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於雷射武器的報導不時傳來:美國海軍正在研究新一代的雷射武器「聖杯雷射器」;據傳美軍最新無人機產品「捕食者C型」上也加裝了雷射武器;「雷射戰車」號稱也將今年在陸軍服役,可謂海陸空三軍齊上陣。科幻小說中早已泛濫的雷射武器,到底具有怎樣的威力?現實中,各國在這方面的進展又如何?
光之演變 以「光」作武器古已有之
以「光」作為戰爭武器,古已有之。傳說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曾用數千面鏡子反射聚焦太陽光,燒毀了羅馬戰船的帆。二戰末的柏林戰役中,前蘇軍朱可夫元帥調用大量探照燈同時直射德軍陣地,使德軍驚慌失措,加快了勝利進程。
不過,反射陽光也好、探照燈光也好,最大的問題是分散。一束光跑上幾十米、幾百米的距離,就擴散成一個巨大的光斑,再也不能形成殺傷力。到1917年,愛因斯坦提出一套理論,即用一束光線照射到某種物質上,可以把這物質原子周圍的電子從高能軌道「撞」到低能軌道,從而釋放出大量能量,形成更強的光。這種受激發而產生的強光,就稱為「雷射」。
1960年,美國和前蘇聯物理學家先後實現了雷射。1960年的雷射照射到一點時,便能達到太陽表面的溫度。這樣高新的技術,當然很快就被投入到軍事研發之中。
光之科幻 解析大屏幕上的狠角色
雷射炮:最大眾化的武器
在幾乎所有的星際戰爭題材中,雷射炮稱得上是最大眾化的武器。《星球大戰》中帝國的「死星」能發射威力恐怖的雷射炮,毀滅外星系的星球。這一點是難以想像的,跨越如此長的星際距離,遭遇太空中各種物質和能量波,還能維繫這麼強的能量?相比之下,《星戰》以及其他科幻作品中戰鬥機相互以雷射炮攻擊纏鬥的場景則較為合理。空戰中的戰鬥機,更多應該是利用忽左忽右的機動,讓敵方的雷射炮無法瞄準。
雷射槍:為何不如普通手槍
單兵用的雷射槍在科幻題材中也極為常見。《星球大戰》中的雷射槍既能將人擊倒,也能直接把人氣化。在電影《美國隊長》中,反派的士兵手持雷射槍,非常威武,卻被一群美國戰俘打得落花流水,這並不奇怪。
在近距離單兵混戰中,雷射槍相對普通手槍其實沒有任何優勢:反正一槍打上去,雷射也會死人,子彈也會死人(有防彈衣的例外)。至於雷射的30萬公裡秒速也是浪費,因為每秒幾百米的子彈速度,一般人照樣躲不開。此外,按《銀河英雄傳說》設定,近距離單兵戰鬥中,雷射槍容易被鏡面材質的軍服散射,反而是傳統的實彈槍更具威力。
實際上,雷射槍相對於普通槍械,最大的意義是可能是不用攜帶大量子彈,持續射擊能力更強。但必須要解決雷射發射器小型化,並確保持續能量供應後這一優勢才能體現。好在,絕大部分的科幻作品中都是默認這一點已經解決的。
雷射刀劍:把雷射固體化了
雷射刀劍是各科幻作品中最詭異又最有神怪色彩的武器。無論是美國的《星球大戰》、《變形金剛》,日本的《恐龍特急克塞號》都喜歡玩這種看上去很酷的兵器。一個手柄一按就出現一束雷射,這是沒問題的,小型化的發射器即可。問題是,如何確保這束髮出的雷射只延續一米左右,就戛然而止?
更誇張的是,所謂的「雷射劍」不僅能劈能刺,兩個人還能分別手持一把刀劍相互格鬥招架。一束光線如何能架住另一束光線?這就只能理解為科幻作者把雷射給固體化了。
光之實戰 制導致盲已應用
未來還能打衛星
雷射用於軍事,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雷射制導,也就是利用雷射直線傳播、集中精準的優勢,為炸彈、飛彈指示目標方向,準確命中。第二種是致盲、幹擾,即通過雷射強烈耀目的照射,使敵方人員在短時間內失去視覺和判斷,更強的雷射也能對軍事設備產生強烈幹擾。第三種則是直接擊毀,也就是通常說的「雷射槍」、「雷射炮」。雷射在小小的照射點上能很快產生大量熱能,不但可以燒傷皮肉,還能燒穿鋼鐵和複合材料。
在這三種方式中,雷射制導看上去最不起眼,卻已經應用在多次戰爭中。致盲幹擾也已投入使用。第三類「直接擊毀」看上去威力最強大,但這類最酷的雷射武器,研發難度也最大。
此外,根據作用距離和適用範圍,又可劃分為戰術雷射武器和戰略雷射武器。戰術雷射武器是在近距離(數十米到幾十公裡)直接殺傷敵人。目前各國研究測試的,包括投入使用的,基本上都是這一類;戰略雷射武器則可以攻擊數千公裡之外的洲際飛彈,可從地面攻擊太空中的衛星。
經典戰例 雷射制導炸彈九成擊中目標
■越南戰爭中,美軍為攻擊越南河內大橋,曾出動600多架次飛機,投彈2000餘噸,均無功而返,反而被擊落飛機20多架。1968年採用當時還在試驗中的「紅寶石」雷射制導炸彈,僅僅出動飛機12架次,投彈10多枚,即成功將該大橋炸毀。
■馬島戰爭中,英軍曾企圖使用艦載雷射武器,對低空襲擊的阿根廷戰鬥機攻擊,使阿根廷飛行員眩暈。
■海灣戰爭中,美軍投放的8萬多噸非制導炸彈,命中率僅25%;投放的6000多噸雷射制導炸彈,命中率高達90%,摧毀伊軍大量軍事目標。
■21世紀初,駐伊拉克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配備了低能量的雷射武器「眩暈者」,可以使敵手暫時失明和眩暈。駐伊美軍以此作為警告和壓制的「神器」。
■2011年8月,以色列軍隊在向加薩走廊攻擊中,使用了致盲雷射武器,對哈馬斯武裝反坦克飛彈的光電系統進行幹擾,使之作戰威力大幅下降。
光之劣勢 不會拐彎 壞天氣不好使
雷射的特點也帶來諸多弊端,遠不能用「萬能」來形容。在作戰限制上,雷射屬於光武器,只能走直線,不能拐彎,敵方只要躲在掩蔽體後面,雷射武器便無計可施。雷射的使用還受天候影響,在雨雪、沙塵暴等天氣裡,雷射很可能撞上空氣中這些微粒,效能大減。
美軍:雷射武器玩出「花」樣
作為世界軍事首強,美國依仗全球第一的經濟能力和科技能力,一方面把握著大量核武器,一方面大量發展非核高精尖武器。這其中,「雷射武器」作為其中重要的一環,在過去20多年取得了大量成效。美軍不僅早已研發、裝備和使用了雷射制導和雷射致盲武器,在雷射炮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
早在上世紀80年代,面對蘇聯核武器佔優的局面,美國總統裡根即宣布了「星球大戰」計劃。在這個計劃裡,陸基雷射武器、艦載雷射武器和衛星發射的天基雷射武器,都擔任了重要任務。還有從地面發射雷射,而以衛星反射攻擊飛彈的「花式」玩法。儘管星球大戰最終終止,但關於雷射的研究卻並未停下來。
進入新世紀後,美軍雷射武器的研製頻傳利好。在2010年,美國海軍艦載雷射器擊落4架時速400多公裡的無人機。這則消息很快傳遍世界,被稱為「改變未來戰爭模式」的革命。2011年,美國海軍再次進行了艦載雷射器擊落無人機的實驗。艦載雷射器曾將試驗用的摩託艇燒毀。美軍的目標,是使得雷射武器能夠攔截超音速的噴氣式戰鬥機(時速上千公裡)乃至洲際飛彈(時速上萬公裡),不過目前尚不能達到。
據稱,美軍明年將在海灣地區的「龐塞號」兩棲船塢運輸艦上裝備海上固體雷射器,用於應付伊朗可能的無人機和快艇襲擊。如果該艦真的與伊朗軍隊衝突,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雷射炮」參戰。美軍雷射戰車也在緊鑼密鼓地研究,據稱波音公司研發的一臺雷射戰車即將問世,用於戰場雷射反導。不過相對艦載雷射器而言,戰車本身的承重有限,因而影響到車載雷射器的設備體積和作戰功率。美軍還計劃在未來部署「空天母艦」,用天基雷射摧毀「敵對國」的衛星。這可以看做星球大戰計劃的再版,但明顯比星球大戰有了更多的可行性。
俄軍:雷射坦克以致盲為主
蘇聯-俄羅斯軍方對雷射這種高精尖武器也非常重視。1982年,蘇聯即研發出雷射武器「短劍」,並在隨後製造出兩臺雷射防空坦克。不過,這兩輛坦克裝備的雷射武器,並不是遊戲《紅色警報》中擊毀戰車、熔化人體的可怕高溫束,而是以雷射照射敵機,使得飛行員失明,同時幹擾敵機電子儀器。之後,由於蘇聯劇變,這兩輛坦克被扔在倉庫裡,陳舊破敗不堪,直到2010年才在軍展中重見天日。
美國星球大戰計劃曝光後,蘇聯也曾有對應的太空作戰計劃,以「極地」號飛船裝備二氧化碳雷射器和旋轉炮塔,從太空對敵方飛彈和衛星進行打擊。然而,蘇聯急於推進這款新式武器的研發,僅僅在一臺運輸機上初次測試後,就為了政治需要而直接裝上飛船並發射,進入太空測試環節。結果因為火箭控制系統出現故障,未能進入預定軌道,整個飛船墜落爆炸。蘇聯天基雷射炮的夢想就此破碎。
2005年俄羅斯還研發出一款單兵雷射器,能自動跟蹤、鎖定敵方軍人或反坦克系統,然後發射雷射束,摧毀敵方光電儀器,或導致狙擊手暫時失明。該武器還具有自動識別功能。這款武器從性質上還是歸於致盲幹擾雷射。它的作用距離只有1000多米,更像是一款精巧的輔助兵器,無法實現毀滅性打擊。最近,俄羅斯還在重提機載雷射的計劃,甚至傳言也將進駐太空雷射,在美國陰影下打造自己的全方位防禦體系。
英軍:研究雷射武器撕裂真空
英國作為老牌強國,在雷射武器研發上緊隨美國道路。早在上世紀80年代,英軍的飛機上就開始裝備致盲雷射。2011年,英國又專門開發出強化的致盲雷射武器,用於保護受到海盜威脅的船隻。據稱,他們還將研究超大功率的雷射武器,甚至可以撕裂真空,探索宇宙的維度。
法軍:大量製造雷射制導飛彈
法國在雷射研發領域較為先進,已制定在不同平臺上雷射發射裝置的方案,開始研發射程10公裡的雷射器。
法軍同時大量製造雷射制導飛彈,增強己方空軍的對地打擊能力。德國的雷射炮,已能擊穿40毫米鋼板,並在2011年擊落無人靶機。據稱10千瓦功率、射程數公裡的雷射武器,將在幾年內實現。
以軍:雷射炮走在美國之前
以色列在上世紀末即與美國攜手研究雷射炮,當美軍停止項目後,以色列獨立繼續研究。據說以色列在雷射炮研製的某些方面,已經走在了美國之前。
至於致盲幹擾雷射武器,也已被以色列投入實用。以色列人甚至要在客機上都安裝雷射武器,以幹擾恐怖分子的肩扛飛彈襲擊。(北京晚報 楊益)
責任編輯: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