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題精講:根據動態電路實物圖,繪製等效電路圖的方法詳解

2020-12-04 陳老師初中數理化

根據動態電路實物圖繪製等效電路圖求解各相關物理量是物理中考的常考題型,解決這類題型的關鍵是根據實物圖畫出等效電路圖,結合開關的斷開、閉合情況分析電路中各電器元件的連接情況,畫出對應的等效電路圖,再利用歐姆定律分析出各部分電流、電壓的數量關係,就可以求得題目需要的結果。

例題

如圖所示,電源電壓保持不變,R1和R2為定值電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只閉合S1,滑片P向右滑動,電壓表示數變大

B、先閉合S1,再閉合S2,電壓表示數變大,電流表示數不變

C、先閉合S1和S2,再閉合S3,電壓表與電流表示數的比值變小

D、閉合S1、S2和S3,滑片P向右滑動,電壓表與電流表示數的比值變大

解題過程:

電路的組成情況分析:

電流從電源的正接線柱出發,沿著導線流至電壓表的正接線柱,由於電壓表的電阻過大,相當於斷路,電流無法通過,於是,電流到達電壓表的正接線柱後,直接流至電阻R2的右接線柱,在這裡電流出現第一次分流。

一個支路流經電阻R2,到達電阻R1的右接線柱,又直接流至開關S2的右接線柱,流經開關S2,到達電流表的正接線柱,從負接線柱流出,回到電源負極;另一個支路沒有經過電阻R2,直接流經開關S3,到達開關S1的右接線柱,再次出現分流。

一個支路流經電阻R1,到達開關S2的右接線柱,流經開關S2,到達電流表的正接線柱,從負接線柱流出,回到電源負極;另一個支路流經開關S1,到達滑動變阻器的左上接線柱,從左下接線柱流出,到達電流表的負接線柱,直接回到電源負極。

電壓表的正接線柱與電阻R2的右接線柱相連,負接線柱與開關S2的右接線柱相連,此接線柱等同於電阻R2的左接線柱,所以,電壓表測量的是電阻R2兩端的電壓。

等效電路圖如下:

相關焦點

  • 三步畫出等效電路圖(丁柏恩)
    其它教材和地區,考試要求不一樣,但是解決該問題的基本方法是通用的。電學中的各物理量之間的關係,都是建立在電路的三種基本連接之上的(見圖1)。所以畫出複雜電路圖的等效電路圖,是解決電學計算的基本功。圖1青島市物理中考限定在兩個電阻(此處也代表各用電器)連接,所以最終畫出的等效電路圖,就是上圖三個中的一個。
  • 備戰2020物理中考——電路圖的畫法以及實物圖的連接專講
    正確認識電路圖,是初中學習電學的基礎,中考中電學部分所佔比重較大,解決電學問題要事先進行電路情況分析,電學壓軸題的難點、關鍵點往往就是電路識別問題,是普遍學生覺得難以弄懂,所以掌握識別電路圖和連接電路圖的方法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
  • 中考物理電學最難題:「動態電路分析問題」由易到難最全歸納!
    作為一線中學物理教師,我每年都對中考物理電學部分的這個「動態電路問題」感慨萬千!因為此類題是各地中考物理必考內容,選擇題必考、填空題、實驗題、計算題也非常常見!此類題可以出現讓所有學生都頭疼的一類題!可以說屬於中考物理題中的最難題型之一!
  • 初中電學怎樣畫等效電路圖?如何判斷電路是串聯還是並聯?
    關鍵詞:串聯電路 並聯電路 識別 畫等效電路圖摘要:在初中物理學習電學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許多電路圖,解題時對電路的正確分析判斷非常重要,如果搞不清電路是串聯還是並聯,弄不清電流表和電壓表測得是哪部分的電流和電壓
  • 2020中考物理輔導:電路圖題解題方法
    在物理學習中,畫電路圖常常讓學生該學犯難。其實不需要怕難,因為電路圖在電子產品與技術上的應用很普遍很有效,所以掌握它是一項很有益的事情。做好電路圖題要掌握一些方法。     畫電路圖題型大約可分為以下幾種:     1、看實物畫出電路圖。2、看圖連元件作圖。3、根據要求設計電路。
  • 中考物理題精講:由電錶示數比和量程,求動態電路消耗的最小功率
    由電錶示數比和量程求動態電路消耗的最小功率,這是物理中考的常考題型,題目的難度在於如何由電錶的示數比求得動態電路中各相關物理量的值,再結合電錶的量程和電功率的計算公式,就可以分析得到電路消耗電功率取得最小值時的電路組成情況,進而求得題目需要的值。
  • 【物理】怎樣快速區分串、並聯電路?
    初中物理學科中,電學是最簡單也是最難的一部分,簡單的原因是如果弄明白了電路圖,就會做所有的題目,難的原因是沒明白電路圖,就什麼都不會。
  • 2018中考物理知識點:等效電路
    新一輪中考複習備考周期正式開始,中考網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各學科的複習攻略,主要包括中考必考點、中考常考知識點、各科複習方法、考試答題技巧等內容,幫助各位考生梳理知識脈絡,理清做題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下面是《2018中考物理知識點:等效電路》,僅供參考!
  • 電學動態電路綜合題的詳實分析與解題思路(乾貨!收藏!)
    摘要:什麼是動態電路呢?就是當電路中有滑動變阻器時,在滑片移動的過程中,電路中的電流、電壓和電阻,甚至電功率會隨之變化,我們在分析和計算電學題的過程中,把這樣的電路就稱為是動態電路。動態電路中的電路和已知條件相對複雜一些,甚至有的還需要去挖掘;解題時選取已知條件的難度大一些;解題時缺少了機械性、盲目性,增大了解題時的靈活性、因果性。
  • 九年級:動態電路的計算方法
    「伏安法測小燈泡電功率」將以上實驗過程中的電阻、電壓、電流發生變化時,由題設條件和要求,根據物理原理進行的常規電路計算或電路的變式計算。(2)根據電路動態,結合圖像或數據,依據物理原理進行計算B.當滑片P移到b端時,R2阻值全部連入電路中(圖甲),此時由圖乙可知電路電流最小為:I小=0.2A,此時,滑動變阻器R2的電壓也就是電壓表的示數U2=2V.
  • 中考物理複習的利器——知識框架圖|優秀如你,一定不要錯過哦!
    要想學好物理,獲得高分甚至滿分的好成績;作為一名畢業班的老師,我認為必須構建起屬於自己的知識框架圖。如何高效複習,一直是我們一線老師們在研究的問題。為了讓孩子們成績有效提高,我們做老師的可謂是絞盡腦汁,每周只有幾節課,所以老師講課的時間是比較有限的,講不了太多的東西,所以課下更重要。經過我的反覆思考,發現構建知識框架圖很重要,特別對學生的臨考發揮很重要。
  • 2020中考物理精品解析:電路計算問題,必須遵循的8條規律
    規律二:串聯電路,一斷都斷並聯電路,一短都短規律三:電流法作用:①判斷串並聯電路②用於連接實物圖③用於連接電路圖規律四:等效電路圖畫法:(1)導線間無用電器,可以將該導線任意伸縮、拉拽、捏合—如意導線(2)電壓表則因為電阻很大,看成斷路。
  • 重點突破——中考物理歐姆定律
    中考物理試題中,力學和電學佔主導地位,而歐姆定律,則佔了電學試題的主導地位。在中考試卷中,很少出單獨考查電路、電流、電壓、電阻的題目,歐姆定律通常和以上這些知識點一起考,可見歐姆定律相對於電學部分其它知識點的綜合性之強。
  • 看不懂電路圖?那是因為你不知道這10大原則7大步驟!
    電路問題是初中物理比較難的知識,也是中考很重要的一部分,佔中考物理分數的40%。很多同學遇到電路類的題目,擺在面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不會簡化電路圖。 總之就是——不會做!沒關係,這次小編分享的10大原則和7大步驟,一定能夠幫你拿下這個難題!
  • 看不懂電路圖?這10大原則7大步驟專治看不懂
    電路問題是初中物理比較難的知識,也是中考很重要的一部分,佔中考物理分數的40%。很多同學遇到電路類的題目,擺在面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不會簡化電路圖。   總之就是——不會做!沒關係,這次分享的10大原則和7大步驟,一定能夠幫你拿下這個難題!
  • 初三並聯電路中電路圖如何連接實物圖
    現在學生正好學到了,電路圖和實物圖,上次講過了實物圖轉化成電路圖,今天分享一下電路圖連接實物圖。希望對學生有幫助。舉個例子請看下面的電路圖分析這個電路圖,電流從電源的正極流出,經過開關S,然後再經過電流表,然後電流到達分開點,從分開點到匯合點有兩條路徑,上面第一條支路經過小燈泡L1,下面的第二條支路經過小燈泡L2,然後電流同時到達匯合點。
  • 每日一道中考壓軸題:電路的串、並聯,歐姆定律、電功率計算題
    在考試中,我們一般把最後的綜合題目稱為壓軸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道中考物理必考的電路的串、並聯、歐姆定律、電功率的壓軸題,有意思的是,這道題是雲南2019年最後三道壓軸題的排名倒數第二,更加顯得重要。分值9分。
  • 中考物理,期末幫你拿高分,作圖題解題技巧交給你
    上一篇文章,和同學們分享了六種類型選擇題的解題方法,今天和大家說說作圖題的解題技巧。無論是中考還是期末考試,作圖題一直是必不可少的題型,題目難度不大,但考查的知識面廣,綜合性強,同學們經常丟分,雖然分數不多,但是要衝刺高分的,作圖題是不能丟分的。怎樣才能拿滿分呢?
  • 第二道初中物理競賽題幾乎全軍覆沒!過半初中生做錯第一道!
    一般情況下競賽題並不會超出中考物理大綱的範圍,可以肯定的是,總的來說,競賽題要比平時訓練的題目更綜合一些,更考察各種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導致多數初中生感覺物理競賽題難。我們今天就來見識一下初中物理競賽題的真面目吧,這是兩道電學競賽題,從圖中可以看出這兩道題比中考物理電學題難,而且幾乎所有初中生會倒在第二道電學題上,超過半數學生會做錯第一道題。
  • 這些題沒學好,中考物理就危險,連接串聯和並聯電路高頻易錯題
    【分析】(1)為防止電路中電流過大燒壞用電器,開關應斷開;(2)串聯電路是指各用電器首首相連、尾尾相連組成電路;(3)實物圖連接要按照畫好的電路圖進行連接,要保證各連接點接觸良好,連接完畢後,要仔細檢查電路連接是否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