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稱得上是電視劇主旋律題材大年。
在脫貧攻堅、抗戰題材(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抗疫題材三大主題之外,「抗美援朝」也升級為重大題材。
7月22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在官網發布了一條「廣電總局部署調度重點題材電視劇播出工作」短訊。
消息提到,「7月17日,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召開全國廣電系統電視電話會議,部署調度抗戰題材、抗美援朝題材、抗疫題材電視劇播出工作。」
這意味著,曾經出於外交關係考慮,一度被限制的「抗美援朝」電視劇正式脫敏,並且以極高的規格納入主管部門重點題材電視劇規劃中。這一切,顯然都和現實中中美博弈的升級密切相關。
1951年,黨中央決定將發生兩水洞戰鬥的1950年10月25日,定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2020年是志願軍入朝參戰70周年紀念日,今年的10月25日也將成為第一批「抗美援朝」影視劇播出、上映的時間點。
據悉,目前至少有兩部抗美援朝題材影視劇鎖定了10月的檔期,一部是張黎監製、董哲自編自導的臺網劇《我們的戰爭》,另一部則是管虎導演的未定名電影,影片近期剛剛火線上馬拍攝。
《我們的戰爭》影劇成雙
《跨過鴨綠江》全景展現
「我們的國家曾經用一百年的時間,來謀取獨立和平等。我們已經戰鬥了一百年,我們可以繼續戰鬥一百年。」這是戰爭劇《我們的戰爭》在網上僅能看到的15秒片花中的一段令人提氣的臺詞。
《我們的戰爭》片名,和2016年上映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我的戰爭》一字之差,卻是毫不相干的兩個項目。
這部劇由《雍正王朝》《走向共和》的的製片人劉文武擔任製作人,知名導演張黎監製,是軍迷編劇董哲的導演處女作。
《我們的戰爭》已經在去年1月份殺青,是目前唯一一部可見成片的抗美援朝題材影視劇。
這個項目起初是優酷出資的一部超級網劇,由於播出環境的變化,《我們的戰爭》拍攝的素材將會剪輯出一部13-14集的臺網劇,以及一部院線電影。同時,劇組也將補拍一些內容。
事實上,除了《我們的戰爭》,近期在總局官網立項備案的抗美援朝題材電視劇還有5部。分別是《奇襲白虎團》《鐵道衛士》《戰旗如畫》《鐵道衛士》《我心有歌》《跨過鴨綠江》。
其中,中央電視臺下屬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出品的《跨過鴨綠江》是唯一一部重大革命題材。
《跨過鴨綠江》由董亞春執導,餘飛編劇,該劇將於8月中旬正式開機。播出時間線卡在了12月底,這意味著這部劇的製作周期非常緊張。
據了解,《跨過鴨綠江》原計劃去年12月底開機,後來改為2月開機,因為新冠疫情的原因,整個冬天給拖沒了。
餘飛在去年花了3個月時間完成了劇本第一稿,疫情期間,他幾乎在原來基礎上又重新寫了一遍。目前,他正在對劇本進行最後打磨。
2016年上星的《三八線》是近年播出的唯一的抗美援朝題材電視劇。該劇講述的是1950年鴨綠江上的漁民遭美軍戰鬥機轟炸後,村裡兩個小夥子參加志願軍奔赴朝鮮、保家衛國的故事。
《我們的戰爭》與《三八線》類似,都是微觀視角下的戰爭敘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個被俘的國民黨軍連長。陰差陽錯中,他被當做志願軍戰士帶到了朝鮮戰場,在槍林彈雨中他見證了歷史,也感受到了精神信仰的力量。
此外,《我們的戰爭》在製作理念上也有不少創新。
第一,它改變了傳統電視劇講故事的方法,注重表現人物狀態,借鑑了美劇《兄弟連》,篇幅也大大壓縮。第二,首次啟用即時軍械裝甲,還原真實戰場狀態,大大提升了製作費用。
而《跨過鴨綠江》則是「全景式展現抗美援朝戰爭的一個戲」。餘飛介紹,「不是人物成長式的故事,不是單獨寫一個戰役。從最高層領袖、將領到最基層的士兵、普通老百姓全部涉及到了,幾乎入朝作戰的每一支部隊都表現到了,五次戰役包括後期的談判也全寫到了。」
「《跨過鴨綠江》虛構的人物有10個,重要的歷史人物有80來個,」餘飛說,「大的創作思路是:第一,以戰爭、戰役和戰鬥自身發展脈絡為主要故事線;第二,用虛構人物把戰役之間不太好銜接的地方銜接起來,使之更像一個有邏輯性的故事。」
餘飛也認為,虛構人物也是廣大指戰員的代表,每一個虛構人物都代表一群人。「即使把真實人物拿出來寫也容易失之偏頗,抱著炸彈與敵人同歸於盡的原型人物就好多個,所以只能把多個英雄人物揉成一個代表性的角色。」
夾縫中的「抗美援朝」影視劇
除了《三八線》,2016年播出的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彭德懷元帥》也有大量篇幅涉及到抗美援朝戰爭,集中在第26-33集。
有趣的是,《彭德懷元帥》在劇中大量使用了2000年製作完成的未上映電影《北緯三十八度》的素材。
借用的素材集中在美軍將領相關戲份、美軍行軍場景、大場面調度的戰爭戲等。而《彭德懷元帥》的導演宋業明正是當年電影《北緯三十八度》的導演。
有B站網友將《彭德懷元帥》中借用《北緯三十八度》的素材單獨剪輯出來,竟也有約35分鐘。
在去年播出的《外交風雲》中,類似的「套娃」現象依然存在:《外交風雲》套用了《彭德懷元帥》的素材,而《彭德懷元帥》嵌套著《北緯三十八度》的素材。
值得一提的是,《彭德懷元帥》與《外交風雲》的導演都是宋業明,編劇都為馬繼紅。兩部電視劇的「移花接木」,也讓國內的觀眾某種程度上一睹《北緯三十八度》的風採。
事實上,在2000年左右,除了《北緯三十八度》,同期完成的一部電視劇《抗美援朝》最終也沒播出。
2015年10月,編劇張笑天出版了同名書籍《抗美援朝》,封面寫著「中央電視臺投入巨資拍攝的電視連續劇的母本小說」。
2009年,央視前臺長楊偉光接受《南方人物周刊》採訪時,講述其中的來龍去脈。
「我出過一個題目——《抗美援朝》,外交部開始覺得要慎重。後來,美國人要紀念韓戰,主題是韓戰遏制了共產主義的擴張。我們又找外交部,說美國人敢紀念韓戰,我們為什麼不做?最後同意做。
但是非常遺憾,當時搞慢了,片子拍了一年多,大家審看了都認為可以播,結果來了個9·11。世貿大樓剛被炸,你來個抗美援朝不太好,考慮到當時的一些情況,就沒有播。」
抗美援朝題材影視劇的創作,總是受到中美關係與國際格局的影響。
由於涉及與韓美的關係,2016年香港導演彭順拍《我的戰爭》時,最早中影給他的要求是拍攝一場不能展現敵人是誰的戰爭,這讓他十分抓狂。
後來發生了南海爭端,彭順被告知電影中不但可以出現美軍,而且還能夠通過旁白來講清楚韓戰的歷史。終於讓這部電影有了敵對勢力,也有了戲劇衝突。
《我的戰爭》的一般宣傳海報也借勢營銷,「哪怕美國全部的航母戰鬥群都開進南海,也嚇不倒中國人。」然而,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我的戰爭》最終只拿到了3600萬的票房。
事實上,由於總量受限,與抗美援朝相關的文藝作品一直物以稀為貴。2011年的紀錄片《冰血長津湖》豆瓣評分9.0,2015年的5集紀錄片《鐵在燒》評分9.5,電視劇《三八線》的評分也高達8.0。而《我的戰爭》只有5.0,口碑票房雙輸,頗為遺憾。
除了《我們的戰爭》正在用素材剪輯出一部院線電影外,管虎也受命拍攝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
有消息說這部影片由管虎監製,郭帆、路陽導演,三人每人拍一個故事,這是類似《我和我的祖國》的創作模式。也許只有這種方式才能保證其在10月25日上映吧。
而博納去年年底開機的《冰雪長津湖》,因為疫情原因停機,1800人滯留在了丹東,直接損失合計1.5億元。
這部需要大量雪景的電影,耽誤了最佳拍攝期。在近期接受電影頻道採訪時,於冬表示,《冰雪長津湖》將在明年作為「建黨100周年」獻禮片上映。
抗美援朝題材影視劇被升級為重大題材,這顯然與日趨緊張的國際形勢密不可分。就這樣,歷史與現實再度聯繫起來。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我們當時和侵略者的武器代際差並沒有很大,為什麼一敗塗地?1950年韓戰,我們面對16個工業強國的聯合軍,在武器代差極大的情況下,為什麼打了勝仗?」
董哲給出的答案,是理念與組織模式之別。「1900年是農業化的意識和組織模式,50年後則是一個工業化的意識和組織模式。所以這部劇的最高指導理念,是要表達東西方文明在50年後的又一次碰撞。」
「中國人能幹成這個事,確實挺牛的,」餘飛也認為,「新生的中國,是中國人士氣最旺的時候。有時候物質條件不是最重要的,心裡有著股子氣就敢和你對著幹。一個國家和民族有這股子血氣很重要,這個東西確實是值得宣揚的。」
不管標準與限制有多嚴格,都應該讓影視工作者去啃抗美援朝題材這塊硬骨頭。
今年是個契機,抗美援朝題材影視劇的創作或許有望實現常態化。
【文/楊文山】
The End
責編|許心強 主編|楊文山 監製|李星文
留
步
號外!公眾號又改版了!(讓運營想哭的那種)
簡單來說就是不按時間順序分發,而是根據用戶和公眾號的「親密度」選擇性地推送。
如果你近期在信息流裡沒有看到「影藝獨舌」,不是因為我們沒有發文,而是你好久都沒有留下看我們的痕跡了(難過.JPG)
為了以後能準時相約,攤牌吧!讓微信知道我們的親密關係!將「影藝獨舌」設為*星標*,並且一鍵四連(點讚、在看、分享、留言),你的喜愛和支持,是我們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