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是古今中外學者們都很喜歡研究「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問題。在古希臘羅馬時代,當時逐漸形成了一個關於宇宙的模型,這就是地心說模型。
這個地心說模型到了託勒密手裡逐漸發展和成熟,並在後來的1000多年裡成為了西方學術圈的主流理論,甚至連教會都認同了這個模型。
後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哥白尼提出了與地心說截然不同的觀點,這就是日心說。不過,哥白尼的日心說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這是因為哥白尼的日心說只是把宇宙的中心從地心說換成了太陽,除此之外現在準確性和預測能力上幾乎和地心說差別不大。
後來,伽利略通過天文望遠鏡觀測發現,木星也有自己的衛星,要知道地心說的基礎是:宇宙中所有的天體都繞著地球轉。因此,伽利略的發現從根本上否定了地心說。
不僅僅是伽利略,第谷還發現了超新星以及搞清楚了彗星形成原理,這也從根本上都定了地心說的另外一個根基:天界不變論。
無論是伽利略還是第谷,本質上都只是否定了地心說,但是日心說的準確度依然沒有超越地心說。後來,第谷的學生克卜勒在第谷留下來的海量數據中,計算出了行星運動的軌跡是橢圓,並提出了著名的克卜勒三大定律。
經過克卜勒的修正,日心說的精準度大幅度地提升,克卜勒三大定律開始逐漸取代地心說在學術圈的主流地位。不過,克卜勒還遺留下一個問題沒能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行星運動的軌跡為什麼是橢圓?
1687年,牛頓發表了物理學史裡程碑式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在這本書中,牛頓提出了他的力學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牛頓就是通過他的力學體系統一了天界和地球上的物理學規律,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麼行星運行的軌跡是橢圓。
自從有了牛頓的理論,宇宙中心論就開始變得沒有意義。而且根據牛頓的理論,如果宇宙是物質主導的,那麼宇宙就應該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漸向中心靠近,最終壓縮成一個「點」,可事實上並沒有發生這樣的事情,那究竟是咋回事呢?
牛頓認為宇宙應該是無限大的,因此,宇宙並沒有中心,或者說宇宙處處都是中心。於是,宇宙處處引力都應該是平衡的,也就不會有向中心靠攏的趨勢。
在接下裡的兩百多年裡,當時的學者們普遍認同:宇宙是永恆的。也就是說,宇宙原來是什麼樣,現在還是什麼樣,從大尺度上看,幾乎是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同時,宇宙是無限大的,以至於宇宙不會在引力的作用下向中心收縮。雖然在這兩百年內也有人質疑過這個觀點,比如:奧伯斯就提出過著名的奧伯斯佯謬,以此來證明宇宙可能是有限大的。
不過,總體上來說,對當時的學者來說,大家更願意相信前者。愛因斯坦起初也是持有類似的想法,後來他提出了著名的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對引力進行了重新的詮釋,愛因斯坦認為引力的本質其實是時空的扭曲。
於是,他也開始建構自己的宇宙觀。在他的廣義相對論理論中,有一個描述宇宙的引力場方程,愛因斯坦得到這個方程時,他就發現:這個方程預示著宇宙在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生膨脹。這和他一直以來的信仰是相違背的,於是,他為了抵消這個膨脹效應,就在這個方程中添加了一個宇宙常數。只要這個宇宙常數選取適當的值,就可以抵消掉宇宙膨脹的效應。
愛因斯坦這也算是一意孤行了,於是,就引來了同行們的反對。首先提出反對聲音的是勒梅特,他認為宇宙應該是膨脹的,而不是應該是永恆的。
不過,他並不反對愛因斯坦在方程裡加宇宙常數,相反他認為宇宙常數應該存在,不過不是用來抵消宇宙膨脹,而是用來描述宇宙膨脹的速度大小,不同的宇宙常數的取值,就可以讓宇宙具有不同的膨脹速度。
勒梅特只是從理論上提出的反對的意見。而天文學家哈勃則是利用觀測手段,他長年在觀測銀河系外的星系,他就發現,大多數銀河系外的星系都在發生紅移,說白了就是在遠離我們。
哈勃的發現,其實只能用宇宙膨脹來解釋。原因也很簡單,如果不是宇宙膨脹,那麼各個星系應該是有的靠近我們,有的在遠離我們,而不是幾乎都在遠離我們。
由此,哈勃還提出了著名的哈勃定律,來描述星系紅移。為了表彰勒梅特和哈勃的貢獻,如今哈勃定律已經更名為:哈勃-勒梅特定律。
哈勃的觀測也在向我們暗示一個道理:如果宇宙是在膨脹的,那麼我們沿著時間往回推測,宇宙就應該是向回收縮的,如果追溯到宇宙的起點,那宇宙應該是從一個「點」開始膨脹開來的。當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不能僅僅是靠推測,他們還加入了許多核物理的理論,從而得到了著名的宇宙大爆炸模型。
宇宙大爆炸理論告訴我們,宇宙起源於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在這次大爆炸後,宇宙開始膨脹,溫度開始下降,並且逐漸產生了如今宇宙的一切。而宇宙大爆炸還需要兩個關鍵證據,一個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一個是氦元素豐度,這兩個證據也在後來陸續被找到,這才使得宇宙大爆炸理論成為了學術界的主流認同。
如果我們現在回頭來看,就發現勒梅特是十分機智的,他想要用宇宙常數來描述宇宙的膨脹速度。事實上,這也被他言中了。如果宇宙只有引力,而沒有斥力,那麼宇宙的膨脹速度就不應該是恆定的,而應該在引力作用下逐漸減速。
不過,這一切在上世紀的兩個天文學發現中被打破。首先是科學家發現,星系中的恆星運動速度都超過理論值,這說明還有一些我們看不到的物質在提供引力,科學家就把這些物質叫做暗物質。
1998年兩個科研小組發表了一個觀測報告,他們觀測了Ia超新星。他們就發現,宇宙非但沒有在減速,相反還在加速。這說明宇宙中還存在著一種我們看不到的物質,在提供和引力截然相反的斥力,驅動著宇宙膨脹。暗物質和暗能量是如今天文學界研究的前沿問題,它們在宇宙中的佔比大大超過了已知物質,達到了95%以上。
也就是說,它們的構成和影響影響了宇宙常數,同時也是影響宇宙未來演化的原因。而如今我們卻對他們一無所知,因此,想要了解宇宙的未來,我們就必須先搞懂暗物質和暗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