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青汁。今天給大家帶來的經典影視作品是《銀翼殺手》。
《銀翼殺手》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個西方文化沒落,東方文明(尤其伴隨日本科技發展)興起的,不為觀眾所熟悉的,非主流的未來環境。
這樣非主流的背景設置首先就顛覆了觀眾觀影的習慣,就像是硬將他們從舒服靠背椅裡揪了出來。
每次評選影史最經典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和《銀翼殺手》總會被搬出來說事。然而,當很多人慕名去觀賞這兩部電影的之後,會蹦出「不好看」的簡單總結。
是因為太老了嗎?畢竟一個1968年,一個1982年,當年的特效奇觀在今天已經不算什麼。而其中的「idea」,比如人工智慧的反叛,複製人的自我認知,這種橋段也被後世重複過多次。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其開創性和歷史價值,而在今天就沒有太大觀賞價值了嗎?
不,就算是到了今天也有非常大的觀賞價值。《銀翼殺手》的故事是關於「複製人」的,其內涵和人造人、複製人類似,一個特徵是成年人形態的他們克隆了人類的所有機能,但不包括情感,二是為了防止發展出危險的情感和思想,他們的生命只有四年。換做今天的科幻片,複製人的第一使命肯定是求生,然後找出真相,然後挫敗陰謀,殺死Boss,喜迎解放,然後與人類和平共處或開戰以便有續集。
我們今天的觀眾,早已形成了對好萊塢類型片的敘事節奏的習慣,並以理所當然視之。電影首先要講好一個故事,似乎是天經地義的道理。如果你認可電影是一種藝術形式,我們不妨類比一下另一種藝術-文學。文學可以有講故事的小說、寓言,也可以有不怎麼講故事的散文、詩歌,那麼電影為什麼不可以像散文、詩歌一樣,不以講故事為先呢?何況,《銀翼殺手》還是很明白地講了一個故事的,只不過確實節奏比較慢。那麼這慢節奏的原因,是否是加入了一些如散文般詩性的東西呢?
影片所表達的一種人性的哲學思想,這也是每個人對影片有著不同的理解。《銀翼殺手》根據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K·迪克1968年的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改編,講的是核戰後的地球只剩下少數人,在這些人當中,擁有倖免於難的動物成了身份的標誌。利克只有一隻電子羊, 他夢想著擁有一隻真正的羊。而電子羊就是這部電影中的「複製人」,那麼複製人屬不屬於人類,在電影的開始就一直在採用慢鏡頭進行了「人性測試」,用20個左右的問題測試是否為複製人,這也是這電影核心的引子,複製人到底是不是人類是這部電影討論生命本質的核心價值。這是值得我們去反思的,如今的我們是不是也像電影裡的人一樣失去了作為人類的本質呢?我們需要自我懷疑和良心譴責,我們都不應該變得那般冷血無情,更何況我們都不是殺手。
到了現在,將近一半有關於都市科幻電影都能看到《銀翼殺手》的影子,其實就是賽博朋克,包括大家熟知的《黑客帝國》、《全面回憶》、《終結者》、《虛擬革命》等等。甚至是眾多科幻題材的遊戲都是直接照搬《銀翼殺手》未來都市的美術設計。在那個年代裡,美工幾乎是事無巨細地用手繪、模型製造了一個充滿了細節的洛杉磯。那些弱光下的攝影和未來光怪陸離的場景都成為了經典。而這種經典被稱為〈賽博朋克〉。
總結:生而為人,不求長生,珍惜當下,知足常樂!這部劇是科幻片的經典非常值得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