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俗語:冬暖必有倒春寒,要過穀雨才脫棉,老祖宗說的準嗎?
我們都知道,氣候的變化對農作物的生長至關重要,適宜的氣候可以使農作物更好的生長。而農民們也可以根據氣候的變化安排耕種計劃。
但是古時候又沒有天氣預報,人們又是如何來預測未來幾天的天氣甚至是幾個月後的天氣的呢?
有問題,肯定也會有解決的辦法,古時候的人們沒有高科技幫助他們預測天氣,但是他們自己可以根據長時間的觀察總結經驗,將氣候的變化規律記錄下來,然後教給後人們,只要後代們多聽多看幾次先輩們的總結,便可以根據天氣變化來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
而先輩們為了讓後輩們便於記住,就將豐富的經驗總結為簡短有趣的諺語或者俗語,雖然它們文字不多,但我們只要細細品味,準能從中琢磨出豐富的內容。
並且非常容易記住,只要聽過一次,便可以牢牢記住,然後傳給別人。就這樣,這些民間俗語被人們口口相傳,直至今日還被人們傳誦著。
今天我們就來品味先輩們總結的包含著其一生生活經驗的俗語,"冬暖必有倒春寒,要過穀雨才脫棉。"
這一句俗語雖然只有14個字,但是若要品讀出其具體意思,一兩句話是說不清楚的。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說如果這個冬天的氣候與前幾年冬天相比要暖和一些,那麼在第二年開春的時候,多半會有倒春寒,直到過了穀雨時節才會慢慢變暖,脫下厚厚的棉襖。
正因為如此,每年一到冬季,人們便會注意觀察近來的天氣,然後回憶一下前幾年的天氣是否有這麼冷,如果今年冬天的天氣要更加暖和一些,那麼就要做好面對倒春寒的準備。畢竟當時的人們經濟條件並不好,大多數人都是農民,都是靠天吃飯的。
他們隨時都要做好應對天氣變化的準備。如果第二年初春有可能出現倒春寒,不管機率大不大,為了確保糧食不受到災害和損失,農民們在這個冬季還沒過完的時候,就會想好應對措施,防止自己辛辛苦苦種下的農作物被凍死。
如果這一年的氣候良好,農民伯伯們一年到頭的辛苦付出沒有白費,秋收的時候能夠豐收,農民伯伯們在興奮之餘,也不會忘記感恩上天的厚愛,一般都會在秋收之後舉辦祭祀儀式,準備豐富的供品以表示自己的感恩之情,也是祈禱來年依舊能夠有個好的收成,希望老天爺多多眷顧這些辛苦的百姓。
雖然古時候沒有高科技,不能像我們一樣每天都可以從電視、手機等工具獲得接下來一段時間的天氣變化情況,但是他們擁有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的大腦。
他們不辭辛苦的勞作,機智地將自己一輩子的經驗總結成俗語,最後還無私地將自己的果實奉獻出來,讓世人一起享受這些果實。從而讓後人都能更好地種植莊稼,少走一些彎路,讓我國的農業發展的越來越好。
可以說,先輩們總結的這些關於農業方面的俗語對我國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畢竟農業在我國的地位非常高。
俗語可信,卻也不可全信,這就是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歷史,一些規矩和文化並不見得適合現代。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所以俗語不是迷信,只是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一些思考。
參考資料:
張喜燕主編《俗語小辭典》
邱崇丙主編《通用俗語詞典》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