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無問西東》裡的一個場景:沈光耀犧牲後,鏡頭轉向沈家門匾,上面寫著大大的「三代五將」觸動了無數人。國難當頭,不容退卻,四代人用行動給出了答案:如果不能安穩地活著,那就讓生命擲地有聲。
而在現實生活中,平度市南村鎮的抗戰老兵——董成森,也是這樣一個家庭。傾盡畢生心血滿腔熱情愛國擁軍,將紅色家風代代相傳,培育了一家四代15位軍人,成了海陸空、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齊聚的家庭「加強班」。
董成森年輕時戎裝照。
回憶 參加無數次戰鬥屢立戰功
記者來到董成森老人家中看到,一個普通農家四合院收拾得井井有條,走進臥室,牆壁上掛著董成森老人當年的戎裝照,還有多張大家庭的合影。而在堂屋的茶几上,擺放著老人獲得的榮譽證書和獎牌。見到記者前來,董成森熱情邀請記者坐下。記者注意到,董成森老人儘管已95歲高齡,但精神矍鑠,耳不聾眼不花,提起當年的戰鬥故事,仍然記憶猶新。
據董成森老人回憶,1927年,他出生在平度市南村鎮前雙丘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的童年十分不幸,6歲時母親和弟弟被土匪擄走,父親被打成重傷。1938年1月,日軍佔領青島。正隨父親在青島靠做苦力度日的董成森,平靜的生活再起波瀾。日軍規定:在青島,小男孩到了12歲就得上日本學校,管吃管住,畢業後去當日本兵。父親得知後堅決反對,便捲起鋪蓋帶著他連夜返回平度老家。父子倆生活沒有著落,無奈,11歲的董成森便給地主家放牛。
從小仇恨日本鬼子的董成森,常利用放牛的機會給八路軍傳遞情報,憑著機智勇敢,多次出色地完成任務。在與八路軍的接觸中,董成森漸漸地萌發了革命意識。15歲那年,他積極申請加入了八路軍,正式成為一名抗日戰士,跟隨部隊參加了濰縣戰役、青島戰役、孟良崮戰役等大小無數次戰鬥,多次立功受獎。
董成森的腿上有一塊碗大的傷疤,那是1944年解放蘭底戰役時留下的。當時,董成森所在的部隊受膠東軍區領導指示,要拔掉蘭底這個重要據點。敵人的碉堡易守難攻,戰鬥打得非常艱難,為了掩護先鋒隊爆破小組,作為一名重機槍手的董成森架槍在側不停地射擊,一枚炮彈呼嘯而來,他被爆炸的碎片擊中,昏了過去。幾秒鐘後慢慢恢復,他不顧疼痛,拿起已經犧牲的戰友手中的炸藥包,衝向前方!勝利的號角吹響了,董成森卻因腿部失血過多,暈倒在戰場上……
蘭底一戰,董成森因表現勇猛,榮立三等功。
董成森與老伴、大兒子、小兒子和外曾孫宋傑合影。
回鄉 深藏功名帶領村民過上好日子
1949年新中國成立,23歲的董成森參加了開國大典,這是他銘記一生的榮耀。他說:「我是幸福的,我看見了最終的勝利!」只是沒能進入受閱方隊,這成為了他一生的遺憾。
新中國成立後,董成森被送到徐州幹部培訓班學習。畢業後,部隊轉隸空軍編制,他擔負起修建機場的任務。幾年間,濰坊機場、高密機場、文登機場,留下了他默默奉獻的足跡。1960年,國家開始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大力支持農村經濟建設。在物資極端匱乏的歲月裡,董成森脫下軍裝,放棄了大城市生活,放棄了幹部身份,毅然選擇回鄉務農,用雙手撐起一個大家庭,用勤勞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他深藏功名,用行動堅守著中國軍人的信念。許多人不理解:一個人奮鬥了這麼多年,不就是為了讓家人脫離農村,在城裡有個好的生活嗎?董成森不這樣認為,他說:「當初參加戰爭,為的是普天下的窮人翻身得解放,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現在國家經濟困難,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和老兵,理應帶頭響應國家號召,做出表率。」他用自己的行動表達了對黨和國家的赤膽忠心,同樣也在自己的七個兒女心中樹立了紅色的榜樣。
回村後不久,董成森便被推選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面對因飢餓而面黃肌瘦的鄉親,面對因乾旱少雨莊稼歉收的窘迫,董成森帶領村黨支部一班人打機井、修水利,讓村裡的農田旱能澆、澇能排,確保糧食豐收。他積極鼓勵群眾開展養殖業,種植花生、圓蔥、西瓜等作物,壯大了集體經濟,讓前雙丘村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就這樣,董成森在村支書的崗位上,一幹就是30多年。
董成森在平度抗戰紀念館為學生講述抗戰故事。
傳承 一家四代人傳承紅色家風
1970年大兒子要考師範,董成森緊急召開了家庭會議。他對七個兒女說:「有國才有家,你們作為董家的後代,必須首選去當兵。保家衛國就是我定的家規。」不料就是在給大兒子填報入伍申請時,他卻無意中暴露了身份。第二天,縣人武部領導就登門看望這位回鄉務農的老八路。見他們一家9口人生活困難,董成森的腿部又有殘疾,主動提出為他評殘,但卻被董成森婉言謝絕了。
董成森說:「一起參加革命的許多同志都犧牲了,有的連姓名都沒留下,你看我不但活了下來,還有一大家子人,知足了。」於是,堅強的董成森又給孩子們加了一條家規:不貪功,不向政府伸手,始終保持勞動者的樸實本色。
當大兒子董希祥穿上軍裝的那一天,董成森在家裡正屋的西牆上大筆寫下了「鐵心跟黨走,報國一家人」十個字。他鄭重地穿上當年的軍裝,小心翼翼地戴上軍功章,和兒子董希祥在大字前留下第一張合影。
孩子們從父親堅毅的眼神中讀懂了一位軍人的崇高信仰,紅色家風在每一個人心中萌芽生長。接著,二兒子董希雲、三女兒董新香、孫子董玉琦……每一個通過入伍審核的董家人,都要在穿上軍裝的那一刻到寫有「鐵心跟黨走,報國一家人」的牆壁前與董成森一起照張相,並帶在身邊。
受董成森影響,長孫董玉琦1998年入伍。在部隊期間,他榮立過三等功兩次。2008年從濟南軍區聯勤部轉業到平度市蓼蘭鎮黨委後,他成為了一名基層黨員幹部,參與組織了多次重大活動,獲得過「平度市3·15重大火災工作先進個人」和「青島市愛國衛生運動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尤其是在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從正月初一接到行動指令後,他立即召開會議傳達上級指示精神並與村幹部一起設卡執勤,全力以赴投身到抗疫防控戰中。在村裡防控工作有序開展的同時,他還和經貿辦的同志們一起奔波在轄區企業之間,走訪了解企業開工情況,檢查企業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工作,幫助企業人員返崗,協調防護消殺物資,解決企業復工復產存在的困難。面對疫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一名軍人的初心和使命,彰顯了紅色傳承的力量。
1990年,董家的第四代,董成森的曾外孫宋傑出生。和所有董家人一樣,宋傑是聽著太姥爺的故事長大的,他從小就喜歡把軍裝穿在身上,夢想著有一天也能成為一名光榮的軍人。「長大後,我終於成了你。」2010年,20歲的宋傑如願參軍。入伍以來先後獲得2次優秀士官、1次優秀學員、1次訓練標兵、1次從嚴治校先進個人,曾3次執行重大任務。
從1970年到2010年,四十年的紅色傳承,董家的軍裝合影照片,已經增加到第十五張,所服役的部隊分別在海陸空、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等,這威武雄壯的照片牆,向人們講述著一個擁軍報國的紅色家庭的故事。
董成森與二兒董希雲在天安門合影。
圓夢 跨越了66年終圓閱兵夢
早歲從軍別故鄉,如今鬢髮染秋霜。心存憂患常圖強,護我中華萬裡疆。董家人都知道董成森的心裡有一個深埋已久的閱兵夢。如今,董老已是滿頭白髮,但他的「閱兵情懷」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少,反而如同陳年好酒一樣,歷久彌香。
為了完成太姥爺的願望,年輕的宋傑將重擔扛到了自己的肩上。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力量,他始終牢記長輩們的囑託,暗暗下功夫,立志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人。從一名在演訓場上摸爬滾打的戰士,成長為閱兵場上步履鏗鏘的「標兵」,他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
宋傑還記得,初到閱兵集訓點,他的訓練成績並不突出,「O」型腿、站不穩、膝蓋彎……諸多問題令他險些被淘汰。但一圓「閱兵夢」的信念,讓他不敢輕言放棄。終於,通過層層選拔,宋傑如願成為了2015年「93」抗戰勝利閱兵式上百團大戰「白刃格鬥英雄連」英模方隊中的一員。他第一時間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太姥爺。
89歲的董成森,再次鄭重地穿上了軍裝,撫摸著軍功章,站在鏡子前佇立許久……2015年10月3日,董成森作為抗戰老兵的代表,宋傑則位列百團大戰「白刃格鬥英雄連」英模部隊方隊,在天安門前一起光榮地接受了習主席與全國人民的檢閱,向偉大祖國獻禮。
蒼蒼白髮,熠熠勳章,傳承四代的祖孫二人,完成了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家族心願。董成森老人說:「在有生之年,我已經沒有什麼遺憾了。」一生戎馬,董成森見證了祖國從積貧積弱到日漸強盛,奮鬥的一生能夠施展抱負,實現自身的理想,何其幸運。董成森的故事不僅讓我們看到和平新時代對個人理想奮鬥的寬容,也看到了正是因為有日漸強盛穩定的國家,才承載了這份沉甸甸的「中國夢」!
董成森攜部分軍人參加央視一臺「啟航2020」晚會與主持人董卿留影。
榮耀 央視舞臺重溫入伍鏗鏘誓言
2018年1月,董成森一家受邀參加中央電視臺《歡樂中國人》節目,一家四代15位軍人,在中央電視臺的舞臺上重溫入伍的鏗鏘誓言:「我志願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志願獻身國防事業,堅決服從領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服從命令,忠於職守,嚴守紀律,保守秘密,英勇戰鬥,不怕犧牲,忠於職守,努力工作,苦練殺敵本領,堅決完成任務,在任何情況下,絕不背叛祖國,絕不叛離軍隊。」現場觀眾無不動容,雷鳴般的掌聲響徹整個演播大廳。嘉賓評委撒貝寧、海清、李晨三次起立,向這個軍人家庭致敬!
近兩年來,董成森老人克服年邁行動不便等困難,積極參與紅色基因傳承活動,先後到平度烈士陵園、平度雙語學校、蘭底小學、前雙丘小學等地為師生們講述革命故事,發放故事書,帶領大家追尋紅色故事。同時他還積極參與平度市南村鎮黨委政府組織的「青老結對傳幫帶薪火相傳促成長」活動,幫助年輕一代傳承和發揚革命精神,銘記初心和使命。疫情期間,作為一名老黨員,他還帶頭捐款1000元,為疫情防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強軍追夢,國泰民安,這盛世如你所願。抗戰老兵董成森,銘記歷史,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激勵後人,報效國家無怨無悔。「鐵心跟黨走,報國一家人」正是這個家庭世代不變的紅色家風。
抗戰英雄通過本報表達祝福
在採訪結束,正值2021年元旦,抗戰老英雄董成森希望藉助青島晚報全媒體平臺,表達他的新年願望。「在這美好而又充滿希望的時刻,祝祖國日益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家庭和諧美滿!」董成森激動地說。
記者手記
傳承紅色基因堅守不變初心
時空流轉變換,不變的是董成森血脈裡湧動的紅色基因。
這是一種釘子精神,這是一種不可遏制的巨大力量,使得董成森始終堅守著他對軍人本色的真摯情感與崇敬!
他傾注畢生熱情愛國擁軍,將紅色家風代代相傳,他這種一生為國家為國防為社會奉獻的強烈願望,是幾代人對國家、對民族最神聖的責任感、使命感的集中體現和典型代表!
董成森說,敬仰軍人,獻身國防,歌頌共產黨是他不變的情懷;用愛國紅色的家風教育人、影響人、鼓舞人,是他永遠不會改變的初心!
抗戰老兵董成森一家是一個軍人的家庭,他們堅守著保家衛國的信念,為黨旗添彩,為軍旗增輝,用敢於擔當的使命感做戰爭年代和和平年代的先鋒者!他們用切身經歷激勵後人,傳遞正能量,樹立新時代的榜樣!(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 馬丙政 通訊員 胡維妙 朱業虎)
【來源:青島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