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米康「間接蒸發冷卻」榮膺全國優秀推薦產品技術

2021-01-08 依米康

近日,由國家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指導、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主辦的「2019年全國優秀節能環保產品技術及應用方案推薦目錄」評選結果正式出爐,依米康科技集團憑藉領先的技術和突出的節能環保優勢從眾多參評企業中脫穎而出,「基於多模製冷節能空調的間接蒸發冷卻技術」一舉榮膺「全國節能環保優秀推薦產品技術」!

此次推薦目錄旨在加快推進節能技術改造,推動節能環保新技術、新裝備和新產品的推廣應用。為響應國家對建設綠色數據中心的號召,依米康積極發掘新技術、新產品,解決機房耗能問題並加速推進自然冷源在機房空調行業的利用,著力研發自然冷源技術利用,開發蒸發冷卻技術。

依米康墨雲Flex-cool間接蒸發冷卻機組是集成自然風、自然水的應用及其循環應用,輔助製冷(DX或者CW)作為補充的整體製冷解決方案。機組具備的多種綠色創新特性及優勢在此次專家評審過程中獲得一致認可和廣泛好評!

多製冷模式 傲視群雄

集成傲視群雄的8種製冷運行模式可選:新風直接冷、新風直接蒸發冷、新風間接冷、新風-迴風混合冷、直接蒸發-輔助製冷混合冷、間接蒸發冷、間接蒸發-輔助製冷混合冷、輔助製冷。

模塊化設計 方便拼裝

採用模塊化設計,共分為9個子模塊,集成到3個模塊進行運輸,現場完成拼裝,方便運輸和極大縮短安裝周期。

綠色高效 低碳節能

利用蒸發冷卻技術,延長自然冷源利用時間,綠色高效、低碳節能,在北方部分地區,機組全年pPUE可低至1.07。

依米康墨雲Flex-cool間接蒸發冷卻機組廣泛適用於冷熱通道封閉的大中型數據中心,助力機房降低PUE值,有效達成節能目標,獲得更高投資收益。「全國節能環保優秀推薦產品技術」殊榮既是對墨雲Flex-cool間接蒸發冷卻機組節能環保效益的充分肯定,也將大力推動產品在整個行業的深入推廣和廣泛應用。

作為國內領先的雲服務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專家,依米康專業從事信息化雲計算中心、邊緣數據中心、端點機房的整體解決方案。依米康不僅擁有覆蓋關鍵設備、物聯軟體、智能工程、運維服務的完善產業布局,更將始終堅持綠色環保發展理念,在產品研發生產過程中追求節能極致,為各行各業客戶尋求低能耗、高回報的綠色技術、產品及解決方案,助力國家節能減排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相關焦點

  • 浦洛斯深度聚焦蒸發冷卻技術
    而一直以來數據中心能耗問題備受關注,數據中心用電量大,數據中心的單位GDP能耗很高,因此各地政府對數據中心節能要求會愈發嚴格,在計算機基本原理和架構發生革命性變更之前,數據中心的製冷仍然是挖掘節能潛力的核心方向,而蒸發冷是利用自然冷源的重要方式,以蒸發冷基本原理和日常應用說起,浦洛斯直接蒸發冷卻自然冷空氣處理機組、間接蒸發冷卻自然冷空氣處理機組、間接蒸發冷卻氟泵自然冷機組的原理,並結實際交付案例逐一做了探討分析
  • 《數據中心間接蒸發冷卻技術白皮書》正式發布
    隨著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的熱潮帶動了數據中心行業的快速發展,各地蓬勃建設了大量數據中心項目,由於數據中心的單位面積熱負荷密度高、能耗大,故對於節能技術的需求明顯,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環境,最大限度提升能源的使用率,降低能耗,在數據中心行業有非常廣闊的前景和推廣價值,業內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
  • 圖解蒸發冷卻技術
    在氣候乾燥的地區,可以採用蒸發冷卻技術,進一步延長自然冷卻運行的時間,從而實現最大限度的降低數據中心空調系統的能源消耗,按照水和空氣是否直接接觸,蒸發冷卻技術分為直接蒸發冷卻和間接蒸發冷卻兩種方式。
  • 深度聚焦蒸發冷卻技術 艾特網能出席第十屆中國數據中心市場年會
    今年也是年會連續第十年搭建數據中心產業的機會與合作交流平臺,吸引諸多業界用戶、專家、優秀企業前來與會。作為數據中心創新節能技術的代表企業,深圳市艾特網能技術有限公司受邀出席本次大會,公司產品總監杜華銳先生為業界來賓帶來《數據中心蒸發冷卻技術最佳實踐》的精彩分享。
  • 液態金屬循環散熱 依米康散熱器發布
    2013年7月5日下午在北京市盤古七星酒店樂滿堂舉辦了依米康Coollion液態金屬CPU散熱器的發布。說到液態金屬散熱器相信資深玩家有所耳聞,這種散熱器相對於風冷、水冷散熱的技術有著更好的技術。此次發布的液態金屬CPU散熱器具備著很多不同的技術,下面我們就來與網友們分享下。
  • 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國彪:三峽發電機組蒸發冷卻技術超越國外水平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國彪:三峽發電機組蒸發冷卻技術超越國外水平   12月13日,2020年大數據科技傳播與應用高峰論壇在衡陽正式拉開帷幕。
  • 蒸發冷卻技術:讓開關電源溫度降得更快些
    除了選用低功耗器件及優化拓撲減小模塊發熱量外,高效可靠的冷卻方式成為開關電源向高功率密度方向發展的關鍵。日前,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研究人員溫英科、阮琳指出,高效可靠的冷卻技術是開關電源向高功率密度方向發展的迫切需求。為了實現開關電源的高效散熱,克服傳統冷卻方式效率低、系統複雜、電源溫升高等缺點,將全浸式蒸發冷卻技術應用於開關電源冷卻領域。
  • 張心達榮膺「2019-2020年度全國優秀企業家」榮譽稱號
    山東金河集團董事長張心達榮膺「2019—2020年度全國優秀企業家」榮譽稱號水母網12月4日訊(通訊員 吳運洲)近日,以「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勇於創新擔當奉獻」為主題的「2020年全國企業家活動日暨中國企業家年會」在廣東東莞隆重召開,山東金河集團董事長張心達榮膺「2019—2020年度全國優秀企業家
  • 發電廠蒸發冷卻通風空調機組空氣過濾器的設計方法,一起來學習吧
    蒸發冷卻空調技術是一項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節能環保技術,已在我國得到廣泛的推廣應用,且國家的暖通空調設計規範、節能標準和技術措施等技術法規如《民用建築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範》(GB50736-2012)、《公共建築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中都明確規定儘量採取這一節能環保技術。
  • SC19浪潮展示新型液冷HPC,採用我國自主創新自然循環蒸發冷卻技術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浪潮最新資訊 > 正文 SC19浪潮展示新型液冷HPC,採用我國自主創新自然循環蒸發冷卻技術
  • 5G概念股集體拉升 依米康漲逾11%
    5G概念股集體拉升 依米康漲逾11% 來源:中國經濟網 • 2020-11-09 11:29:25 早盤,5G概念股集體拉升,截至發稿,同益股份、科信技術等漲停
  • 發明中國自己的電機冷卻技術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58年來,他將一腔熱血傾注到蒸發冷卻事業中,最終讓夢想照進現實。他研發的常溫無泵自循環蒸發冷卻技術(簡稱蒸發冷卻技術)世界領先,已成功應用於三峽電站的全球最大功率水輪發電機中。運行實踐證明,其性能穩定、經濟高效,大大延長了電機的使用壽命,是其它冷卻方式無法比擬的。
  • 波浪發電「能量集」新技術閃耀高交會 智盛能源榮膺《優秀產品獎...
    該款裝置以其極具前瞻性的「能量集」新技術榮膺本屆高交會的優秀產品獎。  據該技術發明人、福建智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莊秀寶介紹,該裝置的一個顯著技術特點就是通過「能量集」新技術,將多面的能量群組成一個三維空間的能量群集
  • 社交網絡中的「蒸發冷卻效應」
    他用了一個專業的科技詞彙來表述這一現象:蒸發冷卻效應。蒸發冷卻是指液體在蒸發成氣體的過程中會吸熱,從而降低周圍的溫度起到冷卻的效果。如果你在手上擦一點酒精會感覺很涼快,就是這一道理。在社交團體中,成員的價值跟液體的溫度類似,因此當溫度最高的液體蒸發變成氣體時(價值最高的成員離開社團),剩下的液體的平均溫度就會下降(社團的平均價值會進一步降低)。
  • co2超臨界萃取裝置間接冷凍技術
    co2超臨界萃取裝置間接冷凍技術   超臨界萃取裝置,節能高效,型號齊全,可非標定製,7*24小時售後服務。無錫冠亞從事超臨界萃取裝置的研發,生產,銷售與服務於一體的企業。
  • 唐山海港教師榮膺初中英語全國教學優秀課一等獎
    唐山海港教師榮膺初中英語全國教學優秀課一等獎 2016-05-25 16:12:45 來源:河北新聞網
  • 蒸髮結晶和冷卻結晶有什麼區別?
    蒸髮結晶指的是溶液通過溶劑的散失(即蒸發),使得溶液達到飽和狀態,繼而達到過飽和狀態。
  • 日本科學家在「量子阱」中,實現電子「蒸發冷卻」散發熱量!
    東京大學科學家宣布了一種不需要移動部件的電冷卻新方法,通過對半導體砷化鋁鎵製成的量子阱施加偏壓,可以使電子在稱為「蒸發冷卻」的過程中散發一些熱量。可以使用傳統半導體製造方法將基於該原理的設備添加到電子電路板,以幫助智慧型手機和膝上型計算機避免由高溫引起的性能問題。隨著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變得更小、更強大,過熱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緊迫。
  • 世界首臺70萬千瓦"自循環蒸發冷卻"發電機組總裝
    新華社宜昌9月19日電(記者劉紫凌 馮國棟)記者19日從三峽地下電站承建單位葛洲壩集團機電建設有限公司獲悉,由我國自行研製的世界首臺70萬千瓦「自循環蒸發冷卻」機組日前在三峽地下電站正式進入總裝施工階段,機組轉子吊裝已就位。    據了解,轉子是發電機組核心部件。
  • 日本科學家在「量子阱」中,實現電子「蒸發冷卻」散發熱量
    東京大學科學家宣布了一種不需要移動部件的電冷卻新方法,通過對半導體砷化鋁鎵製成的量子阱施加偏壓,可以使電子在稱為「蒸發冷卻」的過程中散發一些熱量。可以使用傳統半導體製造方法將基於該原理的設備添加到電子電路板,以幫助智慧型手機和膝上型計算機避免由高溫引起的性能問題。隨著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變得更小、更強大,過熱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