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淮海、平津等三次戰役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徹底打敗了國民黨軍隊。蔣介石別無選擇,只好撤退到臺灣。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7月進入福建。十兵團先後發起了福州、廈門等戰役,並取得了勝利。我軍與金門敵人隔海相望。作為通往臺灣的門戶,奪取金門,解放臺灣,成為全中國人民的希望。解放軍登上金門以來,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了三天三夜的戰鬥。
解放軍三個團共三批登陸。因為他們不熟悉海洋潮汐的變化,導致退潮將船隻全部陷在沙灘失去撤退的工具。在第一天的失敗之後,由於錯誤情報認為我軍已經保住了陣地,結果繼續派兵。由於是渡海作戰,後面增援無法實時跟上,炮火支撐密度不夠,只能單獨死戰。金門戰役中我方軍對損失9000餘人,而國民黨戎行死亡8000人。這是解放軍建立以來的第一次悽慘的損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金門戰役以來,蔣介石守住了臺灣,往後朝鮮戰役爆發,我們再也沒有進攻臺灣。金門戰役之所以失敗,首要有幾個緣由:一是那時的統帥夾解放軍成功之師而來,對上岸作戰估量不夠,認為國民黨不堪一擊,輕敵思想在整個戎行蔓延。那時登上陸地的三個團竟然沒有師級批示員統一批示,戎行非常混亂。二是缺乏陸海空和諧立體作戰的必要前提。那時我軍沒有飛機、空中掩護、戰艦海上運輸、進攻,而只能依靠簡單單的木船運輸。
登上陸地後,船隻在國民黨空軍的轟炸下,全數燃燒殆盡,就失去了撤退的條件。三是蔣介石決心固守臺灣,切斷和大陸的聯絡,對船隻特別看重。他呼籲戎行,在漲潮時,派飛機隊海域沿線的船隻進項轟炸,甚至連造船塢都炸毀了。船隻只需弄在水底才能躲開炸彈,保留住了三百左右的木船。金門作戰之後,毛主席要求第四野戰軍吸收此項渡海戰役的教訓,後來經由充實預備,拿下海南島,獲得一個接一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