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在電視上已經看了不下兩百遍,但是本片帶給我們的震撼依然不減。
即使現在電影工業之進步,視覺特效已經可以做到逼真炫目、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了;可是《獨立日》開場巨大太空船鋪天蓋地駛近地球時的壓迫感,城市遭到攻擊、人類反擊無效時的絕望,以及最後絕地大反攻的興奮激昂。觀眾當年在戲院中所獲得的樂趣,絲毫沒有因時代的更迭而有所衰退。
能讓這部看似是無腦娛樂大片的老電影,至今魅力依舊,我想主要在於導演羅蘭·艾默裡奇及其團隊,對於故事鋪排與角色塑造所下的用心。
一開頭多個故事線獨立運作,讓觀眾知道在外星人攻擊之前大家的生活樣貌,雖然看起來有些鬆散,然而不管是戴維(傑夫·高布倫飾)、史蒂文(威爾·史密斯飾)等角色,都既鮮活又有趣,觀眾馬上對他們有了印象,並開始關心他們;因此,當外星人入侵地球時,看著他們倉皇逃難、遇難退場,觀眾立馬便能感受到死亡的威脅與壓迫。
多個故事線並行,除了讓觀眾了解整個事件的不同面向。威爾·史密斯那條線是前線作戰士兵的觀點;總統則是以決策者角度看整件事;傑夫·高布倫是先知先覺的知識分子;而薇薇卡·福克斯所飾演的脫衣舞娘,則是讓觀眾知道逃難平民的狀況。基本上我們所想得到的敘事視角,《獨立日》都包山包海地在電影上呈現了,即便是點到為止,卻也是相當豐富、宏觀的格局。
而且當後來各個人物開始產生化學作用時,就更能凸顯那種各方人馬團結與此,一起為了一個目標而奮鬥,這樣的振奮人心。
事實上,同樣的敘事方式,羅蘭·艾默瑞奇的《後天》(2004)也是多線、多角色的劇情,使整體劇情更緊湊,成功營造了孤立無援的末世絕望。顯然這樣的模式拿來講科幻災難片,效果是十分顯著的。後來《決戰中途島》(2019)用類似的手法來推進劇情,整個「事件」就變得太過鬆散,是個支離破碎的失敗案例。
很難想像,當年這樣的爆米花爽片,劇本都是精心安排、用心地去敘事、堆疊氣氛的。除了《獨立日》之外,像是《終結者》(1984)系列、《星球大戰》老三部曲(1977-1983)等的經典,都是類似的道理:
即便是在拍娛樂的作品,我們都可以看到電影創作者們非常用心的在故事、在技術上下功夫。
反而到了2010年代之後,電影技術越來越進步,但拍娛樂大片時劇本反而較為草率,才漸漸讓人有種「特效爽片不用太用心講故事」的錯覺。
所以以後如果有人再說「爽片的劇本不用好」,就讓他看看《獨立日》!看看人家是怎麼講「好」一個特效爽片的。
另外,這次重溫《獨立日》時,也讓我有點好奇,為何在此片之後,「美國聯合全世界一起打外星人」這樣的王道題材似乎從此絕跡。再之後的《天際浩劫》(2010)、《洛杉磯之戰》(2011),基本上都是某種劍走偏鋒的變體;就算是極度相似的《超級戰艦》(2012),也是縮小格局去講故事了。
這甚至讓我開始懷疑,是不是因為《獨立日》基本上把能玩的都玩過了,什麼空中追逐戰啦、大規模城市毀滅啦、核彈轟炸航母等等的橋段,後人太難超越(包括羅蘭·艾默瑞奇自己),所以這個娛樂大片的萬用套路,反而就很少以大成本製作的形式出現在觀眾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