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長河中可以驚奇地發現,當初對新生代批評得最激烈的那些方面,往往成為新生代對社會發展和文化創新貢獻最顯著的領域。
---------------------------------------------------------
上世紀80年代,因青年中間流行穿喇叭褲、戴蛤蟆鏡等行為而被貼上「奇裝異服」的標籤。此後,80後的主打標籤是「叛逆」,而90後的主打標籤則是「自我」。成人世界給每一個新生代的標籤,似乎都是以負面評價為主。負面標籤何以總是因每一個新生代走上歷史舞臺而如影隨形呢?
新生代與青春期重合
世代的存在是一個人在成長發展過程中受到特定歷史時期影響的直接且客觀的反映。同一個歷史時期出生的社會成員,會具有較多社會相似性,這就構成了每一個世代客觀存在的共同特徵,儘管它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深或淺。
從政策視角看,世代劃分就是把在社會結構中具有相似位置、有著相似訴求、面臨相似的發展階段、需要社會提供相似支持的青年個體,建構成一個有著共同特徵的青年群體,從而更好地為青年發展制定政策、出臺措施、提供支持。從認識論基礎看,我們在對他人進行觀察認識時,總是自動地、無意識地將其歸入一個社會群體,並將這一群體的總體特徵賦予該個體。這種類別化認知,多以生理特徵、社會特徵、生理特徵和社會特徵的綜合等方式來進行,性別、年齡和種族是其中最明顯的分類特徵。對新生代青年進行整體認知並貼上標籤,實質上就是對他人進行類別化的認知結果。
新生代與青春期重合,青春期的大多數特徵都屬於客觀的社會事實,其本身並不具有好的或壞的特性,或者說具有往正反兩種方向發展的可能性。新生代走上歷史舞臺,總會給成人社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影響和衝擊,成人社會必然更加關注新生代帶來的風險,因此一般就會從維持現存制度規則和社會秩序的需要來界定新生代的負面因素。美國青年研究專家勞倫斯·斯滕伯格指出,「事實上,可能就沒有一代成年人不會為了年輕人的性格和行為而抱怨的。」從魯迅筆下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到如今給80後「叛逆」和90後「自我」等標籤,均是這種消極代際觀的反映。
新生代的群體標籤尤其是負面標籤,主要是成人社會運用自己的社會結構權力,包括政治權力、輿論權力、社會權力以及其他支配性權力,對不符合社會期望的新生代的表現給予一種社會性的負面定性和負向建構。從社會心理看,對80後、90後貼上負面標籤的社會現象,實際上是社會成員對社會變遷產生某種恐慌情緒的集中反映,是人類社會中「一代不如一代」的陳舊觀念通過日益發達的新聞媒體進行的媒介渲染,是人們用舊觀念、舊方法和舊結論對社會新現象進行的錯誤理解,是舊理念、舊知識、舊理論未能把握社會發展趨勢的陳腐結論。因此,新生代的負面標籤,是成人社會根據過去的經驗和規則建構起來的,並不一定是新生代本質的真實反映,也不一定符合歷史的發展趨勢。
理性批判給新生代貼負面標籤現象
從發生主體看,世代負面標籤主要是新聞媒體和社會輿論構建起來的,未必獲得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黨和政府始終代表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始終相信青年最富有朝氣和夢想,當代中國青年也一定能夠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重任。
個人以為,在理性批判給新生代貼負面標籤現象的同時,要看到關於世代的負面標籤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它有助於使新生代的表現成為一種社會問題,推動社會資源關注、重視並予以解決——通過對新生代不符合社會期望或既定社會規範的行為,進行一種社會問題的建構,確認為社會問題,進而推動社會資源優先解決新生代可能出現的這些行為。更重要的是,要辯證地看到這些負面標籤蘊含著推動歷史進步的積極因子。
美國學者英格爾·哈特在《現代化與後現代化:43個國家的文化、經濟與政治變遷》一書中指出,「個人的基本價值觀反映的是其未成年階段的生活條件,並且價值觀的轉變主要是通過代際的人口更替實現的。」新生代一般會把社會重大變化融入自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體系中,又主要通過生活方式和青年文化得到直接凸顯。從歷史長河中可以驚奇地發現,當初對新生代批評得最激烈的那些方面,往往成為新生代對社會發展和文化創新貢獻最顯著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