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及區域性會計職業組織動態
國際會計師聯合會選舉新一屆主席
11月11-12日,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召開2020年會員大會線上會議。大會選舉阿倫·詹森先生(Mr. Alan Johnson)為新任主席,選舉阿斯瑪·瑞斯莫基女士(Ms. Asm?a Resmouki)為新任副主席,任期自2021年至2023年,現任主席朱仁基先生(Mr. In-Ki Joo)即將於2020年底卸任。詹森先生自2015年起擔任IFAC理事會理事,曾任聯合利華旗下食品公司的財務長,擁有數十年的職業經驗;瑞斯莫基女士是IFAC第一位來自非洲及中東地區的副主席,擁有近30年的執業經驗,此前曾任泛非洲會計師聯合會(Pan-African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首位女性主席。按照IFAC現行的選舉規則,瑞斯莫基女士將在詹森先生任期結束後接任IFAC主席。
IFAC成立於1977年,是會計行業的國際組織,由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75家職業組織組成,代表全球近300萬在會計師事務所、教育、政府和企業等領域工作的職業會計師。IFAC的宗旨為服務於公眾利益並強化會計行業,致力於支持制定高質量的國際職業準則,並在涉及公眾利益的問題上代表全球會計行業發聲。中注協於1997年加入IFAC,多年來一直積極推薦行業代表擔任理事和委員,積極參與國際會計職業發展問題的討論和政策形成。
國際會計師聯合會呼籲20國集團提升監管一致性
近日,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發表文章,呼籲20國集團(G20)領導人關注監管碎片化問題,進一步提升監管一致性。IFAC強調,據測算,監管不一致性導致全球經濟每年承擔約7,800億美元成本,尤其是考慮到新冠肺炎疫情,這一數字令全球經濟無力承受。
IFAC指出,該數字令人沮喪,但可促使全球經濟藉機邁向監管一致性,從而降低沉重的經濟成本。因此,IFAC希望向全球政策制定者傳遞明確的信息:監管一致性對全球經濟有積極的影響。同時,IFAC強調,呼籲監管一致性並不意味著反對監管,而是提倡通過監管解決市場失靈、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實現恢復市場信心、促進經濟復甦的目標。
文章還包含關於疫情對中小企業影響的相關調查信息。調查顯示,約三分之一,甚至近50%的中小企業擔憂自身短期內的持續經營能力,加之其面臨的監管碎片化問題及不公平市場份額等風險,其競爭力受到嚴重削弱。
(原文連結:
https://www.ifac.org/knowledge-gateway/contributing-global-economy/discussion/g20-call-action-resist-regulatory-fragmentation)
國際審計與鑑證準則理事會發表文章 探討進一步加強質量管理
國際審計與鑑證準則理事會(IAASB)近日發表文章,分析質量管理對審計業務轉型的重要性。
文章指出,從以合規為導向的傳統質量控制思想轉向更積極、動態,且以風險為導向的質量管理方法,對審計職業至關重要。
文章認為,與之前相比,市場參與者目前更需要對企業報告的信息及對這些信息的鑑證者保持信心,而一套更關注質量的準則,伴以對職業道德的重視將是提升審計職業公信力的關鍵要素。
近期,IAASB陸續批准多項新制定和修訂的質量管理準則,促使會計師事務所採用系統的、不斷改進的方法進行業務質量管理。具體來說,這些準則將推動會計師事務所全面管理質量風險,包括會計師事務所加強問責制,完善領導責任和質量文化,並按照監管與整改結果的反饋持續提高業務質量。新批准的準則將為準則使用者提供一套更加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同時促進審計質量管理模式從傳統、線性模式開始轉變。
(原文連結:
https://www.ifac.org/knowledge-gateway/supporting-international-standards/discussion/new-standards-place-proactive-quality-management-will-underpin-next-era-audit-transformation)
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探討職業會計師前景
近日,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發表題為《面向未來的職業會計師》的報告,探討會計師未來的職業角色及為適應新形勢而應當具備的各項職業技能。
報告指出,會計師需認識到即將來臨的經濟社會變革並做好準備,包括會計師的執業形式、會計師如何協助企業創造價值等。此外,會計師還需預判監管帶來的不確定性,善於利用新技術,適應新的商業模式等。
報告為會計師未來的職業角色繪製了「適應模型」,並強調會計師可以發揮作用的7個領域,包括以戰略思維促進決策制定、協助企業實現可持續的價值創造、為企業商譽保駕護航、服務於企業利益相關方的需要、利用商業數位化促進企業發展、保障高效的工作程序與質量管理,以及以可靠的客觀性成為企業信賴的商業專家等。
此外,圍繞新冠肺炎疫情對職業會計師的影響,IFAC與來自多國的會計職業組織負責人、企業管理層、會計師事務所負責人以及學術界的代表展開了一系列討論,並發表題為《會計技能發展: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和職業前景》的報告。
報告概述了疫情導致的工作方式改變、技術革新、適應新需求及與之平衡的技能等,並據此勾勒出未來一段時期內會計師所面臨的職業前景。
(原文連結:
https://www.ifac.org/knowledge-gateway/preparing-future-ready-professionals/discussion/future-fit-accountants-roles-next;https://www.ifac.org/system/files/publications/files/IFAC-Accountancy-Skills-Evolution.pdf)
有關國家和地區會計職業動態
英國財務報告理事會數據顯示 英國「四大」審計收入增長而諮詢收入下降
英國財務報告理事會(FRC)近期發布題為《2020年會計行業的關鍵事實與趨勢》(2020 Key Facts and Trends in the Accountancy Profession )的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英國公司的審計費用增長7.1%,達到23億英鎊,而2018年增幅僅為1.7%。
英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四大」)面臨著更加嚴峻的監管環境,為增強競爭力、提高審計質量和減少利益衝突,「四大」須在2024年前拆分其諮詢和審計業務。FRC發現,這一強制拆分要求已經見效,「四大」為其審計客戶提供諮詢服務的費用下降了20.8%。
此外,會計師事務所在資本市場的份額也發生了變化,2019年,雖然「四大」仍然壟斷整個富時100指數(FTSE 100)的上市公司,但「四大」以外的兩家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負責審計富時250指數(FTSE 250)中的10家上市公司,所佔比例自2017年的3.2%升至2019年的4.8%。整個資本市場的競爭格局正在進一步變化,如BDO國際會計公司超過「四大」,審計了310家英國上市公司,成為審計上市公司最多的會計師事務所。
該報告可能是FRC在此領域發表的最後一份報告, FRC即將被一家新的監管機構——審計、報告與治理局(the Audit, Reporting and Governance Authority)取代,以加強對會計行業的監管,提振市場及社會公眾對會計信息和會計行業的信心。
(原文連結:
https://www.icaew.com/insights/viewpoints-on-the-news/2020/oct-2020/frc-market-snapshot-audit-fees-up-consultancy-fees-down)
香港會計師公會發布2020-2022年戰略規劃
近期,香港會計師公會正式發布《2020-2022年戰略規劃》,為分享公會的願景、使命和價值觀,制定並實施戰略目標提供了藍圖。該規劃所有的目標和倡議背後設有一個總體目標,即建立信任,指所有重要利益相關方和廣大公眾對會計師的專業信任。增強信任要整個會計業界展現出專業精神,為利益相關方和社會提供切合需求的服務,發揮專業會計師的最大價值。公會在該戰略規劃中重點就行業面臨的挑戰和未來戰略目標進行了闡述。
《規劃》分析了香港地區會計行業面臨的主要挑戰,一是數字轉型。技術和數位化轉型的進步正在改變企業的運營方式、專業會計師監控業務流程、報告和解釋財務結果,以及提供高質量審計服務的方式。然而,由於其業務性質、資源可用性或其他原因,部分會計行業人士和機構適應緩慢。二是監管環境。監管環境變得更加複雜和繁重。公會將繼續為香港以及區域和國際行業中的這一重要問題的討論做出貢獻,且將繼續與財務匯報局(FRC)緊密合作,並考慮隨著新的監管體系的全面建立,公會的作用和定位將受到怎樣的影響。三是財務報告及其他專業標準變得更為詳細。財務報告和其他專業標準已變得更加詳細,反映了在全球化和技術進步的影響下,商業模式的多樣性和日益增加的複雜性。對不太複雜的實體和業務採用更簡單的標準的呼聲越來越高,不容忽略。四是人口與社會經濟發展趨勢轉變。公會擁有4.5萬名會員和1.6萬名學員,反映了人口與社會經濟發展趨勢,以及整個社會面臨的挑戰。公會強調會計師在行業或商界中成為領導者所應具備的能力,這有助於突顯行業對下一代的長期吸引力。
為應對上述種種挑戰,《規劃》列出7大戰略目標:資格與許可、準則制定、規範會員行為、會員支持與發展、推廣最佳專業實踐、維護會計行業形象與地位、維護公會章程及治理與組織,並針對這7大戰略目標制定了27條行動計劃,以幫助公會更好的實現這些戰略目標:一是在專業資格方面,推出改革後的註冊會計師資格課程(QP),開發電子化試卷出題平臺及在線評分路徑。二是在準則制定與技術支持方面,持續參與國際及地區準則制定,完成審計實務手冊更新,積極識別準則應用在香港本地出現的問題並加強技術支持服務。三是在註冊與監管方面,考慮加強公共利益實體審計師的註冊管理包括發布相關指南。四是在會員支持與形象建設方面,通過審計或執業管理軟體協助中小事務所採用新科技,使用社交媒體向會員推送重要信息及短視頻內容。五是在行業發聲與職業化發展方面,加強政策研究及思維領導力並就專題發表研究報告及調查結果。六是在公會治理與機構管理方面,修訂公會相關規則並對公會治理結構開展檢查。
(原文連結:
https://www.hkicpa.org.hk/-/media/HKICPA-Website/New-HKICPA/About-us/HKICPA_StrategicPlan_2020-22.pdf?la=en&hash=D59FF05422438AB0FC356D52A7489B88&hash=D59FF05422438AB0FC356D52A7489B88)
新加坡特許會計師協會就審計人員提供非鑑證服務開展調查
審計師獨立性對公眾是否信任審計後的財務報表至關重要,並有助於提升審計質量。近年來,會計師事務所向審計客戶提供非鑑證服務日益被視為一個影響審計師獨立性的問題。
在新加坡特許會計師協會(ISCA)制定的《EP100職業行為與道德守則》中,對於非鑑證服務和費用相關條款的解讀和應用存在不一致性。此外,哪些信息與評估會計師事務所的獨立性相關也不確定。為了更明確這一點,ISCA職業道德委員會成立工作組,起草可加強審計師提供非鑑證服務獨立性最佳實踐建議。同時,ISCA邀請約400名審計委員會委員參與在線調查,請他們就上述最佳實務建議及在提供非鑑證服務時會影響審計師獨立性的事項發表看法。
調查結果顯示,將近70%的受訪者支持在指定會計師事務所提供非鑑證服務之前,應獲得治理負責人的批准這一建議。該建議將允許負責治理的人員對審計師的獨立性進行更及時的審查。按照現行準則要求,審計師可以提供非鑑證服務而無需尋求治理負責人的批准。只有當提供的非鑑證服務的費用超過審計費用50%以上時,審計師才需要向治理負責人披露。
此外,92%的受訪者認為,由會計師事務所所屬的會計公司網絡提供非鑑證服務信息給審計客戶的母公司、子公司是非常重要的。財務報表使用者擔心,審計師提供非鑑證服務可能影響同一會計公司網絡中對財務報表發表意見的會計師事務所的獨立性,但實際上,會計師事務所很難獲得這些信息。為解決這一問題,ISCA建議會計師事務所應與所屬的會計公司網絡確認,網絡成員所從每個審計客戶的母公司和子公司收取的非鑑證服務費用不超過網絡收入的1%。
(原文連結:
https://isca.org.sg/the-institute/newsroom/media-releases/2020/october/audit-committee-members-want-their-approval-sought-before-auditors-can-be-appointed-to-provide-non-assurance-services/)
國際會計公司動態
德勤發布企業採用人工智慧技術現狀報告
就如何看待及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情況,德勤調查了2,737位全球企業高管並發布題為《企業採用人工智慧技術現狀》的調查報告。這是德勤連續第三年開展此類調查,今年的調查側重於了解隨著人工智慧技術日益廣泛的應用,受訪者所在企業採取何種措施緊跟時代,以及當企業董事會越來越關注人工智慧技術的治理、信任和道德規範等問題時,已採用人工智慧技術的企業如何管控技術風險。
德勤在此次調查中發現,受訪者認為人工智慧技術能夠創造價值,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正使用人工智慧技術提升工作效率並實現差異化經營,形成自身的相對競爭優勢。但與此同時,受訪者也認識到,採用人工智慧技術企業的先發優勢很快就會消失,企業不得不加大投入以保持自己在行業中的競爭優勢。此外,雖然受訪者已認識到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風險,但企業並未採取行動,沒有在戰略、操作和道德風險層面上做好管控相關技術風險的準備。
德勤認為,為更好地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創造價值並關注相關技術風險,企業必須從以下方面著手。
首先,企業應通過創造性思維,突破當前人工智慧技術的邊界,開發人工智慧技術驅動的新產品和服務,尋求創新、實用的技術解決方案。在業務中,包括IT部門在內的各部門應密切協同,共同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打造新數據源、工具和技術及供應商夥伴關係。
其次,企業應制定總體原則和流程,將人工智慧技術相關風險整合進企業整體風險管控程序,主動管控包含技術風險在內的各種風險。同時,企業應隨時掌握各國人工智慧技術發展框架、政府政策和立法行動等信息,確保自己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開發面向未來的系統。而在工作中,企業應積極通過技術培訓和協調,在企業內部形成風險意識。
(原文連結:
https://www2.deloitte.com/us/en/insights/focus/cognitive-technologies/state-of-ai-and-intelligent-automation-in-business-survey.html)
安永提出大趨勢框架 助力企業實現發展目標
借參加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之機,安永發布題為《您重塑未來?還是未來重塑您?》的報告,提出安永大趨勢框架,以幫助企業更高效地分配資源並關注投資機會。
安永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科技、全球化、人口結構及環境變化等4種驅動因素(如5G、貿易摩擦、氣候變化等具體事件)加速重塑世界。為此,安永提出大趨勢框架,以上述4種因素為基礎探索全球秩序、社會與經濟、企業與市場及家庭與個人等領域的新常態,分析大趨勢框架如何重塑世界格局。
安永大趨勢框架主要涵蓋以下領域,一是企業是否能夠開發新的削減碳排放解決方案,搶佔先機。二是企業是否已準備好應對日益高漲的民粹主義、貿易摩擦、高科技競爭及網絡攻擊等威脅。三是鑑於人類行為正成為商品,企業是否了解消費者行為及自身行為,是否能夠估量、了解和塑造行為。四是虛假信息越來越快速容易地製作與傳播,企業如何幫助客戶和員工區分真假信息,降低合成媒體的威脅。五是企業如何看待社交媒體和智能硬體對企業與客戶、政府、員工及公眾互動的影響。六是工作、休閒和學習的界限正在模糊,企業如何優化和管理員工隊伍。七是微生物技術將帶來新的發展潛力,企業如何將其納入創新系統。八是合成生物技術將徹底顛覆多個行業,企業是否準備好將生物合成技術納入價值鏈。
安永指出,基於大趨勢框架,企業應從以下幾點著手,實現發展目標。首先,科技、全球化與人口統計特徵的結合將促使非洲各國超越傳統的增長路徑,大幅解放非洲生產力。對企業而言,這代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企業可幫助非洲各國建立可持續商業模式,打通消費市場,抓住機遇。其次,在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環境成本、社會成本及不平等因素越來越不容忽視。企業應採用現代化商業模式,採納新財務報告方法,加強數據和轉型策略,增強自身與不斷變化的社會價值之間的聯繫,強化自身的生態和社會影響力。再次,面對跨國移民、數字通訊技術、種族和宗教融合及家庭變革造成的日益脆弱的社會結構,企業應承擔自身社會責任,將工作場所打造成為團結同道者、尋求合作並惠及所有員工的地方,為員工帶來健康和幸福感。
(原文連結:
https://www.ey.com/en_gl/megatrends/how-megatrends-can-reframe-your-future)
畢馬威發布首席信息官調查報告
通過對來自83個國家和地區的4,200多位首席信息官(包括來自中國的100多位首席信息官)開展調查,畢馬威發布第22份《全球首席信息官調查報告》。
調查顯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確保健康安全和居家辦公,全球企業每周約增加150億美元的技術支出,成為歷年來增幅最大的技術追加投資,導致短短三個月內的技術支出超過全年預算。而且,數位技術領域的領頭羊企業因疫情在分布式雲和軟體即服務(SaaS)領域追加技術投資,大大強化了對其他企業的領先優勢。
在企業內部,此次疫情加強了業務部門和技術團隊之間的合作,也在中國大陸地區加速了數位化轉型和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物聯網和智能自動化等新興技術的應用。但此次疫情也恰恰凸顯了企業人才技能短缺的現狀,62%的受訪者認為技能短缺阻礙了他們的公司跟上變革的步伐,而這一比例在中國大陸地區高達96%。
受訪者均認識到網絡安全問題的重要性。41%的受訪者認為所在企業遭到網絡攻擊,認同大規模居家辦公增加了員工的網絡安全風險。他們希望僱用網絡安全專業人員來支持居家辦公轉型,這導致網絡安全相關技能首次高居全球技術技能短缺排名的榜首。
畢馬威指出,在疫情的影響下,企業必須從流動性、客戶服務和供應鏈等著手,針對經營現狀選擇合適的業務復甦模式。首先,若企業(如房地產、休閒、酒店和交通/旅遊行業企業)因疫情遭遇產品需求下降難題,可能無法度過長期的衰退,則應選擇絕地重啟模式,制定明確的戰略和行動計劃降低成本和消除低效率,並通過培訓塑造新型員工隊伍。其次,若企業擁有可持續的經營模式,但疫情導致獲取並維持客戶的方式發生變化,則應選擇轉型重生模式,轉變運營方式,在人工智慧、支付、集成平臺和自動化等技術方面進行投資,實現客戶渠道、供應鏈和中臺部門系統的數位化,建立現代化數字運營網絡並發展技術能力。再次,若企業(如公用事業或金融服務企業)受疫情影響較小,能夠隨著消費需求的恢復實現快速復甦,則應選擇因循行業慣例改進運營模式,加快數位化轉型,從而滿足客戶需求。最後,若企業受益於疫情,產品需求上漲,則應選擇業務激增模式。此類企業必須快速擴張以滿足不斷擴大的需求,並滿足不斷變化的客戶偏好和市場。它們必須通過數據分析持續了解消費者的偏好,採取措施實現供應鏈的自動化並消除供應鏈摩擦,加速數位化業務轉型。
(原文連結:
https://home.kpmg/cn/zh/home/insights/2020/10/harvey-nash-kpmg-cio-survey-2020-everything-changed-or-did-it.html)
BDO發布2020年全球風險格局報告
BDO國際會計公司就聲譽和誠信風險相關問題對全球500位企業高管開展調查,並發布題為《2020年全球風險格局》的調查報告。此次調查側重於探討誠信和風險之間的關係。
BDO指出,99%的受訪者認為企業誠信是品牌聲譽的根本,且所有受訪者認為應將誠信融入企業,以避免聲譽和品牌受損。此外,受訪者認為,隨著新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遠程辦公越來越普及,隱私受侵犯已經成為企業面臨的新威脅。
BDO認為,鑑於僅有22%的受訪者表示,其所在企業中的風險管理人員已擔任高管職位,企業應更主動地管理聲譽和誠信風險,制定總體誠信戰略,在董事會任命更多的風險管理人員。
(原文連結:
https://www.bdo.com.hk/en-gb/insights/publications/global-risk-landscape/global-risk-landscape-2020)
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國際及港澳臺事務部 輯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