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長津湖戰役凍傷之痛不再重演,解放軍防寒服裡到底有什麼高科技?

2020-11-29 上海熱線

  解讀軍隊防寒服科技密碼

  ■韓笑 吳上

  70年前,抗美援朝戰場,長津湖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官兵身穿單薄棉衣,在極寒天氣下,與美國海軍陸戰隊最精銳的陸戰一師展開長達10天的艱苦奮戰,迫使「武裝到牙齒」的美軍經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敗退。

  對於我們志願軍將士來說,也因武器裝備以及後勤保障遠遠落後於對手而付出了巨大犧牲。最為突出的,是因保暖物資未能及時補充而導致非戰鬥減員。其中,有3個連隊呈戰鬥隊形全部凍亡犧牲在設伏地點,成為讓對手也敬畏的「冰雕連」。這是世界戰爭史上最震撼人心的戰鬥場景之一!

  今日讀史,人們不禁扼腕嘆息:當時,志願軍將士如能穿上保暖的軍隊防寒服該有多好!

  時至今日,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我軍被裝保障早已超越禦寒的低級階段,並融入世界軍隊防寒服發展大潮:從諸如棉衣、皮衣、羽絨服、滌綸絮片防寒服、防風透溼作戰服,到超羽絨絮片防寒服、阻燃保暖作戰服、輕質防寒大衣,一場兼顧保暖、減重、便捷的軍隊防寒服革命正在進行中。近日,據新聞報導:又有多個品種的新型邊防巡邏被裝全面列裝我軍邊防部隊。2020年的寒冬即將來臨,身著既輕便合體又防風保暖的防寒服,高原邊防官兵們在這個冬天會「格外溫暖」。

  「別凍著」為起點

  從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60年代以前,受客觀條件限制,我軍冬服一直是單一層次,只有不帶罩衣的棉衣,俗稱「老棉襖」。

  60年代初,我軍把冬服由單一層次改成了以罩衣、緊身棉衣、絨衣褲、襯衣褲等組成的多層次。

  當時,高原和寒區部隊官兵大部分穿著和內地部隊一樣,保暖性明顯不足。面對高寒缺氧和風雪肆虐,高原邊防巡邏任務中,官兵們被凍傷甚至因嚴重凍傷失去生命的情況時有發生。

  為此,我軍軍需保障科研人員寢食難安,「別凍著我們的戰友」成為他們日夜攻關的奮鬥目標。

  軍需保障科研人員發現,高原和寒區的世居群眾有很好的禦寒經驗。於是,他們先後深入東北、內蒙古等地區,在了解其防寒經驗基礎上,參照其長期以來以動物皮毛禦寒為主的做法,一針一線地完成了皮大衣、皮帽子、皮手套和毛皮鞋等「四皮」的研發,有效解決了長期困擾高原和北疆邊防官兵服裝保暖量不足的難題。保暖問題解決了,但由此帶來的衣服笨重、臃腫,成為制約戰鬥力發揮的新問題。

  經過多年努力,我軍突破相關技術難題,於2003年成功研製出03系列高原輕便防寒服。這是我軍冬服保障上的一次革命——共有針織內衣、絨背心、絨衣、棉衣、冬迷彩服、羽絨大衣、防寒面罩、雪地披風、內手套、外手套、栽絨帽等11個品種,有效滿足了高原邊防部隊冬季巡邏、執勤、訓練、作戰和日常生活需要。

  在隨後的幾年裡,我軍又優化品種,形成07系列防寒服,重點改進棉衣、絨衣、內衣、冬作訓服和作訓大衣,研究確定了高寒區冬服配套層次,搭配了皮帽、防寒面罩、內手套、外手套、冬襪、防寒鞋,並針對站崗需要研製了公用皮大衣。

  07系列防寒服發放後,更加滿足了我軍從高原到極地邊防駐軍防寒需求,為我軍廣大官兵特別是邊防官兵適應嚴寒、戰勝嚴寒提供了有力保障。

  禦寒強調透氣

  寒冷條件下,人體冷感主要源於風的快速散熱和水的快速導熱。保持體溫,一要防風,儘量減少風降溫效應;二要保暖,儘量使自身溫度不散失。水比空氣導熱快,衣服溼度越大導熱就越快。如果衣內水分不能及時排出體外而累積在體表或者服裝材料中,就會導致人體失溫,從而造成凍傷。因此,防寒服不僅要具備較強的防風保暖效果,還應具有拒水、透溼功能。

  要實現這一點,關鍵在於材料。一些軍事強國在研發防寒服上發展較早,其防風透溼材料研究也佔據了一定先機。20世紀70年代,國外戈爾公司獨家發明和生產了一種新型薄膜面料,其每平方釐米有14億個小孔。這些小孔是液態水滴的兩萬分之一,水滴無法穿透它,水蒸氣卻能排放出去。如果在新型薄膜面料後面放一臺靈敏的風速儀,而在前端使用鼓風機模擬大風環境,任由大風勁吹,風速儀仍一動不動。因此,新型薄膜面料既能防風、透溼,還能拒水,被科研人員稱為「世紀之布」。

  我軍早期的「四皮」防寒服,雖然防風保暖效果很好,但「體量」過大,直接影響到部隊的機動靈活性。03和07系列防寒服保溫層主料採用棉和羽絨,都有不防風和溼後增重且保暖量大幅度下降的不足。2013年以來,從新一代防寒大衣研究開始,我軍成功研製出新型防風防水透溼面料,解決了防風防水和透氣問題,服裝的保暖效果實現了質的飛躍。

  保暖兼顧減重

  研究表明,作戰環境下士兵的生理舒適最大負荷為18.5公斤。過多重量會影響單兵的機動性並降低其作戰能力,應儘可能減少士兵的攜帶負荷。

  冬季防寒保暖服裝由於保暖需要,與夏季服裝相比厚重臃腫,造成士兵行動不便,自然影響到單兵作戰效能。

  因此,防寒服的減重至關重要。而要減重,關鍵還是需研究應用高性能材料。

  二戰後至上世紀60年代之間,世界不少軍隊的第一代防寒服絮填材料多採用棉等天然纖維,通過增加著裝厚度禦寒。這無疑增加了著裝重量,肢體活動受到較大限制,妨礙了正常執勤作戰。20世紀60年代,各國軍隊的第二代防寒服大多使用聚酯絮料取代天然棉絮作為主保溫層,但仍未明顯減重。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後,國外一家公司發明了劃時代的保暖材料「P棉」。這種保暖材料採取超細中空纖維纏繞粗中空纖維的方式,模擬羽絨樹狀結構,實現了比羽絨重量更輕、保暖性更強的效果,有的外軍借勢推出第三代防寒作戰服。其寒區服裝分為6層,在第4、5、6層均使用了「P棉」。

  近年來,有的外軍防寒服主保溫層開始採用中空纖維、三維捲曲纖維、超細纖維、各種蓄熱纖維等輕薄尖端材料,減重效果明顯。比如,外軍某防寒服保暖外套,整件重量約820克,作戰時穿著這一防寒服,既輕又暖,與快速機動作戰理念高度契合。

  我軍設計的03和07系列防寒服,大量採用搖粒絨、超細纖維革、熔噴棉、羽絨等新材料,並首次引入輕量化和分層保暖的理念,使其厚度大大減少、單兵負荷減輕,大幅提升了雪域高原部隊高寒缺氧條件下生存和作戰能力。

  2013年以後,我軍開始研製輕質防寒大衣,以超細纖維絮片與羽絨複合絮片作為主保暖層,使冬服配套保暖量增加、重量減輕;新型棉衣褲採用超細保暖絮片為主保暖材料,保暖性、蓬鬆度、壓縮回彈性和絮片保暖持久性更好,重量也隨之減輕。

  近年來,我軍也開展了拒水型「P棉」研發應用,在防寒服減重研究上成功「趕隊」。

  未來材質更「酷」

  歷經70年發展,我軍防寒服研究應用早已今非昔比,長津湖戰役留給我們的凍傷之痛將不會再重演。

  時間進入新世紀20年代,新一輪技術革命正處於孕育階段,其「引爆點」之一就是新材料。

  目前,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在軍隊防寒服研究上,都紛紛瞄準超細纖維、氣凝膠和石墨烯等新材質發力。系統研究表明,這些材質在防寒服應用上具有廣闊前景。

  ——超細纖維是直徑5微米以下的纖維,纖維織物手感極為柔軟,並有良好的吸溼散溼性,是理想的防寒服內層衣物材料。

  ——氣凝膠是世界最輕的固體,密度為3.55千克/立方米,僅為空氣密度的2.75倍。矽氣凝膠的納米微孔洞結構,能有效抑制氣體分子的熱傳導,是理想的防寒服保暖層填充物。

  ——石墨烯具有非常好的熱傳導性能,純的無缺陷單層石墨烯,是目前為止導熱係數最高的碳材料,是未來主動式保暖服裝研發的希望所在。

  擁有更「酷」材質的軍隊防寒服,值得期待!

聲明: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之用,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儘快與上海熱線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相關處理。聯繫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來源:上觀 作者:韓笑 吳上 責任編輯:顧銘

相關焦點

  • 解放軍老兵回憶:我所經歷的長津湖戰役
    1955年1月任26軍77師230團政治委員,1961年3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學習,1962年任77師後勤部政委。1968年後任陸軍5師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主任。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當時全營上下從營長到每個戰士沒有一個沒有凍傷,我雙腳的10個腳趾蓋全部凍掉,行走困難,每前進一步,都咬著牙。全營從雪盲眼到四肢凍傷達100%,全營的重武器均被飛機全部炸掉。12月1日,部隊終於到達盛下裡阻擊陣地時,眼前的一切都驚呆了,等待接防的部隊,整整一個連成戰鬥隊形和作戰姿勢埋伏在雪地中,已成了冰雕。
  • 長津湖戰役,兩個師打得只剩200人還在衝鋒,九兵團凍傷三萬人
    長津湖是朝鮮北部地區最大的湖泊,海拔在1300米以上,位於赴戰嶺山脈與狼林山脈之間,由發源於黃草嶺的長津江向北在柳潭裡和下碣隅裡之間形成長津湖,最後注入鴨綠江。長津湖地區一般從10月份開始進入冬季,11月開始溫度在零下30度以下。
  •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丨長津湖 松骨峰 長使...
    來源:央視網     【摘要】 在第二次戰役中,出現了長津湖、松骨峰等極其慘烈的戰鬥。
  • 【追尋先烈足跡】長津湖戰役|「氣多」戰勝「鋼多」的殊死之戰
    這列車的戰士正是從溫暖的江南水鄉而來,奔赴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東線戰區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這支軍隊的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的1縱、8縱、9縱。新中國成立後,第九兵團各部分散駐紮在東南沿海一帶。按照計劃,第九兵團本來要先在東北進行修整,補充彈藥、被裝和給養,然而戰況緊急,軍情突變,未作停留,直接入朝,就這樣,第九兵團投身到冰天雪地的朝鮮戰場中。
  • 長津湖戰役,九兵團凍死4000多人,兩個王牌師打得就剩200人
    70年前的今天,在寒冷的朝鮮北部山區,志願軍中九兵團和美軍進行了一場殊死搏殺,這場戰役就是長津湖戰役。長津湖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位於赴戰嶺山脈與狼林山脈之間,由發源於黃草嶺的長津江向北在柳潭裡和下碣隅裡之間形成長津湖,最後注入鴨綠江。
  • 在長津湖戰役中,被志願軍殲滅的美軍「北極熊團」是怎樣的部隊
    老周摘要:在抗美援朝的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殲滅了美軍「北極熊團」,這也是在整個戰爭中,志願軍唯一一次殲滅美軍團級建制的部隊,被殲的美軍號稱「北極熊團」的第31團到底是一支怎樣的部隊?在抗美援朝的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殲滅了美軍「北極熊團」,這也是在整個戰爭中,志願軍唯一一次殲滅美軍團級建制的部隊,被殲的美軍號稱「北極熊團」的第31團到底是一支怎樣的部隊?
  • 長津湖冰雕連:志願軍三個連隊凍死陣地上
    隨著劇情的推進,越來越多感人的情節也逐漸展現出來,特別是尖刀連六班全員凍死在潛伏陣地上,更是讓熟悉那段歷史的人們馬上就聯想到了長津湖戰役中著名的「冰雕連」。8月12日就在美國國務院和參謀長聯席會議還在討論到底是38度還是39度的時候,蘇軍已經佔領了大連,以39度線為分界線的設想自然也就不用考慮了。
  • 韓戰長津湖戰役,面對敵強我弱,志願軍戰士如何戰勝敵人?
    很快,史密斯心中那種莫名的煩躁就找到了原因,情報部門報告至少有兩個軍的中國部隊,要準備進攻東線的美韓聯軍。對此,史密斯的第一反應就是中國人瘋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其一,美軍實力強大,就拿美軍陸戰第一師來說,這個師組建於1941年,裝備精良,曾經在太平洋戰爭中經歷過煉獄般的奪島血戰,號稱美利堅之劍,是王牌中的天之驕子。
  • 防寒服裡的填充物有哪些
    防寒服裡的填充物有哪些 2018-12-14 14:51:05 來源:全球紡織網 防寒服裡的填充物有哪些?
  • 戰史今日11月27日:韓戰長津湖戰役打響(圖)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在零下30攝氏度的陣地上打擊敵人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  長津湖位於朝鮮北部赴戰嶺山脈與狼林山脈之間,狼林山脈的高山峻岭蜿蜒在長津湖的東西兩側,匯合著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和風雪。  當時,該地區普降大雪,最低氣溫為零下30攝氏度左右。戰鬥在長津湖地區的志願軍官兵在寒風冰雪裡,身上沾滿雪沙,結滿冰凌。
  • 什麼是防寒服 防寒服的特徵是什麼
    什麼是防寒服 防寒服的特徵是什麼 2019-01-15 15:55:57 來源:全球紡織網 什麼是防寒服?防寒服的特徵是什麼?
  • 解讀軍隊防寒服科技密碼
    其中,有3個連隊呈戰鬥隊形全部凍亡犧牲在設伏地點,成為讓對手也敬畏的「冰雕連」。這是世界戰爭史上最震撼人心的戰鬥場景之一。 今日讀史,人們不禁扼腕嘆息:當時,志願軍將士如能穿上保暖的軍隊防寒服該有多好!
  • 解放軍損失最慘痛的戰役,此戰役後再未進攻過臺灣!
    在淮海、平津等三次戰役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徹底打敗了國民黨軍隊。蔣介石別無選擇,只好撤退到臺灣。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7月進入福建。十兵團先後發起了福州、廈門等戰役,並取得了勝利。我軍與金門敵人隔海相望。作為通往臺灣的門戶,奪取金門,解放臺灣,成為全中國人民的希望。解放軍登上金門以來,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三天三夜的戰鬥。解放軍三個團共三批登陸。
  • 論戰略運輸能力,印軍拿什麼抗衡解放軍
    解放軍保溫方艙 從印度媒體《電線報》日前曝光的情況來看,即使是還沒有進入寒冬的當下,印度士兵已經有凍傷印度正在緊急購買防寒服,說明防寒服也是短缺的。所以,就印度所謂的「前所未有」的運輸行動而言,他們是失敗的。印度的運輸肯定是重武器而輕底層士兵。
  • 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是什麼?中美兩軍血腥之戰
    中美長津血腥之戰,是中美雙方都幾乎不怎麼提的戰役,甚至都不敢去回憶,想起戰場上死去的戰友,痛心隨之而來,痛苦的回憶也無法忘記。趕到長津湖,乾糧早已吃完,於是吃雪,要麼啃2個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