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紀錄片,就不得不說BBC。BBC拍攝的偉大紀錄片,可以說不勝枚舉。
今天,我們要推薦的BBC地平線系列紀錄片,是BBC連續播放時間最長的紀錄片欄目。
我們精選了地平線系列的八部經典之作,都是近十年來和我們的生活、家庭、孩子教育、未來發展息息相關的,可以幫助我們和孩子,更科學更理性地去理解生活和面對未來。
人們偏愛紀錄片,或者不愛紀錄片,理由似乎相同:因為它太真實,因為它的視角、它的思考常常燒腦,因為它直面世界的問題,還有它對人生的思考。它們均來自BBC地平線系列,地平線系列從1964年5月2日首次播出至今,55年來已經播出了52部,共1200多集,至今每年還在不斷地製作新片。
地平線系列的主題,涵蓋了歷史、人文、宗教、地理、設計、藝術、生物、哲學、環保、倫理……諸多領域。50多年來,很多片子也引起了英國乃至世界改變。比如,1972年關於鯨魚的紀錄片《Whales,Dolphins and Men》(鯨魚、海豚和人類),使政府禁止所有鯨魚肉進口。再如,1975年播出《A Time To Be Born》(出生時間),使這一年內使用誘導分娩的產婦下降了一半。愛看紀錄片的我們還發現,如果也讓孩子看紀錄片,不僅能夠拓展孩子的視野,同樣可以讓孩子認識真實的世界,甚至帶來行為上的改變。小丸子正是看完《海豚灣》,就再也不去海洋館和傳統的動物園。
接下來,我們按照時間順序,一部部看看吧~~
關於未來你需要了解的十件事
(2017)
10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Future
導演:彼得·費曼
Peter Faiman
我們來看看這部片子,關於未來的十件事,到底是什麼呢?
人類的平均壽命,最近幾個世紀以來一直保持穩定增長,但是人類最長的壽命有一個上限,在110、120歲左右。也就是說,任何歷史時期的人,無論平均壽命是多少,最高的壽命其實都一樣。這不可改變嗎?
在現代人中,每四個人就有一個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卻一直沒有找到療效很好的方法。而且,人類因為疾病而無法工作的種類中,精神疾病佔據了第一位,超過了心血管、癌症。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了2030年,精神疾病是人類需要經歷時間最長的疾病。2016年是地球上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未來隨著冰川融化,海平面會上升六米,很多國家的城市將被淹沒,比如美國的佛羅裡達州,幾乎整體消失。到了2050年,冬季充滿著洪水,而夏季則是持續的高溫。原來,我們是用各種手段直接殺死癌細胞,現在,是利用基因技術讓自身的免疫力提高,靠自身的能力去徹底地解決癌症。地平線的科學家團隊見到了基因治療領域的頂尖研究人員,他們此前的研究結果表明,白血病可以治癒。有些工作似乎比其他工作更容易被機器人接管,但那些依靠「軟技能」的職業,真的始終需要人力完成嗎?為了展示一些可能性,佐伊·威廉士博士開發了一款人工智慧程序,這款程序能跟她一樣,出色完成全科醫生的職責,並和全科醫生所做出的診斷完全一致。
6. 未來的能源從哪裡來?
7. 人類會變成機器人嗎?
8. 地球上的生命會怎樣?
9. 無人駕駛的飛行汽車,這是真的嗎?
10. 永遠有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
這是一部會讓人一邊看,一邊驚嘆不已的片子。也是一部讓人看完還會陷入沉思的片子:如果未來的世界是這樣的,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應對?
胡蘿蔔或者大棒
如何養育孩子
(2016)
Carrot or stick?
a horizon guide to raising kids
每個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但有許多不同、常常相互衝突的觀點,我們到底該聽誰的呢?看完這個節目,我們應該會減少很多盲從。自1971年,地平線節目開始對英國家庭的孩子進行成長記錄,通過多年來的社會調查發現,關於撫養孩子的理論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變化也折射了社會和政治氣候的變化,也反映了我們對兒童發展的理解在變化。節目中,兒童心理學家拉維恩·安特羅伯斯深入探究了《地平線》的檔案,發現了我們對兒童、他們的個性以及行為的了解是如何變化的。
這一集的標題,恰來自一個經典的教養理論:"胡蘿蔔加大棒"。它是激勵方式中的一種,通常指的是運用獎勵和懲罰兩種手段,以誘發人們所要求的行為。它來源於一則古老的故事:「要使驢子前進",就在它前面放一個胡蘿蔔,或者用一根棒子在後面趕它。可是歷史變遷,這種激勵方式是否一直有效呢?這是一部讓人對養育孩子的理論,有更理性的認識,對未來可能誕生的新理論,更少盲從的片子,歡迎點擊觀看連結哦。
《教你如何養育孩子 》觀看連結
我們該玩電子遊戲嗎
(2015)
SHOULD YOU REALLY PLAY
VIDEO GAMES?
如果玩家喜歡最暴力的遊戲,那麼他們的行為是否更暴力?電子遊戲到底有多容易上癮?玩遊戲有什麼好處呢?到底是誰在玩遊戲?
如果用一句話介紹這部片子的內容,那就是:它援引全球各地正在進行的部分科學試驗,揭示玩遊戲對行為、生理及神經系統產生的影響,並讓我們注意到,玩遊戲者是否更暴力的關鍵,在於開發人員如何設計遊戲,確保遊戲在玩家的挫敗感和厭倦感之間找到最佳平衡。片中引用越來越深入的實驗表明:暴力和好鬥指數上升與暴力遊戲並沒有什麼關聯,而是與挫折感有關。但這種感受或許只是一種暫時性的情緒,現實生活給予的挫折感會更加強烈。
片子最後向我們展示:電子遊戲帶來好處的相關研究,正在被逐漸公布。比如,亨克·霍德梅克醫生注意到,近幾年來,年輕的愛玩電子遊戲的外科醫生,表現出了優秀的微創手術技巧和能力,這給了他創作一款遊戲《地下世界》的靈感。
這款遊戲再現了腹腔微創手術的所有難點,也會讓你集中注意力,並且產生心理的反饋,隨時留意突發情況,極力避免出現傷害。有數據已經表明,玩《地下世界》優秀的玩家,在微創手術中也表現更好!還有來自日內瓦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達芙妮·巴維利亞教授,在偶然的機會發現,電子遊戲正幫助我們更快更好地學習。
另外,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亞當·加塞利教授,正研究電子遊戲是否能幫助老年人,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
電子遊戲目前並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會引發危害,但研究還在繼續。但顯然,遊戲不是洪水猛獸。The Secret Life of Babies
你可曾想過,小於1周歲的寶寶實際上比成年人還要「聰明」?1. 給嬰兒看人和猴子的照片,測試嬰兒能在多大程度上區分二者。
研究發現了嬰兒成長過程中的小秘密,比如:
在他們剛剛接觸到全新的世界,體驗一切新鮮事物的同時,嬰兒大腦所接收的信息量,以及接收的效率,都比普通的成年人多和高。
紀錄片中的實驗還表明:人類天生有各種能力,但未經開發,而且,在交流中學習的效果非常好——不僅語言和認知學習如此,社交能力的培養,還有許多其他知識的學習,都是如此。
這部紀錄片,不僅能讓我們找到答案,還能讓我們在寶寶關鍵的頭兩年裡,對如何養育寶寶,如何開發寶寶的大腦,有更科學、深刻的認識,並且,這些認識越來越被更多家庭接納,視為養育孩子的通識和常識。
鍛鍊到底能不能減肥?
去除脂肪的最佳方法是什麼?
一周只鍛鍊三分鐘就夠了,是真的嗎?
到底什麼是健康殺手?
這一集,主持人Michael Mosley通過親身實踐,得出了一些關於鍛鍊的驚人真相,讓我們發現原來以往我們關於運動存在那麼多誤區:
1. 運動所能消耗的熱量其實並不多,減肥光靠運動不行,關鍵還要少吃。2. 血脂最大的危害還不是皮下脂肪,而是積聚在內臟的脂肪。3. 運動除了消耗熱量,還能帶來其他好處,比如運動過再吃東西,會提高某些脂肪代謝相關酶的活性,血脂含量會低不少。4. 運動對不同的人產生的作用是不一樣的,某些作用是基因決定的。5. HIT,即短時間高強度的運動(可以短至每周三分鐘,每次二十秒),可以大幅度改善很多人的血糖代謝能力和身體的供氧能力,預防糖尿病,促進心腦血管健康。
6. 改善NEAT,即非運動代謝,可以讓我們更健康,其關鍵點就是不要久坐,長時間坐著的時間,絕對不要超過一個小時,最好一直保持日常活動模式,比如站立、行走、上下樓梯、跑步等等。7. 總的來說,鍛鍊會逐步邁入個性化時代,每個人都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千萬不要因為討厭去健身房,或專門花大塊時間鍛鍊就放棄。HIT和NEAT都是無需特別花大塊時間的科學鍛鍊方法。所有上述收穫,真的要感謝主持人的科學奉獻精神,正是他親自嘗試那麼多鍛鍊方式、做諸多檢測,才有了這部紀錄片。
2019年,人工智慧的15個熱門趨勢,除了網絡安全、給傳統產業從業者帶來危機,以及相關企業行情看漲等老話題,還包括下面這些最新趨勢:
1. 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人工智慧語音識別工具的主流市場,以智能音箱主導。
2. 中國將很快在人工智慧學術論文方面超越美國。
3. 截至2019年中,有11家亞馬遜無人便利店還在運營。
4. 相比政府、政治家、矽谷、社交平臺和媒體,大眾反而變得更信任人工智慧。
5. 應用面部識別變得越來越廣泛,特別是中國,在該領域上有眾多頂尖初創公司。
6. 2020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中,針對人工智慧的話題熱度,將超過討論未來資本主義、經濟和中產階級的憂慮,成為主流話題。
……
現代人工智慧似乎已經發展十分成熟,以至於有人宣稱:資料庫+算法=人工智慧。真這麼簡單嗎?我們越來越想知道,未來我們將會被人工智慧推向什麼樣的世界。
這部7年前的紀錄片相當超前,主持人馬庫斯·杜·索託伊(Marcus du Sautoy)是一位數學家,他帶領我們探究超級計算機Watson、親身參與中文屋實驗,探測人工智慧技術的前景。
▲ 在一檔知名智力搶答賽《危險邊緣》現場,Watson將總冠軍(人類)遠遠甩在身後
▲ 馬庫斯在中文屋實驗,模擬計算機編碼針對外部輸入的信息給出問題答案馬庫斯還去看了兩個機器人,它們開發著自己的語言,他試圖跟這些機器人交流,並試圖探尋機器是否可以具有創造力和直覺。片中對人工智慧誕生之初的歷史溯源,讓人倍感震驚。包括沃森在內的很多人工智慧成果和實驗場景,即便在今天看來也不為過時。
我們身邊現在已有哪些人工智慧;未來人類有哪些人工智慧無法取代;如果機器可以取代我們的工作,孩子要具備怎樣的能力,才能掌控機器,做未來的主人?
我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興趣培養、個性發展,當給孩子報興趣班的時候,很多父母可能都會有這樣一個念頭埋在心裡:我家孩子是這塊料兒嗎?
但是,很少有老師會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可能家長也未必接受老師的否定:憑什麼斷定我家孩子不行?
這一集的主持人,還是馬庫斯·杜·索託伊(Marcus du Sautoy),這位數學系教授所要探索的問題,很合我們的胃口:
到底什麼是天賦?
科學能夠解釋天賦麼?
天賦是與生俱來的異稟還是後天努力的結果?
天賦跟基因有關麼?
天才到底跟普通人有什麼本質區別
面對如此之多的疑問,馬庫斯從人類的大腦著手分析,又研究了基因和環境方面對天賦的影響等等。
▲ 文學、數學、音樂等等家族,他們有怎樣的家族遺傳基因呢
接著他還採訪了多位極具代表性的個例:
湯米,一位把整棟房子都當作他作畫畫布的瘋狂藝術家;德裡克,一名雙目失明且患有自閉症,卻在音樂方面堪稱天才的鋼琴家;克萊爾同樣一位對聲音非常敏感的盲人。
與此同時,馬庫斯也對初生嬰兒的大腦進行了研究分析,並且跟神經科學家取證,甚至找到了如何通過科學方法,來強化我們大腦的方法。
這部紀錄片,就是在嘗試用這些科學的手段來回答和解釋這些問題,試圖揭開「天才到底是怎麼煉成」的這一命題。
《天才是怎樣煉成的》觀看連結
Who Do You Want Your Child To Be?
父母可能會問的最偉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最好地教育孩子。身為兩個孩子的父親,大衛·巴德迪爾(David Baddiel)和我們很多父母一樣,想要最大限度開發孩子的潛能,同時給予孩子幸福。
大衛發現了一些非傳統的方法:從家長給孩子熱水浴,到打破紀錄的數學成績,再到學校為好成績支付現金。他也目睹了一項具有開創性的實驗,該實驗表明,一個孩子的命運可以在四歲時被預測,而他聽到的某些小詞彙,可能會永遠毀掉一個孩子成功的機會。另外,青少年易怒和暴躁,到底是為什麼呢?片子開頭就提出的諸多問題,至今我們依然關心:
如果你也想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者觀點,同時要孩子成功和幸福,希望二者平衡,並儘可能都能獲得最大化,這部片子不要錯過。好了,這就是地平線1200多集紀錄片中,大約十年來非常經典的9部紀錄片,適合全家觀看,並且足夠我們好好消化吸收~~感興趣更多內容,可以點擊下面二維碼,觀看BBC地平線系列更多內容:以後,我們還會繼續介紹更多、更新,有關教育、家庭、學習、生活方式的地平線紀錄片,敬請期待!電影之夜 |一部印度人拍給中國父母的電影 海量幼升小經驗撲面而來
轉載 需轉載文章請在文中留言,並附貴號介紹,我們會聯繫您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童書媽媽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