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開始分析一幅畫作時,也許我們往往會先在腦海中提醒自己不要試圖一上來就把它歸類成某種特定類型的藝術。當你踏足博物館內,直挺挺地矗立在一幅莫奈、康丁斯基或者湯伯利的畫面前,努力地尋找著哪怕是一絲一毫觸動到你內心深處的悸動的痕跡……但那些抽象畫作看上去是如此晦澀難懂又自我陶醉,你甚至都不知道該如何欣賞,這些時候,可能它們只能在你腦海中留下一片空白,瓦解你試圖理解或者分析它的信心。那麼如何去感受那些視覺效果上尤其直觀的畫作呢?
雷內·瑪格麗特(René Magritte)就是這樣一名畫家,他的大名我就不贅述了,他的作品被人反覆解讀和研究甚至以各種形式被二次創作,他的藝術語言是大眾都能夠讀懂的,比如他著名的「Ceci n』est pas une pipe」(「這不是一支菸斗」)。這幅畫顧名思義傳達了一個信息,是的,他實際上還把信息寫了出來,這讓這幅看似簡單的畫牢牢抓住你的注意力,因為它在對你「說話」,和你互動。
所以這幅畫到底想表達什麼呢?首先,得了解下這幅畫的作者:雷內·瑪格麗特。
這樣一位舉世聞名也是至今仍影響深遠的超現實主義畫家,其實他本人從未把自己定義為畫家,而是一位借畫表達自我的思想家,他的繪畫風格在他整個藝術生涯中都不曾有明顯的風格轉變,他利用這種風格來調查研究思維想法,他的作品看上去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隱隱透著一絲神秘感,藉以向我們展示:其實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總是躲藏在直觀所見的物體背後,而那些物體永遠無法被挪開,因為它並非是一件真實存在的物體,而存在於視覺或思維本身,正如這些畫作直接違背了我們所熟悉的感官認知。
一個畫面上,很直觀的畫著一支菸斗,它所傳達的視覺信息十分清楚,然而,這幅畫上還逗趣地寫著「這不是一支菸斗」,像是時刻提醒著觀者。當然這是常識,大家都知道那不是一支菸斗,那是一幅畫,僅僅是它的內容象徵著一支菸斗,沒有人會去爭論它的合理性。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就像教小孩用到的認知卡片一樣,如果有人向你展示一張印有蘋果的圖片,問你這是什麼?估計你會毫無壓力的回答:蘋果。這個語言上的小意外其實並非一場意外,人類數百年來已經習慣語言和現實存在著緊密的聯繫,從某種程度上說,物體的名稱從我們看到物體(或者物體的圖片)的那一刻就被自動聯繫起來,我們看到一棵樹,那就是一棵樹,那要是一隻熊呢?那它毫無爭議的就該是一隻熊,看到侃爺,那這個人他就是侃爺,而看到一支菸斗,那麼,它就應該是一支菸斗……
這個理論曾一度被著名的語言學家Ferdinand de Saussure所質疑,他認為這種聯繫方式即武斷又隨心所欲,就好像我們僅通過語言獲得物體的影像從而判斷,去了解和定義物體本身,也就是說,它只能被放在某種系統中或語境裡才能產生意義,然而幾個世紀以來我們無條件地相信語言系統,這種理論靜靜地被躲藏在我們理所應當的思想和說話方式背後。
現實主義畫派注重的是和和現實的相似性,相似性暗示階級制度,而畫出類似於一支菸斗的作品,無需語言立刻能指向物體本身,而它畫作裡的那句「虛假的聲明」給予藝術家們靈感去超越與現實的相似性,而創造一個抽象藝術的領域。
但瑪格麗特反其道而行之,利用為這種相似性提供錯誤前提來表達這一觀點,從內部粉碎與現實的相似性。菸斗圖的視覺秘密依賴於畫面下方的那句話,其實,這種依賴本身即是對這幅圖畫的背叛。
我們看到的是一幅菸斗圖和一句話,看上去就像植物學系教科書裡的一頁紙,工工整整看似毫無懸念,但我們有沒有問過自己:為什麼要去關聯這隻菸斗和這句話呢?憑什麼這句話裡提到的菸斗就是圖裡畫的這隻呢?為什麼這句話中的「這個」指代的是句子上方所畫的物體呢?當然,我們無從得知,但這個代名詞、相似性和「菸斗」這個稱謂都讓我們不假思索地把它們關聯起來。而且這種「不假思索地關聯」在我們的生命中無處不在。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總是自信地覺得自己有能力描述自己的所思所見,反之亦然,我們所描述的場景或事件也能被他人所想像並看見。但如果你曾說過「你當時真應該在那兒,」你其實知道這兩種現實情況並不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可以互相重疊。
再回到這幅畫:
這不是一支菸斗,的確如此。但這句話中的「菸斗」一詞本身也不是菸斗,如果這不是一支菸斗,那這句看似某學生隨筆寫下的話就是一個矛盾的組合,它即拆開同時又連接起整幅畫,饒有趣味地留下這一筆廢話,不知瑪格麗特有沒有在創作時被自己的幽默感震懾到……畢竟你覺得哪種表達方式更具說服力呢?是沉浸在自己世界中創作一些晦澀的作品只能靠解說來試圖感受它,還是利用一句話引發挑逗觀者思考,鼓勵和考驗他們挑戰重新審視自視了解甚至已被無意識忽視的事情?
相信喜歡賽博龐克風和Phlilp K. Dick的小夥伴們已經看過新出的英劇《電子夢:菲利普·狄克的世界》,第一集的結尾沒有音樂、沒有對白,只有女主糾結自己最終的抉擇時鏡頭「恰巧」捕捉到房間牆上掛著的「愛人」,18世紀末出生的藝術家的一幅畫就這樣完美的引發一個未來科幻故事的帶給觀眾的核心思考。
最後,獻上一群俄羅斯大學生致敬雷內作品鼓搗出來的一段視頻「This is not Magritte」(「這不是瑪格麗特」預告),也許不管再過多少個瑪格麗特五十周年紀念日,他的藝術總還會時不時被人拿來揣摩玩弄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