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蜣螂可能許多人都不熟悉,但是它的另外一個名字屎殼郎相信絕大多數人都知道。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就是蜣螂類昆蟲的相關信息,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蜣螂頭部前端扁平呈鏟狀,觸角鰓葉狀,鰓葉部分多細毛,複眼大而突出,鞘翅能將全部腹部遮蓋住。前足挖掘式,脛節外側具銳利的齒狀構造,其位置靠後,著生在身體的後部,其脛節末端有一個端距。
1、蜣螂類中的金龜甲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
入藥的蜣螂類中的金龜甲,藥名為大將軍。全蟲含蜣螂毒素,有毒成分約佔1%。用小白鼠做試驗,注射蜣螂素後,引起煩躁不安,數十分鐘後會痙攣死亡。經白兔試用,能引起一時性血壓下降,呼吸振幅加大,節律變快。有鎮驚、化瘀、止痛、攻毒、通便等功能,
2、採集與飼養
金龜甲(食糞類)的藥用部分為乾燥成蟲,以雄性全蟲為佳品。夏秋季是金龜甲的盛發期,利用其趨光性誘捕成蟲,或在路旁、草地的牛糞堆下(先鏟去糞,見地面有洞孔處)挖掘。採到成蟲後,按形態特徵分種,清水洗淨,沸水速燙至死,撈出控水、曬乾、炭火烘於,或放入40℃烘箱內烘於,乾燥後儲於防蟲、防鼠、乾燥通風處保存備用。食糞金龜的飼養,遠比食植性種類困難。
其原因有三:一是,食糞金龜成蟲的活動能力強。為尋找適宜的人畜糞便及配偶,常作遠距離飛翔,在小範圍飼養,難以改變其習性;二是,成蟲選偶交配後,則互助以糞作球,並推滾糞球尋找適宜場所或挖洞埋球、產卵。一雌要產卵數十粒,就要作球、推球、挖洞、埋球許多次,在人為控制飼養條件下,很難滿足此種行為及其習性;三是,一個糞球恰好是一隻幼蟲的生活室及全發育階段的飼料,並在球中(土繭或土室)化蛹,直至羽化為成蟲。更由於生活周期長,至少1年以上完成1代,佔有的時間長、空間大,即使較大的飼養坑池,年收穫量也極有限。從人力、物力及投資等經濟效益考慮,飼養不如到野外捕捉採收方便,但從保護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平衡角度著想,則應有節制地捕捉,如滿足不了藥用需求量,則應捕養結合。
飼養糞金龜的飼養坑(池)面積要大些、深些,坑或池的底部要填入50釐米深的半砂壤土,並適當壓實,上部要留有50釐米高的坑池圍牆。土表的一頭堆上尚未腐熟的人畜糞便(牛糞為主),另一頭裸露出土面,作為成蟲倒糞和滾動糞便成球的空間。坑或池口用窗紗和木材做成框蓋罩住。
將野外採來的成蟲,雄雌按l:2之比,施放於坑池內。在飼養過程中的適宜溫度為20℃~25℃,土壤含水量以15%~20%為宜,但放有糞便的一頭,溼度要偏高些,使堆糞上幹下溼成稠糊狀,有利於成蟲取食和便於使糞能搓揉成球狀。如溼度達不到要求時,要灑水增溼或用青草覆蓋。在人為控制下飼養,因空間有限,常見有雄爭雌和搶奪糞料而互相格鬥或追逐的現象,要在坑池中放置起阻隔作用的磚石塊。
坑池做好後,可在盛夏炎熱的中午到放牛的牧場去採收成蟲,1平方米中投放10隻雄蟲、20雌蟲為好。在自然條件下,成蟲產卵於其搓揉成的球形糞團中,但在飼養密度較大的情況下,成蟲也產卵於糞堆下的淺土中,卵孵化後的幼蟲,也有用身體將糞便擠壓成糞塊,並在其中生活和取食,但因受到蟲體之間互相干擾,發育緩慢,成熟後的體型也較小。
飼養糞金龜的坑和池,要設置在距居室較遠處,並準備防雨設備。
糞金龜無論成蟲或幼蟲均喜食新鮮糞便,因此,一次投人的飼糞厚度不能超過10釐米,待其取食或翻動成蜂窩狀時,可適量灑些清水,將糞便稀釋後仍可維持一段時間,當發現灑水後也無漿狀物質滲出.只剩有粗糙纖維和未消化的殘渣時,就應將上層約5釐米的幹糞渣輕輕取出(過深會傷害卵和尚未穩定下來的幼蟲),並及時補充新鮮糞便至原來的厚度。如將新鮮人畜糞便稀釋成粘液狀,定期均勻地潑澆在粗糙的纖維和殘渣上,也可免去更換舊物之勞。
糞金龜的藥材成分,為完整的乾燥成蟲,因此,當成蟲繁殖完後代,經過20餘日而自然死亡後,可撿起曬乾入藥。氣溫下降到15℃下時,過冬的幼蟲便逐漸向深土層轉移,停止取食,進入冬眠狀態。氣溫下降到10℃以下時,應在池內的糞堆上鋪撒麥、糠、碎麥秸、稻草等既保溫又透氣的物質,保護其安全度過冬天。翌年當氣溫回升到10℃以上時,要撤掉覆蓋物,視乾燥程度,適當灑些水,促使過冬幼蟲早日復甦,取食發育。
由於糞金龜需1~2年才完成一個生活周期,要想較大量地飼養,應設置兩個以上坑、池,隔年交替投放或採收成蟲,才不會因翻動土層而幹擾幼蟲正常生活。
有關蜣螂的介紹就到這裡了,蜣螂的價值很高,可謂集眾多價值於一身,如對自然生態價值,對人類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等等。各位朋友覺得蜣螂還有哪些價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