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大數據殺熟」:消費者維權可提起反壟斷訴訟

2021-01-08 大河看法

近期,一篇名為《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引發熱議,作者稱在同一家外賣平臺、同一家店鋪、同一處配送地址、同一個時間下單,會員卻比非會員支出更多配送費。這位網友認為自己可能遇到了「大數據殺熟」。

「大數據殺熟」是如何操作的?有沒有辦法規制監管?消費者遭遇「大數據殺熟」如何維權?記者圍繞這些問題對專家進行了採訪。

「大數據殺熟」背後

是平臺差異化定價行為

「大數據殺熟」並非新鮮事。2018年3月,一網友長期在某網站預訂價格在380元至400元之間的酒店房間,而用朋友帳號查詢,同一房間卻顯示為300元左右。這一事件也被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中國消費者協會、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同評選為「2018年十大消費侵權事件」。

2020年12月22日,南都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發布了《網際網路平臺競爭與壟斷觀察報告》。記者注意到,消費者對「大數據殺熟」問題反映比較強烈,其中73%的消費者持反對態度,認為此舉損害消費者利益。

「目前還很難對這種行為進行定性。我們不斷地訪問商家,得到的回覆是新客享受到紅包和首單優惠等等,換言之是對新客降價了。」南都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玲表示。

一名企業負責人曾向媒體表示,現在大家看到的「大數據殺熟」問題,很多是大數據的規則制定者和平臺「殺熟」,有一些是算法的數據偏離。

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許光耀在接受採訪時則從另一個角度回應,「數字經濟下,網際網路平臺經營者運用『大數據殺熟』技術並不難。」李玲補充道,「由於不同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不同,支付意願也存在差異。所以相比『一視同仁』實行統一定價,差異化的定價行為更能夠提高商家的利潤。此外,差異化定價還能滿足商家拉新、提高回購率的目的。」

「大數據殺熟」

可能觸犯法律規制

學界對於「大數據殺熟」是否違法問題存在一定爭議。有觀點認為,「大數據殺熟」符合效率原則,有助於提高商家利潤,並不當然違法。

「這首先是個合同法的問題。」許光耀認為,消費者在下載App時,即與App開發商締結了一項服務合同,但在以後的履行過程中,開發商若改變了締結合同時的價格條件,這是違約。如果由此造成消費者人身與財產損害,還涉及侵權問題。「但如果App供應商擁有支配地位,即便消費者知曉了上述情形,也不得不接受其條件,則構成支配地位濫用行為,這是反壟斷法上的問題。」許光耀強調。

儘管爭議不斷,但現有的法律法規已對「大數據殺熟」行為有所涉及。比如電子商務法第18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根據消費者的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等特徵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搜索結果的,應當同時向該消費者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徵的選項,尊重和平等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而在行政法規和指導性規範中,針對「大數據殺熟」行為則有較為細緻的規定。比如《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第十五條規定:「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基於旅遊者消費記錄、旅遊偏好等設置不公平的交易條件,侵犯旅遊者合法權益。」《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第十七條差別待遇條款中也提到:「分析是否構成差別待遇,可以考慮以下因素:(二)基於大數據和算法,對新老交易相對人實行差異性交易價格或者其他交易條件……」此外,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商務部出臺社區團購「九不得」新規中也明確規定:不得利用數據優勢「殺熟」,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

舉證「殺熟」行為成維權難點

一旦遭遇「大數據殺熟」,消費者如何應對?據《網際網路平臺競爭與壟斷觀察報告》顯示,選擇維權的消費者佔比62%,超過半數。具體到維權方式,「找商家協商,爭取應有的權益」成為消費者維權首選。

但受訪專家一致認為,舉證「殺熟」行為是維權難點。「隨著技術發展,『大數據殺熟』變得越發隱蔽。在進行不同價格比較時,涉及的變量較多,加之消費者很難知悉平臺的定價規則、了解算法機制等,因此消費者證明平臺存在『殺熟』行為並不容易。我們可以藉助技術手段突破算法黑箱。」李玲建議。

取證後該怎麼辦?「可以提起違約之訴,但對許多小額交易來說,這種方法並不提倡。」許光耀解釋,多數消費者怕麻煩,偶爾出現一些此類訴訟不足以對企業造成威懾。行政處罰足夠嚴厲,才能足以對行為人產生威懾。因此,在能夠認定行為人擁有支配地位(或達成壟斷協議)時,許光耀建議消費者提起反壟斷訴訟,最好是向反壟斷執法機構舉報,一旦查處,處罰將是行為人上一年度營業額的百分之一到十。

來源:檢察日報正義網

投稿郵箱:dahehanjingwei@163.com

相關焦點

  • 「二選一」和「大數據殺熟」或被認定壟斷
    【二選一和大數據殺熟或被認定壟斷】在網際網路平臺為誰是「雙11」王者你爭我奪的關鍵時刻,監管部門又打出了一記重拳——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就《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其中,首次明確擬將「二選一」定義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構成限定交易行為,將「大數據殺熟」定義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施差別待遇。而這些,是《反壟斷法》明令禁止的行為。
  • 遊雲庭:Facebook遭反壟斷訴訟,為中國《反壟斷》提供借鑑
    文丨遊雲庭(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智慧財產權律師)近期,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和48個州及地區對Facebook公司在社交平臺屏蔽競爭對手應用訪問其開放平臺接口(API)的行為提起了反壟斷訴訟。實際類似屏蔽在國內公司競爭中很常見,而且力度更大,比如騰訊的微信裡除了屏蔽競爭對手應用的開放平臺接口,還屏蔽很多競爭對手公司的域名。
  • 明年1月底前 谷歌或臉書料再面臨四起反壟斷訴訟
    原標題:外媒:明年1月底前,谷歌或臉書料再面臨四起反壟斷訴訟   繼美國司法部10月對谷歌提起
  • 歐洲消費者組織向蘋果提起訴訟 因軟體升級致iPhone運行速度減緩
    來源:新浪科技據報導,近日,一個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在四個歐洲國家對蘋果公司提起訴訟,要求賠償約1.8億歐元,理由是蘋果涉嫌欺騙用戶下載有意減緩iPhone速度的軟體更新。今年3月,蘋果同意與這起來自美國的集體訴訟達成和解協議,但蘋果不承認自己存在任何不當行為,只是希望避免一場曠日持久的訴訟。歐洲消費者組織(Euroconsumers)政策及執行主管埃爾斯·布魯格曼(Els Bruggeman)表示:「蘋果推出軟體更新,是為了掩蓋電池的問題,他們知道這會降低手機的速度。」歐洲消費者組織正是此次新訴訟背後的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
  • 成立17年來最大監管挑戰:「臉書」或面臨反壟斷訴訟
    據「中央社」報導,知情人士透露,美國聯邦和州調查人員準備對「臉書」提出反壟斷訴訟,認為「臉書」併購對手Instagram和Whats App後,造成消費者權益受損。報導稱,這或是「臉書」成立近17年來,面臨的最大監管挑戰。
  • Facebook遭反壟斷訴訟 Instagram和WhatsApp或被剝離
    這也是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美國政府第二次提起針對美國科技巨頭的反壟斷訴訟。Facebook公司正在評估反壟斷訴訟。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它將尋求一項禁令,可能會要求Facebook剝離包括Instagram和WhatsApp在內的資產。美股聯邦貿易委員會和以紐約州為首的州總檢察長表示,近十年來,Facebook利用其統治地位和壟斷力量壓制了競爭對手。
  • 全球最大基因測序公司Illumina在美陷反壟斷訴訟,被指通過欺詐獲取...
    此次反壟斷訴訟中,華大智造和共同原告在訴狀中寫道,Illumina在專利申請中刻意隱瞞一項重要引注,欺騙性地獲得了兩項專利,分別是美國專利號7,541,444和7,771,973。訴狀中認為,Illumina的科學家的行為屬於抄襲和剽竊,如果專利審查部門知道該引注,他們不會通過Illumina對該專利的申請,更不會支持Illumina對原告CoolMPS技術提起的訴訟請求。
  • APP大數據「殺熟」現象頻現,您被「割過韭菜」嗎?
    APP大數據「殺熟」現象頻現,您被「割過韭菜」嗎?文中爆料,作者肖先生在開通美團會員後外賣配送費不降反升,疑似被「大數據殺熟」。該文在微博熱傳後,不少網友留言表示也有過類似經歷。隨著算法匹配的普及,植入相關程序的平臺在給用戶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滋生出濫用大數據,「殺熟」老客戶的行為。如想徹底扼殺,還需多方聯動。
  • ...這是谷歌首次面臨本國內聯邦一級反壟斷指控。他們聲稱Google...
    >2020-10-21 00:02:06來源:FX168 【美國司法部對谷歌提起反壟斷訴訟】當地時間10月20日,美國司法部對谷歌提起反壟斷訴訟,指控谷歌一直濫用其在在線搜索中的主導地位,扼殺競爭並傷害消費者。
  • 大數據殺熟:人眼有5.76億像素卻總看不透人心,但大數據行!
    最近美團、飛豬因「大數據殺熟」而被浙江消保委點名,這不就預熱起來了。10月19日,浙江消保委發布2020年第三季度受理投訴分析,點名曝光了美團、飛豬等在線平臺存在退訂難、大數據殺熟、虛假宣傳等問題。什麼是殺熟?通常就是相同的商品或服務,平臺對「熟客」索價高於「生客」的現象,這叫。熟客要交忠誠稅。
  • 推動中國法治進程十大案件:公益訴訟破手機預裝亂象
    首起被受理的消費民事公益訴訟  如今一些消費領域存在的霸王條款,是消費者的心頭之痛,單個消費者提起訴訟、依法維權,往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就需要消費者協會提起公益訴訟來維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 美國政府明年將就反壟斷起訴谷歌和臉書 蘋果或也難逃訴訟
    谷歌和Facebook(臉書)預計將於2021年1月底在美國面對新的反壟斷訴訟。據科技網站AppleInsider當天報導,這些訴訟是美國司法部於2020年10月針對搜索業務向谷歌發起訴訟之後不久後跟進。訴訟認為,谷歌濫用其地位,成為了網際網路的「守門人」,通過一系列的安排保證消費者使用它的搜索服務,而不是競爭對手的,比如花錢保證瀏覽器中的優先位置,以及一些和安卓系統有關的協議。
  • 印度對谷歌支付應用提起反壟斷訴訟
    印度反壟斷監督機構已經根據舉報對谷歌展開調查,因為谷歌涉嫌濫用其應用商店的主導地位,在全球第二大網際網路市場推廣其支付服務。印度監督機構印度競爭委員會(CCI)在周一發布的關於對谷歌進行反壟斷立案的公告(PDF)中表示,將審查以下訴求:Android製造商是否在Android智慧型手機的設置過程中突出推廣Google Pay(以及手機廠商是否可以選擇避開這一點);Play Store的計費系統是否設計得 對即通過UPI便利支付的應用以及用戶都不利。
  • 反壟斷陰影下:文娛行業能形成真正的壟斷嗎?
    用「大數據殺熟」差別對待用戶,用平臺優勢壓低供應商價格,網際網路巨頭的「罪狀」可謂罄竹難書。「早該整治了!」面對「無良資本家」,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團結。 但問題在於,對壟斷的認定非常複雜。此次阿里、閱文等三家網際網路公司被罰,也只是因為未依法申報經營者集中(表現為VIE架構的網際網路企業的併購),並不涉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更嚴重的違法行為,也無需恢復到併購前的市場狀況。
  • 【聚焦經濟熱詞】強化反壟斷,保護市場公平競爭和創新
    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國家支持平臺企業創新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支持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同時要依法規範發展,健全數字規則。要完善平臺企業壟斷認定、數據收集使用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規範。要加強規制,提升監管能力,堅決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
  • 周末·事件丨20年前的微軟也曾因反壟斷陷入至暗時刻
    自從螞蟻集團身陷科技大公司反壟斷風波起,微軟的名字被不斷提起。 聯邦政府起訴微軟反壟斷,並最終達成和解。政府對微軟的反壟斷訴訟為 Google 和Facebook 的崛起開闢了道路。」提出拆分科技大公司的民主黨候選人伊莉莎白·華倫(Elizabeth Warren)將 1998 年那場差點拆分微軟的反壟斷訴訟作為今天拆分蘋果、亞馬遜、Facebook、Google 的理論基礎。
  • 「大數據殺熟」是正極,「靠關係吃飯」是負極
    [178]「大數據殺熟」是正極,「靠關係吃飯」是負極 什麼是大數據殺熟?就是平臺對你比較熟悉,知道你有錢,買了好車好房,連個手機都要買最新的,不管多貴都買;平臺針對你這樣的人,同樣的商品,賣別人500塊錢,賣給你800塊。
  • 四年間被罰近百億美元 谷歌在全球被反壟斷「圍獵」
    一場來自歐美的反壟斷浪潮正在席捲全球,在全球搜索、系統等多個領域佔據著絕對霸主地位的谷歌(Google)正成為「圍剿」的主要目標。美國當地時間12月17日,美國38個州向谷歌提起訴訟,指控其在網際網路搜索市場存在違反反壟斷法的行為。而這只是近兩個月內,包括美國司法部在內對谷歌發起的第三起反壟斷訴訟。
  • 兩天蒸發2.1萬億,網際網路反壟斷在反什麼?
    如果說搭售、附加不合理限制還都只是明面上的,用戶尚可辨別出來,那附加不合理交易條件就不是每個人都能察覺到的了,由此而引發的數據安全和隱私問題不容小覷。當使用一個App時,可能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幾千上萬字的用戶協議,這些個用戶協議的字又小又多,密密麻麻,看得人眼花繚亂、頭皮發麻,一般人都是看也不看,直接拉到底部點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