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導體邁斯納效應簡介

2020-08-28 物理宿博士



當把超導材料放入磁場中時,超導體內部的磁通量會被即刻「清空」。這是因為磁場會使得超導體表面出現超導電流,該超導電流又反過來在超導體內產生與外磁場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磁場,兩個磁場相互抵消,使超導體內形成恆定為零的磁感應強度。因此從外部看起來,就像是超導體排空了體內的磁感線一樣。

當把超導材料放在磁鐵上時,只要這個磁體的磁場強度不超過特定極限,超導體便可以懸浮在磁體上方。這是因為邁斯納效應讓磁場發生畸變,產生了一個向上的力。

如果磁場的強度持續增加,超導體就會失去超導性,這類具有邁斯納效應的超導體被稱為I型超導體,它們都是金屬超導體。還有一些超導體不具有或者只擁有部分邁斯納效應,它們被稱為II型超導體,通常是各種由非金屬和金屬構成的合金材料,這類超導體在強磁場下也能維持超導性能。

應該指出,超導體不能簡單的看成是電阻率為零的「超級」導體,邁斯納效應賦予了超導體更豐富的意義。



最後說一句,邁斯納(Walther Meissner)和他的博士後奧切森菲爾德(Robert Ochsenfeld)在1933年對被冷卻到超導態的錫和鉛進行磁場分布測量時發現了這種效應。

相關焦點

  • 製冷在你身邊系列科普小常識--邁斯納效應
  • 超導體的應用有哪些?超導體的基本特性是什麼
    3、抗磁性應用 超導磁懸浮列車:利用超導材料的抗磁性,將超導材料放在一塊永久磁體的上方,由於磁體的磁力線不能穿過超導體,磁體和超導體之間會產生排斥力,使超導體懸浮在磁體上方。
  • 【五分鐘學常識】超導體以及超導現象
    > 每天五分鐘,許陽帶你上岸堅持打卡,厚積薄發定成公━ ━ ━ ━ ━ ━ ━ ━▼  今日常識超導體以及超導現象
  • 推進常溫超導體--中國數字科技館
    儘管此前進行了大量的實驗,仍花了二十年時間在一個全新的超導體類別中打破這項記錄:在2015年,在對硫化氫壓縮到150Gpa時(40%的地心壓強),產生了203K的臨界溫度。在1968年,物理學家Neil Ashcroft根據Bardeen-Cooper-Schrieffer (BCS)理論預測,金屬氫應具有高溫超導體的所有性質。不幸的是,在靜態壓縮實驗中金屬化氫是很困難的。Ashcroft進一步預測,某些富氫固體能在低於氫元素的壓強下金屬化,並且它們也將具有高溫超導體的性質。
  • 十大驚奇的物理效應
    邁斯納效應當一種材料從一般狀態相變至超導態時,會對磁場產生排斥現象,這種現象被稱為邁斯納效應。1933年,邁斯納(Walther Meissner)和他的博士後奧切森菲爾德(Robert Ochsenfeld)在對被冷卻到超導態的錫和鉛進行磁場分布測量時發現了這種效應(因此它也被稱為邁斯納-奧切森菲爾德效應)。當把超導材料放入磁場中時,超導體內部的磁通量會被即刻「清空」。
  • 【常識速記】超導現象及超導體
    人們把處於超導狀態的導體稱之為「超導體」。超導體的直流電阻率在一定的低溫下突然消失,被稱作零電阻效應。導體沒有了電阻,電流流經超導體時就不發生熱損耗,電流可以毫無阻力地在導線中形成強大的電流,從而產生超強磁場。超導是指某些物質在一定溫度條件下(一般為較低溫度)電阻降為零的性質。
  • 上海交大教授觀察到雙分子層厚的FeSe超導薄膜的邁斯納效應
    事實上,兩大類的非常規超導體,銅基和鐵基超導體,都是層狀材料,其超導層CuO、FeAs或者FeSe層,受到了鄰近層的電荷摻雜之後才具有了高溫超導特性。因而,近年來就有很多工作希望直接對這些超導層進行電荷摻雜和研究,這其中尤以對FeSe層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在合適的襯底上利用分子束外延法生長出單層或多層的FeSe薄膜是最近研究的熱點。
  • 五個物理效應及背後的科學本質
    在物理學中,存在著許多令人驚奇的效應,有的就發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則發生在遙遠的深空,每個效應背後都隱藏著神奇的科學原理及自然規律。三、邁斯納效應邁斯納效應當一種材料從一般狀態相變至超導態時,會對磁場產生排斥現象,這種現象被稱為邁斯納效應。
  • 電能運輸或不再有損耗——中國二維高溫超導體的研究獲得重大突破!
    超導體材料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超導體(英文名:superconductor),又稱為超導材料,指在某一溫度下,電阻為零的導體。大家雖然知道有超導體這麼個東西,但可能不知道它的實際作用。2.完全抗磁性完全抗磁性又稱邁斯納效應,「抗磁性」指在磁場強度低於臨界值的情況下,磁力線無法穿過超導體,超導體內部磁場為零的現象,「完全」指降低溫度達到超導態、施加磁場兩項操作的順序可以顛倒。而利用超導體的完全抗磁性可以製造無摩擦陀螺儀和軸承。
  • 轉變溫度387K 室溫超導體已經實現了?
    作者Ivan Zahariev Kostadinov在arxiv.org上張貼了一篇題為「373 K Superconductors」的論文稿,宣稱製作了一種全新的室溫超導體材料。該新材料的超導轉變溫度在超高壓條件下達到了史無前例的387K,中間態轉變溫度為242k。如果這一臨界溫度真的實現的話,那將意味著科學家可以把我們的室溫超導電纜鋪設到非洲大陸去了。
  • 聲子是應變超導體的關鍵
    什麼是超導體超導體又稱為超導材料,指在某一溫度下,電阻為零的導體。在實驗中,若導體電阻的測量值低於10-25Ω,可以認為電阻為零。超導體的特性?我們知道普通導電材料都有電阻,但超導體電阻為零,這樣使用超導材料做成的電線,電流將永遠循環下去,不會有任何損耗。
  • 物理學家首次發現高溫超導體,實現無損輸電將不是夢
    1911年,科學家發現了超導電性,它具有兩個關鍵的屬性,一是零電阻,二是邁斯納效應,即超導材料的磁場會被排出。前者是無損傳輸電流的關鍵,而後者是實現​「懸浮」的關鍵。在以前,超導材料的溫度是極低的,​遠低於自然界中存在的溫度。將超導材料保存在此溫度下,非常困難且非常昂貴,​這讓它們無法在實際中應用。
  • 超導體為何難以普及?原因不只是溫度!還有超高壓強
    超導體為何難以普及?原因不只是溫度!還有超高壓強說起超導體大家的反應都是在超低溫條件下才會有的,因此超導體在目前來說還沒有實質性的進展,但是近日國際的研究小組發現了在較高溫度下還能有著完美導電能力的材料。
  • 神奇的超導——超導體的前世今生
    這種由氫、碳和硫組成的化合物在287.7±1.2K(約15℃)的室溫和267±10千兆帕的大氣壓下表現出了超導性,這也是人類發現的第一個室溫超導體。什麼是超導體?超導體的發展又經歷了什麼呢?將兩層石墨烯組成的材料以1.1º的角度扭曲(右圖)(圖源:nature.com)除了零電阻效應外,超導體還有兩個特點:完全抗磁性和磁通量量子化。
  • 科學家發現鐵基超導體大同位素效應
    ,發現了鐵基超導體中的大同位素效應。 傳統的bcs理論(解釋常規超導體的超導電性的微觀理論)預言,超導體的最高溫度不會超過麥克米蘭極限的39k(-234攝氏度)。在以往的研究中,只有1987年發現的銅氧化合物超導體打破了這一極限,被稱為高溫超導體。最近,在鐵基磷族化合物中發現的超導電性其超導臨界溫度可達55k,同樣突破了傳統bcs理論預言的麥克米蘭極限。
  • 稀土超導體材料
    超導體是一種抗磁體,低於臨界溫度時,超導體排斥任何試圖施加於它的磁場,這就是所謂的邁斯納效應。在超導材料中添加稀土可以使臨界溫度Tc大大提高,一般可達70~90K,從而使超導材料在價廉易得的液氮中使用,這就大大地推動了超導材料的研製和應用的發展。超導現象是1911年由一位荷蘭物理學家首先發現的,當水銀溫度降低到43K時,水銀便失去了電阻。
  • 突破液氮溫區的高溫氧化物超導體發展史話
    首先要搞清高溫超導體中"高溫"這個詞的概念.平時人們讀到高溫一般指在100℃以上的溫度,然而在超導領域中,讀到"高溫"這個詞時,Ba-La-Cu-O氧化物超導體的臨界溫度達35K(-238℃)就算是高溫了.由於從1911年以後的75年間,所有超導體的臨界溫度沒超過23.2K,所以一下子把超導體的臨界溫度提高了12K,這對超導體來講是一次重大的突破.所以與以前超導臨界溫度相比
  • 庫珀對與超導體存在什麼關聯?
    圖註:電阻 、常規導體與超導體的溫度之間的關係。然而,電阻和溫度之間的線性關係只維持到一個特定值,之後所有電阻突然消失,並發生向超導狀態的過渡。從常規導體到超導體的轉換發生的溫度稱為臨界溫度 (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