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菊蘭,女,55歲,中共黨員,敦煌市特殊教育中心教師,從特殊教育中心走出的孩子都稱她為媽媽。
1993年裴菊蘭告別了從事十年的普通小學,踏進剛剛成立的特教教育中心,當了一名特教老師,那一年她28歲。儘管她對從事特教做了足夠的心理準備,但是面對這個班級時,還是震驚了:十多個孩子,大的18歲,小的5歲。有智障,有視障,有聽障,沒有一個健全人。學校的概念在這裡被重新定義,裴菊蘭要教語文、數學、思品、美工、社會、體育,但還都算是副業,主業是訓練聾啞學生的聽力、語言、肢體,訓練智障學生基本生活能力。
裴菊蘭老師27年如一日,對殘障學生有著一顆慈母般的愛心,不是母親勝似母親。特教中心學生大都來自農村貧困家庭,寄宿在學校,一月接送一次。剛入校的學生,小的只有五、六歲,沒有自理能力,她就幫他們擦鼻子、提褲子,幫他們穿鞋、梳頭、整理衣被。學生病了,她就自掏腰包帶著去醫院看病、打針。她白天上課,晚上值班守護著這些別人無法交流的聾啞學生,用心縫補著這些「折翼天使」的翅膀。
裴老師熱愛特教事業,勇挑重擔。1995年,學校從北京購置了一套語訓設備,希望她在聾兒語訓方面幹出成績,學生家長更是充滿強烈的期望。她明白「聾兒語訓是一項搶救工程」為此,她勇敢地承擔了這項艱苦的工作。班上15位聾啞學生,上午進行集體教學,下午是單訓時間。為了保證語訓質量,她規定每位學生每天至少有20分鐘面對面單獨訓練。20分鐘雖然不算多,但15位學生加起來就是四五個小時。這四五個小時裡,她是沒有休息的,不停地帶讀,演示口型,展示發音部位,糾正學生發音。每天下來,她都是聲音嘶啞,咽喉腫痛,超負荷的工作使她疲憊不堪。為幫助學生學會發音,發準音,她總是把學生的手背貼近自己的嘴唇,讓學生感受送氣音和不送氣音,體驗氣流的大小;常常把孩子髒兮兮的小手放在自己的唇上、鼻子旁、脖子下,感受聲音的振動,找準發音部位;在學習舌根音時,她甚至讓孩子的手伸進自己嘴裡,觸摸發音時舌頭的位置,直到學生從嘴裡奔出「我」「愛」「媽媽」……一個又一個詞來。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不斷地訓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她教出的學生學會了發音、說話,進入普通小學隨班就讀;一些學生學會了一技之長,參加了工作,能和健全人正常對話,也可通過看話進行溝通交流;還有一些學生升入高一級的特教學校,繼續讀書,同行反映他們的看口、說話能力比同類學生強很多。
裴菊蘭不但重視對殘障學生知識的傳授,更重視思想教育,培養他們自強不息、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她鼓勵學生正視自身的生理缺陷,自尊、自強、自信,做身殘志堅,殘而不廢,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裴菊蘭老師在漫長的教學生涯中,虛心好學,積極上進,利用業餘時間進行專科的學歷進修,勤奮鑽研特教知識和前沿理論,並理論聯繫實踐,進行課題研究。她撰寫的論文《打開殘障學生智慧的金鑰匙》獲首屆特教論文大賽三等獎;《體育遊戲的神奇魅力》獲教研成果一等獎,刊登在《教育科學》刊物上;課件、課例在全省、全國信息大賽中獲一、二等獎。裴菊蘭老師也曾獲「敦煌市優秀共產黨員」「敦煌市愛心大使」「敦煌市道德模範」「最美教師」 等榮譽稱號。為了這項神聖的特殊教育事業,裴菊蘭老師嘔心瀝血,無怨無悔;為了這些殘障學生,她大愛無私,傾情投入,她用愛為殘障學生編織了一個個美好的夢想,她也用心點亮了殘障孩子對美好未來的希望!
來源:甘肅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