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雷內·瑪格麗特的直觀藝術:一支菸斗引發的哲思浪潮

2020-12-08 藝術中國

在剛開始分析一幅畫作時,也許我們往往會先在腦海中提醒自己不要試圖一上來就把它歸類成某種特定類型的藝術。當你踏足博物館內,直挺挺地矗立在一幅莫奈、康丁斯基或者湯伯利的畫面前,努力地尋找著哪怕是一絲一毫觸動到你內心深處的悸動的痕跡……但那些抽象畫作看上去是如此晦澀難懂又自我陶醉,你甚至都不知道該如何欣賞,這些時候,可能它們只能在你腦海中留下一片空白,瓦解你試圖理解或者分析它的信心。那麼如何去感受那些視覺效果上尤其直觀的畫作呢?

雷內·瑪格麗特(René Magritte)就是這樣一名畫家,他的大名我就不贅述了,他的作品被人反覆解讀和研究甚至以各種形式被二次創作,他的藝術語言是大眾都能夠讀懂的,比如他著名的「Ceci n』est pas une pipe」(「這不是一支菸斗」)。這幅畫顧名思義傳達了一個信息,是的,他實際上還把信息寫了出來,這讓這幅看似簡單的畫牢牢抓住你的注意力,因為它在對你「說話」,和你互動。

所以這幅畫到底想表達什麼呢?首先,得了解下這幅畫的作者:雷內·瑪格麗特。

這樣一位舉世聞名也是至今仍影響深遠的超現實主義畫家,其實他本人從未把自己定義為畫家,而是一位借畫表達自我的思想家,他的繪畫風格在他整個藝術生涯中都不曾有明顯的風格轉變,他利用這種風格來調查研究思維想法,他的作品看上去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隱隱透著一絲神秘感,藉以向我們展示:其實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總是躲藏在直觀所見的物體背後,而那些物體永遠無法被挪開,因為它並非是一件真實存在的物體,而存在於視覺或思維本身,正如這些畫作直接違背了我們所熟悉的感官認知。

一個畫面上,很直觀的畫著一支菸斗,它所傳達的視覺信息十分清楚,然而,這幅畫上還逗趣地寫著「這不是一支菸斗」,像是時刻提醒著觀者。當然這是常識,大家都知道那不是一支菸斗,那是一幅畫,僅僅是它的內容象徵著一支菸斗,沒有人會去爭論它的合理性。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就像教小孩用到的認知卡片一樣,如果有人向你展示一張印有蘋果的圖片,問你這是什麼?估計你會毫無壓力的回答:蘋果。這個語言上的小意外其實並非一場意外,人類數百年來已經習慣語言和現實存在著緊密的聯繫,從某種程度上說,物體的名稱從我們看到物體(或者物體的圖片)的那一刻就被自動聯繫起來,我們看到一棵樹,那就是一棵樹,那要是一隻熊呢?那它毫無爭議的就該是一隻熊,看到侃爺,那這個人他就是侃爺,而看到一支菸斗,那麼,它就應該是一支菸斗……

這個理論曾一度被著名的語言學家Ferdinand de Saussure所質疑,他認為這種聯繫方式即武斷又隨心所欲,就好像我們僅通過語言獲得物體的影像從而判斷,去了解和定義物體本身,也就是說,它只能被放在某種系統中或語境裡才能產生意義,然而幾個世紀以來我們無條件地相信語言系統,這種理論靜靜地被躲藏在我們理所應當的思想和說話方式背後。

現實主義畫派注重的是和和現實的相似性,相似性暗示階級制度,而畫出類似於一支菸斗的作品,無需語言立刻能指向物體本身,而它畫作裡的那句「虛假的聲明」給予藝術家們靈感去超越與現實的相似性,而創造一個抽象藝術的領域。

但瑪格麗特反其道而行之,利用為這種相似性提供錯誤前提來表達這一觀點,從內部粉碎與現實的相似性。菸斗圖的視覺秘密依賴於畫面下方的那句話,其實,這種依賴本身即是對這幅圖畫的背叛。

我們看到的是一幅菸斗圖和一句話,看上去就像植物學系教科書裡的一頁紙,工工整整看似毫無懸念,但我們有沒有問過自己:為什麼要去關聯這隻菸斗和這句話呢?憑什麼這句話裡提到的菸斗就是圖裡畫的這隻呢?為什麼這句話中的「這個」指代的是句子上方所畫的物體呢?當然,我們無從得知,但這個代名詞、相似性和「菸斗」這個稱謂都讓我們不假思索地把它們關聯起來。而且這種「不假思索地關聯」在我們的生命中無處不在。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總是自信地覺得自己有能力描述自己的所思所見,反之亦然,我們所描述的場景或事件也能被他人所想像並看見。但如果你曾說過「你當時真應該在那兒,」你其實知道這兩種現實情況並不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可以互相重疊。

再回到這幅畫:

這不是一支菸斗,的確如此。但這句話中的「菸斗」一詞本身也不是菸斗,如果這不是一支菸斗,那這句看似某學生隨筆寫下的話就是一個矛盾的組合,它即拆開同時又連接起整幅畫,饒有趣味地留下這一筆廢話,不知瑪格麗特有沒有在創作時被自己的幽默感震懾到……畢竟你覺得哪種表達方式更具說服力呢?是沉浸在自己世界中創作一些晦澀的作品只能靠解說來試圖感受它,還是利用一句話引發挑逗觀者思考,鼓勵和考驗他們挑戰重新審視自視了解甚至已被無意識忽視的事情?

相信喜歡賽博龐克風和Phlilp K. Dick的小夥伴們已經看過新出的英劇《電子夢:菲利普·狄克的世界》,第一集的結尾沒有音樂、沒有對白,只有女主糾結自己最終的抉擇時鏡頭「恰巧」捕捉到房間牆上掛著的「愛人」,18世紀末出生的藝術家的一幅畫就這樣完美的引發一個未來科幻故事的帶給觀眾的核心思考。

最後,獻上一群俄羅斯大學生致敬雷內作品鼓搗出來的一段視頻「This is not Magritte」(「這不是瑪格麗特」預告),也許不管再過多少個瑪格麗特五十周年紀念日,他的藝術總還會時不時被人拿來揣摩玩弄一番:

相關焦點

  • 玩物致志|你看到的不只是菸斗
    一個傳統的紳士形象,除了有高帽,手杖,總要一支菸斗才能刻畫出味道。除了是紳士們的手邊物,它也是眾多中外名人的心頭好。林語堂、魯迅、海明威、達爾文,愛因斯坦都是菸斗的忠實粉絲。喜愛菸斗的人則被稱為菸斗客。據愛因斯坦回憶,自己在工作時,會在桌子上擺上一排菸斗,思考時就點上一根,他還曾坦言說:「我相信抽菸鬥有助於冷靜、客觀地判斷人世間的大小事情。」
  • 「雷州菸斗部落」的鬥師們
    湛江新聞網訊:幾位藝術青年成立「雷州菸斗部落」,把做手工菸斗當成做藝術,一不小心玩出了名堂,受到國內菸斗客的追捧,做出了全國手工菸斗最大的量,就連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都是他們的粉絲,收藏他們的菸斗    「雷州菸斗部落」這個各大菸斗網站裡的紅人,到底是何方神聖?    哥做的不是菸斗,是藝術    這個端午節,記者專程到雷州二中,造訪「雷州菸斗部落」。時值端午節,部落裡的其餘人都被召集在部落首領陳燦聰的家中包粽子。
  • 小豬說菸斗2.開始抽菸鬥-選擇你的第一把菸斗
    菸斗客俱樂部效果圖材質:作為你的第一把菸斗,最好是一支石楠菸斗,目前地球上最流行的材質,許多菸斗客選擇彎柄菸斗,叼鬥舒服,牙齒和下顎都會更輕鬆.另外的鬥客們喜歡直柄菸斗,主要的原因是鬥缽離眼睛遠,不容易燻到,而且更容易直接插入通條,清理更加簡單.偶爾鬥柄內有積水,還可以輕鬆的用通條吸乾.繼續享受乾爽的煙氣.涉及到更加專業的菸斗造型方面的知識,大家可以關注我後面的專業類文章.
  • 探訪湘潭的「菸斗客」:嘴叼一菸斗 心中萬裡晴
    (記者 張哲 攝)□ 「菸斗客」玩的是藝術,品的是「不溫不火」的高境界□  這個圈子裡的人多是來自各行各業的精英湘潭在線10月23日訊(湘潭晚報記者 吳珊  通訊員 郭集志)10月21日上午,天空淅淅瀝瀝下著雨,窗外的光線時昏時亮。
  • 小豬說菸斗101:什麼樣的菸斗才是好菸斗?
    位置:位置:小貼士-什麼樣的菸斗才是好菸斗?其實許久沒有靜下心來寫什麼文字了,今天的命題還是來自與一位鬥友的交流,這位朋友抽鬥時間不久,卻看到了許多老鬥客都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到底什麼樣的菸斗才是」好」菸斗,引用這位朋友的一句話說的到位:」人挑鬥,鬥也是要挑人的.」
  • 小豬說菸斗6:開始抽菸鬥-清理菸斗
    位置:小豬說菸斗6:開始抽菸鬥-菸斗保養基礎我就是小豬每次抽過一鬥之後都應該清潔一下菸斗.當然,要先讓菸斗冷卻下來,把殘餘的菸灰和菸草殘渣倒出來,這個過程不要用你的菸斗敲擊堅硬的東西來磕出菸灰,那樣會弄壞菸斗,我們經常用的是粘在菸灰缸底部的軟木塞子,敲出的菸灰會直接掉入菸灰缸.很多年前我在鐵軌上磕菸灰,結果我的菸斗斷成兩截,慘痛的教訓.或者你可以使用類似煙刀的東西
  • 一種內在的藝術邏輯——試論麥可·弗雷德的藝術本體論傾向
    這一次他首先關注的對象是作為藝術的攝影,把目光投向了傑夫·沃爾、託馬斯·魯夫、安德烈·古斯基、杉本博司這些攝影家,他在《作為藝術的攝影何以像今天那樣重要》(Why Photography Matters as Art as Never Before)中這樣寫道「新的藝術攝影找到了其不得不做的事——我認為的本體論工作」[1],弗雷德並不是拋棄了以往的主張,或是放棄了以往繪畫為主的研究範圍,相反這正接續了其藝術批評生涯的邏輯
  • 小豬說菸斗3: 告別香菸 Good-Bye Cigarettes, Hello Pipe
    位置:附錄1.告別香菸,你好菸斗 Good-Bye Cigarettes, Hello Pipe原作者:Steve Fallon 最初發表於<菸斗收藏家雜誌>-NASPC(北美菸斗收藏家社團)小豬注:關於依靠菸斗來戒除香菸的文章我讀了許多,我認為斯蒂文的文字更加明快,易懂
  • 小豬說菸斗46:菸斗品牌-Mattner
    Andreas Bauer製作海泡石菸斗,在享譽世界的AB品牌裡練就了優秀的制鬥技術,並教給了Willi,Willi創立的公司名叫Mattner’s Pipe Hospital.Willi是東普魯士人,所以他喜歡用科西嘉石楠來製作菸斗,他會經常拜訪法國的石楠木供應商,花費大量時間挑選木塊,尋找那些紋理好,沙眼少的材料.他在工廠教他的兒子Robert Mattner做菸斗的時候非常嚴格,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
  • 大師和瑪格麗特:布爾加科夫的寂寞與狂歡
    因此,當他開始發出一生中最後的聲音時,《大師和瑪格麗特》就成為了道路,把他帶到了現實面前,讓他的遺囑得到了發言的機會。」作為俄羅斯白銀時代的代表作家,魔幻現實主義鼻祖,布爾加科夫的一生都在與現實抗爭,遭遇了不公正的對待,為何會有如此艱難的命運?《大師和瑪格麗特》又承載了他怎樣的情感呢?一切都要從當時的時代背景說起。
  • 瑪格麗特花的品種,詳解4大瑪格麗特花品種
    粉色噴點以及粉繡球是常見的瑪格麗特花品種,花色為嫩粉顏色,裝飾能力比較高,經常被用來裝飾花壇,藍費利菊是一種西稀有的瑪格麗特花品種,花開為藍色,
  • 菸斗文化盛於歐洲 海南材質成就菸斗至尊(組圖)
    海黃菸斗海黃菸斗  菸斗文明盛行於歐洲,但海南黃花梨、海南海柳這兩種極品材質與菸斗的結合,提升了菸斗的尊貴特質和藥用內涵,從而使菸斗與海南有了絕佳「姻緣」。  文\圖 本刊特約撰稿 魏希望  提起菸斗,我們很自然地會聯想到科學巨人愛因斯坦、牛頓銜著菸斗時的深邃目光;想到決定二次世界大戰命運的三隻「菸斗」—————邱吉爾、史達林、麥克阿瑟,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之外的「酷」態;想到喜劇大師卓別林腳穿大皮鞋,留著小鬍子,口叼小菸斗的經典形象。
  • 正確的菸斗使用方法
    沒有用過的菸斗,碗壁本身就是完全裸露的(那些塗有預製碳管的除外),抽菸的時候難免會有自己的味道,影響了菸草的真正味道,也是因為不經意間管道過熱,損壞管道內壁,甚至燒穿管道。因此,在新的管道使用開始時,戰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通過開桶器,在碗的內壁上可以堆積一層「蛋糕」。 「碳餅」是由菸草燃燒時產生的碳和焦油在碗的內壁表面形成的碳層。
  • 餘華撰5674字薦:《大師和瑪格麗特》,撒旦——魔鬼or天使?
    但同時,卻為他招來非議,引發了一場以《土爾賓一家的命運》一劇為中心的爭論。後來竟然因此波及布爾加科夫整個人,他的所有作品都被禁止在任何刊物上發表!對於一個熱愛生活熱愛寫作的人來說,這無異於斷他活命之路。他無比抑鬱苦悶,意志一度消沉,生活也無著無落。
  • 【花百科】瑪格麗特花
    瑪格麗特花,原名:木茼蒿,又名木春菊·、法蘭西菊,拉丁文名:Argyranthemum frutescens
  • 煙「虛無」鬥「存在」玩菸斗的人呢?
    與一般的吸食不同,朱斌對菸斗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通過網絡查找各種菸斗的資料,學習菸斗文化知識。「菸斗文化發端於歐洲。」朱斌產生了去歐洲開開眼界的想法。2012年夏天,他的歐洲「尋鬥之旅」啟程了。    「我們去了法國、瑞士、德國幾個傳統菸斗文化發達的國家,竟然發現中國人和歐洲人抽菸很不一樣。」
  • 這貨是瑪格麗特不是雛菊
    瑪格麗特原名叫做蓬蒿菊或木春菊,在十六世紀時,因為挪威的公主Marguerite,十分喜歡這種清新脫俗的小白花,所以就以自己的名字替花卉命名。在西方,瑪格麗特也有「少女花」的別稱,被許多少女喜愛。花語:期待的愛、驕傲、滿意、喜悅。
  • 煙霧繚繞升騰而出的藝術……
    煙霧繚繞升騰而出的藝術欣賞菸斗的造型藝術
  • 《大師和瑪格麗特》:在戰鬥民族血管裡流淌的不是血液,而是烈酒
    」021926年,布爾加科夫所寫的長篇小說《白衛軍》,被改編為話劇《圖爾賓一家的命運》,並在莫斯科藝術劇院上演。正是這部話劇,將布爾加科夫一生的命運打入深不見底的暗谷。在此後漫長的歲月中,布爾加科夫都處於被批判和封殺的狀態。他所創作和改編的所有劇本,都被當局禁止上演。
  • 藝術本體論不能含糊
    原標題:藝術本體論不能含糊 中國藝術批評界對本體論問題並不重視,許多批評家和策展人認定當代藝術的突破仍要繼續依賴語言形態的不斷翻新,要依靠對某種社會形態的尖銳批判來完成。 當代藝術近30年來的某種潛意識,很多重要的思潮也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上展開的,不管是為配合社會政治學的主流地位,還是盲目拓展實驗空間的「趕超」價值觀,都導致另一個重要的問題:中國當代藝術本體論的嚴重缺失。 藝術本體論長期被忽視有著非常複雜的原因,關於這個原因的討論與追溯尚需時日,但它的確是一個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