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小時候都有一個&34;。然而成為英雄的道路註定是孤獨的,背後的辛酸與苦難是我們難以想像的,在成功之前也難免會受到質疑,僅僅憑藉自己努力是不夠的。航天英雄楊利偉成為國民驕傲的背後,就離不開默默支持他的妻子,這種來自親人的鼓勵,給予了他無限的力量。
近些年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2003年&34;載人飛船成功發射,更是將我國的國際地位推向一個新的高度。2003年10月15日這一天,是振奮人心、萬眾期待的一天。
這一天,&34;載人飛船在上午9:00將楊利偉送到了外太空,並在軌道上繞行14圈,歷經21小時28分,於16日上午6:28成功返航。這短短一天的時間不過眨眼而過,但帶來的意義卻是巨大的。
縱觀古今中外,太空帶給人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34;二字,人們天生對太空充滿好奇和恐懼。我國作為世界上第三個成功進入太空的國家,這充分彰顯出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發展之迅猛,已經步入了世界頂尖行列。
楊利偉在成功返航後用三句話概括了他奇幻的太空之旅:&34;這種濃濃的民族自豪感是油然而生的,如同2008年北京奧運會一樣,激蕩了每個中國人的內心。
楊利偉在幼年時就十分嚮往藍天,並且隨著楊利偉逐漸長大,他的夢想也像插上翅膀一樣越飛越高,其中,楊利偉的家人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楊利偉的父母都是中學教師,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為楊利偉今後入學空軍學院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楊利偉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社會多數人覺得遨遊藍天、飛向太空是不切實際的空話,但楊利偉的父母並沒有輕視兒子的夢想,十分支持他的藍天夢想,堅定了小小的楊利偉心中的信念,讓他明白了實現夢想的這條道路上他不是孤軍奮戰。
楊利偉人生重大的轉折點發生在1983年6月,他入學空軍第八飛行學院,這裡是他夢想開始的地方。楊利偉深知夢想絕不是說說而已,想要飛上藍天豐厚知識儲備和健康身體缺一不可,他在校期間成績十分出色優異,並在保證成績良好的前提下,嚴格要求自身,始終沒有放鬆身體鍛鍊。
1987年楊利偉成功畢業,在校期間優秀的表現讓楊利偉被選為飛行員,但這還不夠,他的目標是成為航天員,楊利偉開始了數十年如一日的訓練,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在1997年成為預備航天員,經過1年嚴苛的訓練,1998年楊利偉成為了正式航天員,他離夢想又進了一步。
在這1年的訓練當中,有許多和楊利偉同期的飛行員都忍受不住高強度的訓練而申請退出,楊利偉咬牙堅持了下去,他深知夢想不會一蹴而就,&34;,那些成功者背後付出的艱辛是他無法想像的,此時受的苦、流下的汗水,終將鑄成他通往夢想的道路,因此他從未想過放棄。
機會從來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03年,那個改變楊利偉一生的日子到來,&34;成功發射,楊利偉擔任首飛太空人,他的夢想實現了,中國的夢想實現了。
或許楊利偉從未想過夢想成真,也從未想過自己的名字會被寫進教科書——&34;,事實是最好的嘉獎,他不負自己,不負父母,成為了航天英雄。
楊利偉能達到如此高度,除了他父母的支持鼓勵外,還有一個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他的妻子楊玉梅。楊利偉與妻子在1990年完婚,婚後擁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然後不久後楊利偉的事業進入低谷,他也在逐夢的路上陷入了迷茫。
築夢路上需要有充足的物質支持,他一個人時還不覺得,結婚後面對妻子感覺到深深的愧疚。航天員這份工作每天訓練的時間非常久,他沒有多餘的時間分配給妻女,而且薪資並不高,家中能夠運轉下去多虧了妻子的教師工作。
楊玉梅知道丈夫有這種想法後,反而勸他不要放棄,此時楊玉梅並不知道丈夫距離實現夢想只差一步,但她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了支持楊利偉。
禍不單行,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楊利偉的女兒在2歲時夭折,他悲痛欲絕,卻因為航天員的訓練不能夠暫停,連回家安慰妻子都做不到。朝夕之間,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支離破碎,女兒逝世的悲痛全壓在了楊玉梅自己身上,她並沒有怨恨楊利偉因為訓練不能夠來看女兒最後一面,卻反過來安慰丈夫讓他安心訓練,然後將痛苦含血吞下。
對於經歷過許多的楊利偉來說,此時他的夢想已經不是他自己的夢想了,更是承載著妻子對他的期盼和女兒短短兩年生命中缺少的父愛。他虧欠妻女良多,拼了命的訓練,1998年他終於成為了正式航天員,至此,拼搏許多年的楊利偉終於一腳踏入了夢想門前。隨之而來的就是更為繁重的訓練,而楊玉梅為了更好的照顧丈夫,甚至辭去了多年的教師工作。
楊利偉之所以被稱為&34;,是因為他早已有將生死置之度外、為祖國做出貢獻的決心,背負著自己的夢想和妻子的期盼,那種不服輸的精神。楊利偉在頒獎詞中也寫道:&34;,他深知妻子的理解與付出給予了他莫大的能量,所以將這份榮譽共享。
從楊利偉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想要實現自身理想,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不僅需要個人充足的努力,堅毅的決心,而且背後也需要親人的支持與鼓勵,對於楊利偉來說,他妻子的鼓勵,就是對他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