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多人喜歡在自己的社交圈裡分享生活,曬旅遊美景。在江蘇盱眙就有一處經由網絡走紅的景點,有人說它是內陸最適合潛水的水域之一,還有人稱它為江蘇的"馬爾地夫"。它就是盱眙象山國家礦山公園裡,一處70米深的廢棄礦坑。地下水和礦物質的混合,在這創造了一抹神秘的藍色,而這的水中能見度可以達到5米以上,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潛水愛好者前來打卡。
廢棄礦坑成潛水勝地 美麗之下垃圾卻不少
但隨著客流增加,水下垃圾卻成了一個問題。今天(7月2號)荔枝新聞記者跟隨50多名志願者一起,下到水裡,對水下垃圾進行打撈。30米深的水下刺骨寒冷,在這裡遊動仿佛漂浮在零重力的太空裡,安靜得只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聲。陽光透過水麵,在我們頭頂上方閃爍著幽藍的光。因為早年用於開採建築石料,礦坑裡留下了很多陡峭的石壁。在一處平坦地帶,可以看到甲魚、鯉魚在好奇地打量我們,不遠處成群結隊的白條魚愜意遊動。
但除了這些美景之外,另一些畫面你一定想像不到。
人為丟棄的垃圾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易拉罐、飲料盒,有的埋在泥裡,有的卡在石縫裡。要想把它們收集起來,只有趴伏在石壁上,徒手操作。記者和志願者一起,兩兩配合,將收集到的廢棄物裝進隨身攜帶的垃圾袋。不一會兒,大夥身上的幾個垃圾袋就裝滿了。遇上大件的塑料網、廢棄漁網等物品,志願者只能將它們系在身上帶出水面。
打撈水下垃圾耗時耗力 志願者:一年可以撈起300公斤
40分鐘時間裡,記者撿了滿滿一袋垃圾。有奶茶罐子、塑料包裝袋、啤酒瓶子、易拉罐,甚至還有拖鞋。隨手往下面一扔,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一個動作,但想要從水下把它們撿起,卻要費不少的力氣,複雜的水底情況,14公斤重的裝備,把我們累得氣喘籲籲。
經統計,今天,我們撿拾的垃圾總重量超過了17公斤,後續會運送到垃圾處理站。「大部分全都是塑料製品,塑料水瓶,還有玻璃製品。我們分了三批人下水,撿了這些算是比較多的了。」負責統計垃圾總數的志願者袁方成介紹。
志願者告訴我們,除了這一處景點,每年他們還會到許多海底、湖底進行垃圾打撈。一年打撈的塑料垃圾就有三百多公斤。
「因為長期塑料顆粒是不能夠分解的,經過水的衝刷後會變成小顆粒。像這些區域下面水下生物有很多,它們會把這個當做浮遊生物去吃,吃下去它們是不能消化的,會一直長期儲存在體內。」袁方成說。
丟掉文明,我們還能留住幾片淨土?
網紅美景,需要我們共同呵護,才能永葆美麗。其實近年來,已經有不少網紅打卡地,由於環境汙染與破壞,陸續關閉或消失。
青海茶卡鹽湖的"天空之鏡"景點,水天相接,最高峰的時候一天要接待4萬人左右。
可隨之而來的,還有垃圾之困,旺季的時候一天最多能清理出12噸垃圾,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遊客們進入鹽湖穿的塑料鞋套。
澳洲一處因粉紅色而出名的網紅湖,因為過度開採鹽礦、切斷水流。
2007年這處湖泊永遠失去了曾經最美的顏色。
還有很多人熟知的皮皮島,曾經它山清水秀,如今卻是垃圾環繞。
保護環境,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在此我們呼籲,文明觀景、素質出遊,別讓所有美景最後只能留在朋友圈。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範潔萍 編輯/韓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