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國彪:三峽發電機組蒸發冷卻技術超越國外水平

2021-01-08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國彪:三峽發電機組蒸發冷卻技術超越國外水平

  12月13日,2020年大數據科技傳播與應用高峰論壇在衡陽正式拉開帷幕。

  在此次會上,中國科技新聞網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電力設備新技術實驗室主任和所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顧國彪。

  公開資料顯示,三峽水電站27、28號機組均採用了我國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常溫無泵自循環蒸發冷卻技術(以下簡稱「蒸發冷卻技術」),該技術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國彪歷時幾十年自主研發。

  顧國彪在採訪中提到,我們自主創新創新研發的技術,和國外產品「同臺表演」。

  我們跟國外的產品就在一個平臺上面,6臺發電機,包括國外的西門子發電機。比完以後發現,具備蒸發冷卻技術的發電機組維護比國外發行機組簡單、運營好,溫度又低,且更加節約壽命,設計效率更比他們高。

  據悉,蒸發冷卻技術工業應用前,我國大型水利工程電力設備幾乎所有關鍵技術均被國外公司壟斷。三峽機組用上自主創新的蒸發冷卻技術,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而三峽電站32臺機組中,已有兩臺機組應用蒸發冷卻技術,也正是這兩臺電機的成功應用,整體拉低了國際設備廠商的投標價格。

(文章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

(責任編輯:DF527)

相關焦點

  • 發明中國自己的電機冷卻技術
    這是電機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國彪從清華大學畢業一年後,鄭重立下的志願。生命不息,奮鬥不止,58年來,他將一腔熱血傾注到蒸發冷卻事業中,最終讓夢想照進現實。他研發的常溫無泵自循環蒸發冷卻技術(簡稱蒸發冷卻技術)世界領先,已成功應用於三峽電站的全球最大功率水輪發電機中。運行實踐證明,其性能穩定、經濟高效,大大延長了電機的使用壽命,是其它冷卻方式無法比擬的。
  • 世界首臺70萬千瓦"自循環蒸發冷卻"發電機組總裝
    新華社宜昌9月19日電(記者劉紫凌 馮國棟)記者19日從三峽地下電站承建單位葛洲壩集團機電建設有限公司獲悉,由我國自行研製的世界首臺70萬千瓦「自循環蒸發冷卻」機組日前在三峽地下電站正式進入總裝施工階段,機組轉子吊裝已就位。    據了解,轉子是發電機組核心部件。
  • [周芳問三峽] 世界最大的水輪發電機組啥模樣
    10日上午9時,三峽電站的2號和5號發電機組全面進入充水調試,三峽首批發電機組試運行工作啟動。經過兩道崗哨,記者探訪了三峽大壩左岸的電站廠房,這裡矗立著世界上最大的水輪發電機。已經總裝完畢的機組,每臺重達6000多噸。僅轉子直徑就達18米多,3.5米高,有200多平方米的房子那麼大。
  • 哈電設備集團推進大型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國產化
    新華社哈爾濱6月12日電(記者 吳曉東、梁冬)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見證了哈爾濱電站設備集團公司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發展歷程:創造出我國發電設備製造史上的許多「第一」,還成功製造了我國最高水頭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    像川流不息的滾滾長江之水,56年來,哈電集團以不斷創新提升著我國裝備製造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 圖解蒸發冷卻技術
    在氣候乾燥的地區,可以採用蒸發冷卻技術,進一步延長自然冷卻運行的時間,從而實現最大限度的降低數據中心空調系統的能源消耗,按照水和空氣是否直接接觸,蒸發冷卻技術分為直接蒸發冷卻和間接蒸發冷卻兩種方式。
  • 工程院院士姚穆:中國的太空衣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神五』太空衣不簡單」──訪中國著名紡織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 「楊利偉所穿的太空衣是太空衣中要求比較簡單的一種,但其中所含的科技成份不簡單」。正在香港理工大學訪問講學的中國著名紡織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在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不無自豪。
  • 繞組式永磁耦合調速器專家鑑定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環球網財經綜合報導】3月4日,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組織專家在北京新時代大廈對江蘇磁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繞組式永磁耦合調速器」技術成果進行了鑑定。經專家鑑定,該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鑑定會由顧國彪院士主持,由來自國家中小型電機及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南陽防爆電氣研究院、中國節能環保公司等的國內電機界9名頂尖專家構成鑑定組。
  • 浦洛斯深度聚焦蒸發冷卻技術
    而一直以來數據中心能耗問題備受關注,數據中心用電量大,數據中心的單位GDP能耗很高,因此各地政府對數據中心節能要求會愈發嚴格,在計算機基本原理和架構發生革命性變更之前,數據中心的製冷仍然是挖掘節能潛力的核心方向,而蒸發冷是利用自然冷源的重要方式,以蒸發冷基本原理和日常應用說起,浦洛斯直接蒸發冷卻自然冷空氣處理機組、間接蒸發冷卻自然冷空氣處理機組、間接蒸發冷卻氟泵自然冷機組的原理,並結實際交付案例逐一做了探討分析
  • 鄭守仁院士在武漢逝世,他用一生守護三峽大壩
    據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媒體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鄭守仁,因病於7月24日在武漢逝世。鄭守仁院士先後負責烏江渡、葛洲壩導流、截流設計、隔河巖現場全過程設計,1994年起負責三峽工程設計。他長駐施工現場,及時解決許多與設計有關的技術難題,為葛洲壩工程大江截流及圍堰設計施工、隔河巖工程質量優良、提前一年發電和三峽工程設計、施工作出了貢獻。
  • 江敦濤分別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江敦濤分別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2020-10-23 09: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汽車人再次上榜今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單
    國家對低碳化與新能源汽車的重視,讓我國這樣的汽車使用大國對新能源技術的使用和改進迫在眉睫。 在汽車行業深化改革的現階段,我國在新能源汽車技術和智能網聯汽車技術中,都嶄露頭角,並有望實現換道超車。技術和創新方面的突飛猛進,讓我國汽車行業的科研和技術成果漸漸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因此近年來兩院院士評選中,汽車行業的院士增加,也是可以預見到的。
  • 20兆瓦發電機組研製成功 電磁炮上艦成為可能 開啟中國全電艦時代
    20兆瓦發電機組研製成功 電磁炮上艦成為可能 開啟中國全電艦時代中國自主研製的20兆瓦船用汽輪發電機組首次投入實際使用。它被廣泛期望用於中國未來的戰艦來支持先進的綜合電力推進(IEP)技術,這將使使用包括電磁軌道炮和雷射在內的高能武器成為可能。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曙光人要有信心挑起技術創新的重擔
    「如果把關鍵技術比喻成一頭牛,它的四條腿就是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基礎研究。要想讓一頭牛邁步向前走,動員再多的人來抬牛腿都無濟於事,只有牽著牛鼻子,牛才會邁步,牽引牛鼻子的力量就是市場。」3月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曙光董事長李國傑在中科曙光年會上發表題為《披荊斬棘邁向新徵程》的主題演講中如是說。
  • 三峽水利工程設計總負責人鄭守仁逝世!今年我國已送別23位院士
    南都記者從中國工程院證實,7月24日,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原總工程師、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設計總負責人鄭守仁逝世,享年80歲。他「以工地為家」,為我國水利水電建設和技術進步做出了傑出貢獻,2019年被授予「最美奮鬥者」稱號,今年剛獲頒「三峽科技創新終身成就獎」。南都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我國已失去23位兩院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中國人工智慧要「勇探無人區」
    7月11日下午,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全球人工智慧的傳承與發展」論壇作為大會特色活動,匯聚了4位中外院士、23位AI學術界和產業界資深學者和青年科學家「雲端」連線,共話全球人工智慧的人才傳承、產研趨勢和可持續發展。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工程師周志成演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工程師周志成演講 新聞來源:遂寧新聞網 更新時間:2018-11-27 11:35
  • 中國工程院朱廣生院士做客北洋大講堂
    本站訊(通訊員 農奧兵)2020年12月14日下午,我國高超聲速飛行器領域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朱廣生做客北洋大講堂,於鄭東圖書館南區一層報告廳內為廣大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臨近空間飛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的主題報告,全校350餘名師生到場聆聽報告。
  •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的稱號。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議及諮詢、評議和學術交流等活動。享受資深院士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