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械運動這一單元共有四節,即機械運動、長度和時間、速度、測量平均速度。本章內容重點難點都出在速度和平均速度這兩節課,以計算和實驗為主。計算題與數學上的聯繫非常密切,而且首次涉及到坐標圖像。
1.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比如我們乘公交車從家到學校。位置發生變化,即可稱為機械運動。機械運動按照運動軌跡分成兩類,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需要注意的是生活中一些不屬於機械運動的現象。比如做夢、看電視、思想的改變、生理的變化、物質腐爛等化學變化。

2.長度和時間
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m)。常用單位還有千米(Km)。分米(dm)。釐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換算關係如下。

長度的測量工具是刻度尺,使用前先觀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線。使用時讓刻度尺的某一刻度線對齊物體的一端。有刻度的一側緊貼被測物體。讀數時視線與刻度垂直。測量結果由精確值、估讀值和單位組成。

同一個物體,用分度值不同的刻度尺測量結果不同。

上圖中刻度尺甲讀數應為2.80cm,2.8是精確值。刻度尺乙讀數應為2.8cm,2為精確值。
時間的國際單位是秒(s),常用單位小時(h)和分鐘(min)。換算關係:1h=60min=3600s。
初中物理用秒表來測量時間,不需要估讀。
3.參照物:為了描述物體的運動和靜止,而選取的一個標準叫做參照物。除研究對象本身外其他任何物體都可以選作參照物。一般情況下,我們默認選地面為參照物。參照物選取不同,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情況也不同。假如我們坐在飛馳的火車上,以身邊的同伴為參照物我們是靜止的,以路邊的樹木為參照物,我們是運動的。判斷物體運動或靜止的方法如下:先選定參照物a,再看被研究的物體b相對於a的距離有沒有發生變化。如果有距離變化則說b是運動的,如果沒有距離變化就說b是靜止的。



4.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較時間。相同時間比較路程。比如百米賽跑,觀眾採用相同時間比較路程的方法,裁判採用相同路程比較時間的方法。

5.速度: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叫做速度。單位時間內經過的路程叫做速度。字母V,國際單位米每秒(m/s),常用單位千米每小時(Km/h)。換算關係1m/s=3.6Km/h。公式:V=S/t,S=V×t,t=S/V。人步行的速度約1.1m/s,騎自行車的速度約5m/s。汽車儀錶盤上的速度電位是Km/h。

6.勻速直線運動:物體沿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在st圖像裡面傾斜的直線表示勻速直線運動,傾角越大速度越大。平行於橫坐標的直線表示靜止;在vt圖像裡面。平行於橫坐標的直線表示勻速直線運動,傾斜向上的直線表示勻加速,傾斜向下的直線表示勻減速。


7.平均速度。
如果物體運動快慢發生變化,我們需要用平均速度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平均速度的計算是用某個過程運動的總路程除以總時間,與中間過程沒有任何關係。比如小明同學參加百米賽跑成績16秒。,那麼小明的平均速度就是用總路程100米除以總時間16秒,與其中間的運動快慢沒有任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