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開普樂創客團隊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2015年8月,一隻哥斯大黎加的海龜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研究人員從它的鼻孔裡取出了一條長達12釐米的異物,後經證實為塑料吸管。越來越多的海洋生物遭受到海洋垃圾的傷害,這些垃圾附著在動物們的身體上、腸胃裡,甚至是鼻腔中,而垃圾中的有毒物質會在動物的體內沉積,最終被端上人類的餐桌。
為了解決海洋被過度汙染的問題,世界各地的人們發明了各式各樣的海洋垃圾搜集裝置,將這些垃圾集中起來。那麼,大量被收集起來的海洋垃圾,它們最終將歸於何處呢?
垃圾填埋:馬爾地夫的水下「垃圾塔」
對於海洋垃圾來說,進行就地填埋是最簡單、最經濟的處理辦法。但作為旅遊勝地的馬爾地夫,它的國土面積僅為298平方公裡,再加上每年來此遊玩的遊客產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就地填埋並不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於是,人們將填埋地點轉向了面積更為廣闊的水下世界。馬爾地夫政府投資在水下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塔形建築物,將搜集到的各類垃圾投入其中。經過塔頂工作人員對垃圾進行高溫烘烤的乾燥脫水,照射紫外線的消毒殺菌後,將其放入塔中。等到垃圾的重量到達了一定的預設值,再將它們集中壓縮,放在塔底儲存起來。
在這座塔的建成之初,為了使其不因海底的巨大壓力下沉,塔內充滿了海水。當垃圾進入塔內後,通過工作人員的操作來排出或吸進海水,以保持塔內外壓力的一致。據馬爾地夫官方發言人表示,他們將在未來能源危機時合理利用這些垃圾,並不會將它們永久性地存放在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