,在進入行業之後,都經歷過數年默默無聞的龍套生涯。他們通過這些經歷磨練演技,磨練對生活的理解,為以後擔綱主角做了充足的準備。
但自2006年以來,電視時代的《超級女聲》《我型我秀》等選秀節目的出現打破了這種良性發展的狀態。選秀藝人在資本和媒體的催熟下,迅速接下巨額代言和主角大戲。影視行業不再看重演員的職業技能,更看重他們所帶來的收視率。
2010年以後,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和韓流來襲,更多鍍金回來的練習生們超越選秀老前輩們,直接和流量掛鈎,把自己的人設、身段和緋聞迅速變現,什麼都好,唯獨不會演戲,卻還能當主角,而一堆苦練十年的戲骨老演員們,只能當陪襯,光怪陸離之狀舉世難見。
人啊,不怕沒實力,怕的是沒實力還不自知。
1997年,俄勒岡建築系畢業後的吳彥祖前往香港旅行,在姐姐的建議下開始當模特。四個月後,導演楊凡在看到吳彥祖拍攝的服裝廣告後,與他接洽成為他下一部電影的演員,而吳彥祖表示自己沒有表演經驗而拒絕了。
明星光環堪比流量的吳彥祖這樣評價演員這個職業。他說:「在電影裡,我把自己交給導演,然後由導演交給觀眾。」
但是我翻遍流量演員們的履歷,卻沒有一位因為自身技能水平不高而拒絕過導演的記錄。不過不能怪他們,流量作家如郭敬明之流不是也沒有因為拍了爛片而不當導演呢?
相反,他還大言不慚的在《演員請就位》當導師點評別人的演技,還靠一堆能上奇葩說的詭辯技能舌戰李成儒呢。
戲骨李成儒一輩子當配角,從《大腕兒》一直當到《重案六組》。直到2010年,他出道20年的時候才撈上一部戲的主演。2010年憑藉《你是我的生命》南大炮獲得南方盛典最佳男主角。
作為明星,他比較「失敗」,在戲劇之外的曝光度基本為0。而作為演員,他塑造的人物和他總結的方法論,進了大學《視聽語言》的教材,影史留名。
郭敬明呢,靠暢銷書建立起來的IP賺的盆滿缽滿;從作家轉型做導演,拍了《小時代123》,同樣賺的盆滿缽滿,從此掀開了臭名昭著的IP改編電影的大潮流,讓整個行業的藝術價值倒退十年。從頭到尾,郭的作品沒有關注過審美,只關注鈔票。
當行業泡沫的時候,純粹的娛樂作品滿足了細分市場的需要,從商業上講是合理的。但當行業進入調整期需要回歸作品回歸演技的時候,郭的這套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把戲就成了笑柄。
終於, 被《小時代》刺激到了的觀眾,在他的第二個IP《爵跡》上線的時候,長了記性。郭被打了臉蛋,還哭訴說「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他錯就錯在侮辱了觀眾的智商和審美。
李成儒說他這暢銷書沒深度,改編的電影質量不行。但郭敬明說你可以不喜歡但要允許他存在。還說這是國內「首部關注校園欺凌」的青春電影。言下之意是您孤陋寡聞了。又暗藏殺機,這意味著你批評他還要買一本書再來罵他。果真是「商業」導演。
真正的商業導演不是這樣的。卡梅隆是影史上最成功的商業導演,他的作品《終結者》《鐵達尼號》《阿凡達》在電影技術上的貢獻無出其右;
大衛芬奇也是商業片導演,他監製的《紙牌屋》系列讓奈飛公司一戰成名,開啟了網劇時代;
麥當娜的前老公蓋裡奇也是商業片導演,他的《兩桿大煙槍》、《偷搶拐騙》在電影藝術上貢獻了多線敘事、快速剪輯等多項創新,直接啟發了國內導演寧浩等一眾知名導演。
《兩桿大煙槍》中的傑森斯坦森那時還不是肌肉猛男,而是英國話癆。
騰訊視頻這次把「商業導演」的頭銜按在了郭敬明頭上,不知道是埋汰卡梅隆還是埋汰騰訊自己,實在草率。
說回那本暢銷書。
由於歲數的原因,我有幸在高中讀了全本的《悲傷逆流成河》;也由於職業的關係,我也看了改編的電影。
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這本書三分之二在講墮胎,三分之一在講自殺,和「校園欺凌」半毛錢關係都沒有。而且語言描寫露骨雞賊,既有郭敬明式的45度角悲傷,又有渡邊淳一的上海郊區式軟色情。記得當時我同桌介紹給我這本書的時候,說這是一本「小黃書」。嗯,於是我津津有味的在英語課上看完了。
郭敬明在節目裡這麼說,無非是在節目裡做個美化,如同把嫖娼美化成大保健、把吸毒美化成飛葉子一樣不可理喻。
李成儒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戲骨,但卻沒想到碰到一個文化流氓,有口難辯。
三
2010年到2019年間,行業泡沫越吹越大,行業也越來越浮躁。行業的風氣就是趁著年輕數據好看撈一票就走。但也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偶像,仿佛看穿了時代,卻在逆風飛行。
歐豪算一個。
由歐豪和宋茜搭檔出演的勵志年代劇《山月不知心底事》上月開播。年代劇不好拍,需對歷史、社會有很深的感悟,同時演技在線才有可能拍好。可以說這是演技的試金石。幾乎每一位實力派演員都有自己看家的年代戲作品:陳寶國的《大宅門》,唐國強的《小花》,王勁松的《血色湘西》。沒拍過年代戲,在大家都不好意思叫他們實力派。要知道唐國強在80年代的也被觀眾叫做小鮮肉。那會兒的稱謂還比較文雅,叫小白臉。
編劇汪海林說「小鮮肉」這個詞不好,露骨又直接,最開始是港臺富婆包養鴨子才用的。他還說小鮮肉的陰柔風潮危害整個國家的審美安全。
對此我完全贊同。在儒家文化圈中,日韓泰國等娛樂業發展較早的國家幾乎全部淘汰了那些陽剛富有英氣的藝人。尤其日本,平成蕭條經濟低迷之後,陰柔風的審美取向令整個社會靡靡不振,萎靡不舉,讓上世紀7080年代風靡全球的日本影視行業折戟沉沙,如今只保留著本土市場和部分日劇愛好者的硬碟裡。韓流在經歷了本世紀初的發展之後也慢慢凋敝,令韓國的文化立國政策落空。
審美安全並不是小事,不過宏觀層面的見解太過枯燥。見微知著,從一些演員的轉型過程中我們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對於非科班演員歐豪來說,馬上奔三的他在拍《山月不知心底事》年代戲確立成熟演技之前,也跑了好幾年龍套才成長起來。
其實他原本不必如此。選秀出道當主角對於片方來說才是最賺錢的路子。
最早在蘇有朋的《左耳》這部青春片中,歐豪就是主角。蘇有朋說,「他眼裡是有故事的」。說明的歐豪演技有天賦,但缺歷練。
接著他也出演了很多電影,《青禾男高》《少年》《悟空傳》等等,這些電影讓歐豪帥痞小生的形象深入人心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質疑,有人說他只能出演一些青春電影。
而且對於質疑,歐豪沒有感到委屈,「質疑肯定是會有的,這也是一種動力,比起反駁,努力才是最有用的。」
歐豪應該知道歷練的意義。因為家裡生意失敗,歐豪在少年時期就自力更生,給大姨幫工、送外賣來賺取生活費,連當初上音樂學校的學費也都是自己掙的。
過早的獨立生活讓歐豪對人間冷暖有了深刻的體會,他的身上散發著一種獨特的氣質。而如何系統化的學習表演和增長演技,對於已經過了上學的年紀的他來說,選擇不多,唯有跑龍套當配角這一條路。
在電影《建軍大業》裡他飾演將軍葉挺,首次飾演歷史人物的他一度受到了很多爭議。甚至導演葉大鷹(葉挺之孫)還微博質疑選角,壓力很大。
第一次參演歷史題材的作品的歐豪,非常地慎重,為了表現出葉挺將軍的年輕時代,穿著軍裝戲服的歐豪在片場從來不敢坐下,他說怕自己會鬆懈下來,然後狀態就不對了。
對於非科班出身的歐豪來說,這個辦法也許顯得稍微笨了一點,但是這是他想到的最穩妥的辦法。因為工作的時候他不允許自己有失誤、懈怠,甚至在拍戲過程中看到腹肌少了兩塊也會嘀咕幾句。
終於在開畫之後,雖然片子整體評價不高,但歐豪的表現讓人眼前一亮。無論是船上運籌帷幄還是武昌城裡大筆一揮鬧革命,都表現出色。
除了出演了年代勵志劇《山月不知心底事》,還飾演了《烈火英雄》裡的特勤中隊長徐小斌、《鋌而走險》裡的視哥哥為軟肋的「亡命徒」夏西,更與袁泉、張涵予等實力派演員搭檔出演《中國機長》。《我和我的祖國》中歐豪坐在房頂上喊話,隨後北京市民拿著鍋碗瓢盆來幫助劇中人物尋找寶貴的金屬材料。導演把歐豪放在這個題眼的位置,可以說是對他演技很放心了。若不然,滿盤皆輸,這個戲點就沒辦法立起來。都是配角,但個個出彩。
歐豪從富有青春荷爾蒙的帥痞小生到現在多類型影片的嘗試,他的成長是大家都能看得見的。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他為了拓寬戲路磨練演技而跑的那麼多配角,還是繼續走著青春偶像的路子。也就不會有今日的成長。畢竟青春總有不再的時候,比如大S,現在甚至有人想要讓他演王大陸的媽。可能是因為大S被偶像劇慣壞了。片方也不解:你以前演偶像劇女主角,現在演偶像劇男女主角的媽,沒毛病啊。因為他們也不知道大s除了會演偶像劇還會演什麼。
歐豪老了的話就不用這麼擔心了。他演過將軍、痞子、流氓、戰士和豬八戒,那就什麼角色都能駕馭了。
四
歐豪想要從偶像變成演員,這是他的必經之路。
王傳君想要從演員變成表演藝術家,配角生涯也是他的必經之路。
在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王傳君的表現很有記憶度。他飾演了白血病人呂受益,舉手投足都將這個人物的怯懦膽小,但面對家人的深情愛意表現的淋漓盡致。別人演戲都是假吃假拍,摳圖換頭像更是常有的事;他拍戲時真的吃了44個包子。
他的表演可以說是完全顛覆了《愛情公寓》裡面的關穀神奇的形象,但其實在之前《羅曼蒂克消亡史》中,王傳君已經開始了不同的角色嘗試,並成功用實力告訴眾人他不止一種可能。
王傳君可以說是——無骨無相,幻化眾生,演啥像啥,沒有局限。他飾演的每一個角色都讓人會暫時性地忘記這個演員而記住他的角色,把角色演成自己,把自己演到失憶。王傳君在處理角色時都非常細膩,很注重摳細節,對於角色的分寸感和準確度都有非常精準的拿捏。
其實說拍戲辛苦本就是個偽命題。陳道明說,就你辛苦,哪個行業不辛苦。你吃的是演員這碗飯,就要對得起你拿的錢。
但現如今,正常的演員為角色減肥、催吐都成了「勞模」要大肆宣揚,可見又有多少人在糊弄事。
王傳君不想糊弄,所以他選擇把自己藏起來。練好內功再出來。
其實這些年王傳君的演出並不少,不過不是在影視舞臺,而是在話劇舞臺。這些年他出演了《紅與黑》《愛神來了》《茶花女》《我愛阿爾法女郎》《抄寫員巴特比》等多部話劇。
對於一個想成為表演藝術家的演員來說,話劇是最好的舞臺。因為他演出的時候,可以聽到看到觀眾的反應。而只對著攝像機演的話,他只能靠猜。
看我上一篇文章的朋友應該知道,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共電影小組發起左翼電影運動時,曾從話劇界向電影行業輸送了大量的人才。新中國成立後,北京人藝和各地方話劇院也為行業輸送了大量的優質演員。如今,這些數得上號的戲骨們,都在話劇舞臺上有過多年曆練,方成大器。
為什麼演員會以自己曾是話劇演員的身份為傲?
因為以前的演員他們大多數人之所以從事這個行業,都是因為熱愛。
張譯一開始其實是想做播音員的,結果連續兩年沒考上北京廣播學院,被居委會大媽打上了待業標籤(發待業證)。正感覺前路茫茫的時候,哈爾濱話劇學院剛巧在當地招表演學習班,父母親戚就勸他去試試,反正都是搞文藝嘛,學點兒啥總比待業強,張譯就去學了半年話劇。
馮遠徵老師一天24小時至少三分之二都獻給了表演,給演員訓練臺詞,給學生做講課,自己還要排練演出。
媒體上總寫他批評這個,批評那個,什麼三大表演體系是騙人的,小鮮肉演技不好老師也有責任之類的爆炸宣言,追根溯源,這其實是一個老藝術家對熱愛的演繹事業的苦口良言。
網上一位中央戲劇學院的學生這樣說:
(每天排練50塊錢,演出200一場)排練的時候你需要喝水,偶爾餓了還得買點吃的,劇組裡上上下下的人買次買點零食都得帶一份。從家到排練場得坐地鐵,往往排練完已經沒地鐵了還得打車回家。演出的時候我的小侄子來了,看完演出又帶小侄子去吃了個飯。這還不算朋友來看戲的時候朋友沒為了給我撐場面買的花。這樣一算真的以收入的角度來說是賠本的。更何況我還是住在家裡!!吃爸媽的!!
但為什麼仍然有那麼一群人熱愛著戲劇呢?或許就是因為那片地板,那束光,那一次鞠躬,那一陣掌聲罷了。
說到底,電影是導演的藝術,話劇是演員的藝術。話劇沒有NG,必須一次演到底。沒有前期拍攝後期剪輯特效換頭,一場戲所有的情緒、空間、味道都是演員一招一式演出來的。只有對表演熱愛和有信心的演員才會如此青睞話劇。
不,是熱愛。
而在《演員請就位》裡,一個舞臺形式的表演場所本身其實更適合話劇表演而不是影視表演。而我們的郭敬明導演竟然批評演員話劇感太濃了,要回歸影視表演。
演員在臺上直接懵掉了,用上海話說腦子瓦特了。李少紅和陳凱歌導演在一旁表情複雜。把影視表演體系本來就脫胎於舞臺戲劇表演體系,否定了話劇就是否定了影劇。這是典型的文化虛無主義表述,讓人無法接受。
好歹你郭敬明是上海大學影視編導專業的肄業的學生,真的太給我們這個專業丟人了。
王傳君說,結果不是全部,終有一天他會變成我們的全部過程,所以有沒有所得,有沒有提升經驗值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配角生涯和話劇生涯,這樣的解釋再清楚不過。演戲固然需要天賦,但演技也是需要錘鍊的。這些經驗的累積,才是一個藝人從明星成長為演員的必由之路。
當然,郭敬明肯定是不懂的。你看,他連影視表演脫胎於話劇表演都不懂。
作者簡介
邢書博:虎嗅鈦媒體界面艾瑞華商等多家媒體專欄作者,TMT分析師,關注在線教育、人工智慧和大文娛,也是一名影視工作者。
原標題:《李成儒這種萬年配角,憑什麼嗆郭敬明導演?》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