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抗美援朝戰場,志願軍將士因武器裝備以及後勤保障遠遠落後於對手而付出巨大犧牲。其中,有3個連隊呈戰鬥隊形全部凍亡犧牲在設伏地點,成為讓對手也敬畏的「冰雕連」。這是世界戰爭史上最震撼人心的戰鬥場景之一。
今日讀史,人們不禁扼腕嘆息:當時,志願軍將士如能穿上保暖的軍隊防寒服該有多好!
時至今日,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我軍被裝保障早已超越禦寒的低級階段,融入世界軍隊防寒服發展大潮:從諸如棉衣、皮衣、羽絨服、滌綸絮片防寒服、防風透溼作戰服,到超羽絨絮片防寒服、阻燃保暖作戰服、輕質防寒大衣,一場兼顧保暖、減重、便捷的軍隊防寒服革命正在進行中。近日,據新聞報導:又有多個品種的新型邊防巡邏被裝全面列裝我軍邊防部隊。
1
「別凍著」為起點
從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60年代以前,我軍冬服一直是單一層次,只有不帶罩衣的棉衣,俗稱「老棉襖」。
60年代初,我軍把冬服由單一層次改成了以罩衣、緊身棉衣、絨衣褲、襯衣褲等組成的多層次。
當時,高原和寒區部隊官兵大部分穿著和內地部隊一樣,保暖性不足。軍需保障科研人員參照高原和寒區群眾防寒經驗,完成了皮大衣、皮帽子、皮手套和毛皮鞋等「四皮」的研發,有效解決了長期困擾高原和北疆邊防官兵服裝保暖量不足的難題,但笨重、臃腫成為制約戰鬥力發揮的新問題。
2003年我軍研製出03系列高原輕便防寒服,共有針織內衣、絨背心、絨衣、棉衣、冬迷彩服、羽絨大衣、防寒面罩、雪地披風、內手套、外手套、栽絨帽等11個品種,有效滿足了邊防部隊冬季巡邏、執勤、訓練和作戰的需要。
隨後幾年,我軍又優化品種,形成07系列防寒服,重點改進棉衣、絨衣、內衣、冬作訓服和作訓大衣,研究確定了高寒區冬服配套層次,搭配了皮帽、防寒面罩、內手套、外手套、冬襪、防寒鞋,並針對站崗需要研製了公用皮大衣。
07系列防寒服發放後,更加滿足了我軍從高原到極地邊防駐軍防寒需求,為我軍廣大官兵特別是邊防官兵適應嚴寒、戰勝嚴寒提供了有力保障。
2
禦寒強調透氣
寒冷條件下,人體冷感主要源於風的快速散熱和水的快速導熱。保持體溫,一要防風,儘量減少風降溫效應;二要保暖,儘量使自身溫度不散失。水比空氣導熱快,衣服溼度越大導熱就越快。如果衣內水分不能及時排出體外而累積在體表或者服裝材料中,就會導致人體失溫,從而造成凍傷。因此,防寒服不僅要具備較強的防風保暖效果,還應具有拒水、透溼功能。
我軍早期的「四皮」防寒服,雖然防風保暖效果很好,但「體量」過大,直接影響到部隊的機動靈活性。03和07系列防寒服保溫層主料採用棉和羽絨,都有不防風和溼後增重且保暖量大幅度下降的不足。2013年以來,從新一代防寒大衣研究開始,我軍成功研製出新型防風防水透溼面料,解決了防風防水和透氣問題,服裝的保暖效果實現了質的飛躍。
3
保暖兼顧減重
研究表明,作戰環境下士兵的生理舒適最大負荷為18.5公斤。過多重量會影響單兵的機動性並降低其作戰能力。
冬季防寒保暖服裝厚重臃腫,造成士兵行動不便,自然影響到單兵作戰效能。因此,防寒服的減重至關重要。而要減重,關鍵還是高性能材料。
我軍設計的03和07系列防寒服,大量採用搖粒絨、超細纖維革、熔噴棉、羽絨等新材料,並首次引入輕量化和分層保暖的理念,使其厚度大大減少、單兵負荷減輕,大幅提升了雪域高原部隊高寒缺氧條件下生存和作戰能力。
2013年以後,我軍開始研製輕質防寒大衣,以超細纖維絮片與羽絨複合絮片作為主保暖層,使冬服配套保暖量增加、重量減輕;新型棉衣褲採用超細保暖絮片為主保暖材料,保暖性、蓬鬆度、壓縮回彈性和絮片保暖持久性更好,重量也隨之減輕。近年我軍開展了拒水型「P棉」研發,使防寒服更輕。
4
未來材質更「酷」
時間進入新世紀20年代,新一輪技術革命正處於孕育階段,其「引爆點」之一就是新材料。
目前,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在軍隊防寒服研究上,都紛紛瞄準超細纖維、氣凝膠和石墨烯等新材質發力。系統研究表明,這些材質在防寒服應用上具有廣闊前景。
——超細纖維是直徑5微米以下的纖維,纖維織物手感極為柔軟,並有良好的吸溼散溼性,是理想的防寒服內層衣物材料。
——氣凝膠是世界最輕的固體,密度為3.55千克/立方米,僅為空氣密度的2.75倍。矽氣凝膠的納米微孔洞結構,能有效抑制氣體分子的熱傳導,是理想的防寒服保暖層填充物。
——石墨烯具有非常好的熱傳導性能,純的無缺陷單層石墨烯,是目前為止導熱係數最高的碳材料,是未來主動式保暖服裝研發的希望所在。
擁有更「酷」材質的軍隊防寒服,值得期待。
據《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