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和尚
「吃人」大概是妖怪予以世界最普遍的印象之一,在黑暗腥穢的深夜,邪祟之物慢慢咀嚼著人類的血肉。山和尚,正是兇殘的食人妖怪代表,根據描述,山和尚是一種黑、短、胖的人形東西,光頭是可想而知的,另外它的身體表面附有一層特殊構造,酷似僧人的袈裟,匆匆一瞥,確然像是個行腳的頭陀。山和尚多在夜間出現,悄然接近孤身棲居的山中行旅,啃食他們的頭顱,此妖極其機警,遇有大股人群相集,會立即退去。
杭州府於潛縣境內多山,清朝時,有個叫譚升的村民翻山進城探親。行至半途,暝煙四合,林鳥歸巢,天色已然黑了,而四外荒山野嶺,如何能夠止宿?譚升不由著急,舉首四顧,遙見前山林麓嫋嫋升起一縷炊煙,忙拔腿疾行,總算借著太陽落山前最後一絲餘暉趕到了地頭。
山坳裡搭著一座茅草小屋,屋外寬敞敞圍了一圈柵欄,板門半掩,燈火熒熒,幾個漢子正自盤腿坐地吃喝談笑。見到譚升在外探頭探腦,有人便停杯罷飲,出來相問,譚升告以迷路至此,求借宿一宵,那幾個人十分豪爽,當下把他讓進屋子同飲共食。末了幾人都站起身來,要出去做工,原來他們是在這山上燒炭窯的工人。
譚升生平第一遭獨宿深山,聽著山風簌簌,夜梟啼鳴,難以成寐。忽然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沙沙,沙沙」,靜夜之中,格外清晰,直向茅屋而來。那夜月色清朗,照得山腰林木,歷歷可見,譚升還以為是炭窯工人回來了,起身一看,只見一個皮膚黑青的矮小人形站在柵欄外,一雙血紅的眼睛正冷冷盯著自己,他嚇了一跳,大聲問道:「什麼人!」那東西一聲不吭,俯下身子,張口便咬,柵欄所用的竹子甚粗,但那怪物咬起來,簡直像啃黃瓜一樣,應聲斷碎,毫不費力。譚升大駭,慌忙起身關門,可憐那茅屋實在簡陋的很,連門閂都沒有,譚升脊背頂在門上,耳聽柵欄喀嚓喀嚓碎裂的聲音,心裡七上八下,張皇無措。怪物牙齒極利,片刻把柵欄咬穿一個大洞,走到門前,猛地一撞,譚升只覺大力湧來,身子連帶那扇門嘭地飛了出去。就在這要命的時候,人聲喧譁,一批工人輪班回來了,譚升扯破了嗓子大呼救命,那怪物稍一猶豫,終於顧不上吃人,反身一扭,從柵欄的破洞鑽了出去。工人們撂下擔子,齊聲喝罵疾追,無奈山中夜行,人始終不及怪物迅速,眾人越追越遠,轉過一座山阪,那怪物已蹤影全無。
工人們回到茅屋,談起來道:「此怪名叫山和尚,盤踞此山,已有一百多年,最喜吃活人腦子,前個月我們的廚子落了單,被它啃成了一具骷髏。」譚升聽見這話,嚇得全身發麻,這後半夜連解手也不敢解,心驚膽戰地坐到天亮。工人一早起來,要挑炭進城去賣,問譚升行止如何?譚升哪裡還敢一個人上路,忙幫著挑起一擔子炭,隨同眾人下山去了。
清.袁枚《子不語》
清.慵訥居士《咫聞錄》
鴆鳥
漢高祖劉邦早年落拓市井,遊手好閒,在同呂后成婚前,先與別的女人育有一子,就是後來封齊王的劉肥。高祖十二年,劉邦駕崩,呂后之子、皇太子劉盈即位,是為漢惠帝。兩年後,齊王劉肥還朝陛見,惠帝在宮中設宴,為長兄接風。兄弟二人同在亂世長大,昔日相濡以沫,手足患難之情,非比尋常,此番久別重逢,劉肥見這竟是一席家宴,座無外客,足顯得皇上青眼,不由得樂而忘形起來,跟皇上只敘兄弟,不論君臣,席間熙熙融融,仿佛又回到了兄友弟恭的少年時代。
惠帝持家人之禮敬待劉肥,原是他寬仁孝恭的品性使然,不料一旁的呂后卻勃然大怒,認為皇帝此舉,大失天子身份;而劉肥竟罔顧臣道,居之不疑,簡直就是僭越,更加可恨,假如天下諸侯都像劉肥這樣子目無君長,兒子的江山還怎麼能坐得穩?何況劉肥雖為庶出,畢竟是高祖長子,封地遼闊,實力強大,有足夠的篡位資本,假使此次朝覲,因見皇帝謙退而滋生異志,大為可慮。因此呂后也不管劉肥到底有沒有異心,決定先下手為強,就在這酒宴之上剪除了這個禍胎。
呂后手腕,一貫雷厲風行,想定了就辦,她從從容容吩咐備下兩杯鴆酒,放在自己面前,讓劉肥過來祝酒。劉肥不識此中陰謀,端起鴆酒,剛待行禮,卻見惠帝也走了過來,端起另一杯鴆酒,意思是要跟大哥一起,同敬太后。眼見兩兄弟頌禱已畢,將要舉觴而飲,呂后面色大變,抬手打飛兒子的酒杯,鏘啷一聲,劉肥吃了一驚,猛然想起呂后的心狠手辣,登時嚇出一身冷汗,這酒饌是無論如何也不敢再動了,惴惴然坐了片刻,便佯裝酒醉,告退離去。後來他動用布置在宮中的眼線一打探,方知當晚那兩杯果然是鴆酒,劇毒無匹,飲之必死無疑。
鴆酒之名,得自一種名為「鴆」的毒鳥,取此鳥羽毛在酒水中輕輕一划,美酒立成劇毒,入腹無救,據說飲後至有「腦裂而卒」者,死狀慘不可言。羽毛一划之毒,即恐怖如此,那麼鴆鳥本體的毒性可想而知。
鴆鳥大都分布在江南、嶺南深山之中,體大如雕,紫羽赤喙,頸長七八寸。雄鳥又叫「運日」,雌鳥別名「陰諧」,運日鳴則晴,陰諧鳴則雨,故《淮南子》有言:「運日知晏,陰諧知雨。」鴆鳥平日專以蝮蛇、鉤吻之類劇毒之物為糧,尤喜捕食毒蛇,且蛇越毒好,再厲害的毒蛇,被它捉住,入口即爛,毫無反抗之力。因此蛇虺之類見了鴆鳥無不狂逃遠遁,但鴆鳥居高臨下,飛行迅速,蛇行再快,焉能逃過鐵爪撲擊?有些聰明的蛇便鑽進巨木巖隙之間藏身,以為可以倖免,換成一般的猛禽,獵物逃入石縫,的確只有望而興嘆,無可奈何了,鴆鳥卻有一樣驚人的異術,竟能摧毀巨樹大石,古書載道:
「知巨石大木間有蛇虺,即為禹步以禁之,或獨或群,進退俯仰,有度逡巡,石樹為之崩倒,蛇虺無脫者。」
鴆鳥站在木石之上,腳踩奇步,逡巡進退,不出片刻,木斷石碎,毒蛇倉皇逃出,一現身便被鴆鳥啄食。有心者觀察到,鴆鳥的這套步法很像道家的「禹步」,禹步是道士們配合施法時腳下所踏固定方位的一種步法,道家相信,這一神奇步法可以召役神靈,驅邪迎真,是萬術之根源,玄機之要旨,因據稱為大禹所創而得名。南北朝時期的一部道藏考索禹步權輿,說大禹當年正是在治水時目睹了鴆鳥以奇特步法崩裂巨石,心有所悟,才創出了禹步,這樣說來,鴆鳥竟是人類一些法術的祖師爺了。鴆鳥所踏原始形態的步法威力奇大,傳說有人入山採藥,無意間目睹了鴆鳥踏步碎石,這人記性很好,牢牢記在心裡,回家後便向正在織布的妻子演示,他一路步法堪堪走完,只聽喀啦一聲,那織布機爆裂崩解,碎成了一地木片。
不過也有人認為,鴆鳥令巨石破碎,靠的不是什麼神奇步法,而是它爪上的劇毒。由於鴆鳥一生專吃毒物,滋養的遍體皆毒,毛羽之毒,拂酒殺人;屎尿之毒,可銷金鐵;飲水之處,魚鱉滅絕;爪趾之毒更加劇烈,鴆鳥立於石上,催動毒氣下沉,縱然以巖石之堅,亦往往不能耐受而碎裂。它的毒性猛惡到這般境地,甚至連自己都無法控制,身上毒氣外射,是以所在之山,草木皆枯,天下唯有犀角能勉強抑制鴆鳥的毒性。此外秋冬時節,鴆鳥臥巢換毛,毒性也會有所斂收,這時候藥師們便佩戴著犀角,用特殊手法,就近點火生煙,將鴆鳥燻離巢穴,然後用銀制的鑷子夾取羽毛,納入銀瓶,用來配製鴆酒。不論那羽毛放置多久,都萬萬不可觸碰,否則肉腐骨爛,無藥可救。
東漢.班固《漢書·高五王傳》
唐.顏師古《漢書注》
南宋.陸遊《南唐書·雜藝方士節義列傳》
南宋.羅願《爾雅翼》
三國魏.張揖《廣雅》
南北朝《洞神八帝元變經》
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
-完-
次條廣告,請勿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