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發布關於福島核輻射的領事提醒:「近期,日本媒體多次報導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安全殼內輻射量達到高值,建議在日僑胞及赴日中國公民妥善安排出行計劃。」
事實上,這是中國外交部在一周內第二次就日本福島核輻射問題發出安全提醒。
▲中國駐日使館的「安全提醒」截圖
本月6日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回答媒體提問時稱:「中方一向高度關注日本福島核洩漏事故產生的影響,我們也多次要求日本政府及時做好有關處置,同時也做好事故的後續處理工作。」
陸慷表示,對日本福島核洩漏及其對海洋環境、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產生的影響,任何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都會持續高度關注。希望日本政府能夠就如何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消除核洩漏事故產生的影響作出負責任的說明。這不僅是對日本本國國民負責,也是對鄰國人民和國際社會負責。
▲2月6日,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在例行記者會上答記者問。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宮城縣海域發生芮氏9級大地震,由此引發巨大海嘯,造成福島第一核電站重大核洩漏事故。日本政府要求方圓30公裡以內的居民採取相應的避險措施。
▲福島第一核電站第一、第二號核反應堆炸後情景。
▲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洩漏事故發生後,周邊受汙染情況。
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即將迎來6周年,但核事故的陰霾遠未散去,如何清理仍是一個頗為棘手的難題。據日本《讀賣新聞》2月9日報導,東京電力公司(以下稱東電)公開稱,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核反應堆容器內的一些區域,最高核輻射量被檢測出為每小時650希沃特,達到歷史峰值,人若暴露其中不出30秒就會死亡。
▲ 2號機組壓力容器下方的支架平臺已出現大洞,附著大量疑似核燃料(東京電力提供,多幅畫像系拼接而成)
安全殼內輻射值高到超乎想像
東電之前在2號機組內測得的最大輻射量為每小時73希沃特。調查機器人根據這一數據進行設計,可累計承受1000希沃特的輻射,能在機組內活動超過10小時。但數據上調至530希沃特後,機器人撐不到2個小時就會損壞,很難充分完成預期調查任務。日本媒體稱數值之高「遠超預想」。
東電錶示,放射線會對攝像頭產生影響,在圖像上形成噪點。每小時530希沃特正是通過分析噪點推測出的數值,與實際數值可能存在上下30%的誤差。但日本媒體稱,即使考慮到這一點,輻射量之高也是很驚人的。福島縣知事內堀雅雄得知這一消息後也表示「足以說明這場事故的嚴酷程度」。
▲ 預定投放2號機組內部的「蠍型」自行機器人,「尾端」有攝像頭
熔落核燃料並未外洩東電公布這一情況後,有消息稱「福島核電站的情況變得更加嚴重」,事實上情況並非如此。
專業人士指出,東電公布的相關資料都是安全殼(即實施保護屏障的混凝土結構)以內的情況,而不是核燃料洩露出了容器。一般來說,核電站的結構模式可以簡單理解為「廠房——安全殼——反應堆壓力容器——燃料包殼——核燃料」。目前日本並沒有發出任何的安全警示。根據官方調查報告,在福島核事故發生當年,1號機組中的大多數燃料已熔化並且熔穿反應堆壓力容器底部,落到安全殼內,而2號和3號機組中的燃料雖然也已熔化,但較大部分仍留在壓力容器內。
換言之,當年2號機組的核燃料已經有部分從「小容器」(反應堆壓力容器)裡跑了出來,至於現在的情況究竟如何,到底「小容器」有沒有穿底,到底是不是全部都從「小容器」裡洩露到了「大容器」(安全殼),目前缺乏調查證據還沒有定論。
清理計劃將會重新考慮
東電和日本政府原計劃使用機器人確認核燃料殘片的地點,在今年夏天敲定如何取出,2021年開始取出反應堆內洩露的核燃料。但日本媒體認為,現在的調查情況肯定會打亂原有計劃,取出核燃料難度頗大,反應堆報廢進程可能也不得不徹底調整。
帶有攝像頭的自行機器人原定在本月下旬進入安全殼裡進行實際調查。面對這一情況,東電也表示將重新全盤考慮。
專家表示,這次在2號機組的安全殼內推算出530希沃特高輻射確實是一個重要的事件,證實發生事故的反應堆內情況極為嚴重的同時,再次凸顯反應堆報廢作業中取出燃料碎片的難度之大。
▲資料圖
這些天在中國社交媒體上,不少人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因為福島核汙染給日本農產品下了禁令」的傳言刷屏了,其中內容講道,「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宣布:鑑於日本核汙染日益嚴重和擴散,2016年4月8號以後,從日本福島、青森縣、千葉市、Gumna、茨城、巖首縣、宮城、長野、新洩、埼玉縣、靜岡市、tochigig、山形縣、山梨縣等14個地區的產品進口到美國,美國食物及藥品監督管理局將可能不做任何物理檢查就直接扣留。」
網友紛紛轉載表達擔心:「真的,還有FDA官網截圖。」不過很快多家媒體跟進報導稱,FDA是把2011年福島核洩漏事件已有的禁令進行了更新,解除了對某些產品的管制,卻誤被當做「FDA新發布了針對日本核輻射食品的禁令」。
▲FDA官網截圖
雖然對FDA的最新「禁令」解讀顯然值得商榷,但人們對於日本核輻射真相的擔憂卻有增無減。比如,在「知乎」上查詢「日本核洩漏」,得到的回答是「現在已經比車諾比的洩露嚴重得多了」。
再比如,這兩天,有微信公眾號發帖稱「恐怖怪魚開始密集出現!中美加澳均檢測出福島核汙染海水,30年內擴展至全球」,「素有『核事故指紋』之稱的銫-134首次在美國和加拿大海岸被發現!」
儘管上述傳言的真實性有待查證,但是中國駐日使館最新關於日本核輻射問題的「安全提醒」,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人們的憂慮。有分析認為,核汙染的威脅被徹底清除前,外界對日本農產品的信心無法完全恢復。在這種情況下,此次福島核洩漏「爆表」的消息又一次輕鬆擊垮了公眾對日本食品安全的脆弱信心。
中國和日本相鄰,又有著眾多經濟和文化交往,我們是否會受到核輻射影響?
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在其官方微博稱,福島縣旁邊茨城縣的兩位水產公司社長稱,目前海域汙染情況沒有加重。在靠近核電站的海域,日本設置了禁止捕撈區。其他海域捕撈上來的水產品,也都會進行嚴格的放射物檢測,目前都符合日本相關國家標準。
此外,聯合國原子能機構,美國原子能機構和歐洲原子能機構都在對福島核電站進行長期監測,沒有發現新的核放射量數值變化。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安全專業副教授朱毅建議,大家不要盲目恐慌,保持「警惕和保守」的態度即可。她表示,中國官方對日本入境的海產品、農產品等把控非常嚴格,如果是在正規渠道買到的正規食品,沒有必要擔心有核輻射殘留。
日本福島核電站事件以來,我國環保部門一直在嚴密監測日本海域受輻射海水是否流到我國海域,以保證國內海產品安全。目前看,國產海產品、農產品等沒有受核輻射危害可能,可以放心購買。
網上有不少消息稱,日本當地甲狀腺癌等癌症發病率上升。
福島縣政府公布的調查稱,目前,福島縣38.5萬名青少年中有103人被確診患有甲狀腺癌。
2015年1月至3月期間,在核輻射對甲狀腺影響的相關檢查中,以事故發生時未滿18歲的青少年為檢查對象,確診患癌的人數新增16人。
對此,日本醫學界尚無定論,有專家認為這與核輻射有關;也有專家在與遠離福島的九州地區發病率對比後認為,福島縣青少年甲狀腺癌發病率屬於正常,與核輻射無關。
軍事醫學科學院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認為,這種風險不能排除。前蘇聯車諾比核事故後十幾年間,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18歲以下人群的甲狀腺癌發病率增加5~10倍。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專家建議,若擔心核輻射危害,赴日旅遊可以避開福島所在的關東地區,選擇關西、北海道、衝繩等距離較遠的旅遊地。
還有網友表示不敢再用日本產的化妝品,專家稱,日本化妝品出廠前都會做相關檢測,只要選擇大品牌就可放心使用。
內容來源:央視新聞、人民日報、參考消息、中國搜索、生命時報
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新聞工匠,打造最有品質的內容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上海新聞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