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地清理太空垃圾?

2021-01-13 中國科普博覽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超導與航天新戰隊徐明研究團隊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太陽系中擁有行星環的行星雖然只有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但現在,地球看起來也逐漸擁有了自己的「行星環」。構成地球「行星環」的物質並非星體碎片和巖屑,而是人類親手製造的「白色汙染」——太空垃圾(Space debris)。


地球的「行星環」

  什麼是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又有空間碎片或軌道碎片之稱,主要包括世界各國的運載火箭和太空飛行器在發射過程中產生的碎片與廢棄不用的衛星,以及太空飛行器爆炸、碰撞過程中產生的碎片等。太空飛行器上脫落下去的漆塊,甚至軌道上爆炸的火箭殘留下的發動機都能成為環繞地球運行的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的形成需要追溯到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它的廢棄是太空「白色汙染」的開始。隨之而來的就是太空垃圾大爆發。

斯普特尼克1號

  伴隨著世界各國的航天技術發展,太空發射任務達到了空前的膨脹,目前全世界已經有超過4000次的發射記錄。雖然報廢的太空飛行器大部分墜入大氣層並且燒毀,但是仍有近4500噸的太空垃圾運行在地球周圍的軌道上。


  太空垃圾產生的原因

  人類有意或無意造成的太空飛行器爆炸是太空碎片產生的主要原因。「冷戰」時期的美國和前蘇聯就曾進行過多次衛星攔截試驗和爆炸試驗。幾十年間各國在軌火箭爆炸事件屢見不鮮,太空飛行器所遺棄的零件也同樣構成了藍天之上那些看不見的「白色汙染」。

  這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產生了大約6000個可以看到並跟蹤的太空垃圾碎片,其中直徑超過一釐米的太空垃圾,更是多達20萬個。


太空飛行器殘骸漫天分布

  太空垃圾存在的危害

  據美國宇航局估計,目前近地軌道約有2.7萬至3萬個體積大於10立方釐米的太空垃圾,日夜圍繞地球同步軌道旋轉。它們以每小時2萬公裡的速度繞地球運動,而這個速度相當於客機的70到80倍。

  這些高度運行的太空垃圾對太空飛行器以及航天員存在著巨大的威脅,一旦與正在運行的衛星相撞,將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1991年12月,俄羅斯已經廢棄的人造衛星「宇宙1934」與飛船「宇宙926」釋放出的一大塊物體相撞,隨即發生爆炸。

  2009年2月10日,美國一顆通信衛星與俄羅斯一顆已經報廢的衛星在西伯利亞790公裡上空相撞。這次撞擊成為太空中首次發生的在軌衛星相撞事件。


美俄衛星在空中相撞

  2013年3月9日,一顆俄羅斯衛星與一片中國衛星被擊毀之後產生的碎片相撞,又一顆被安置在太空中的「定時炸彈」再次被引爆。處理大氣層外的這些「白色垃圾」,刻不容緩。

  太空垃圾的治理

  太空垃圾所引起的「雪崩效應」已經開始得到科研人員的高度重視。目前應對太空碎片這些「冷殺手」的主要手段就是規避碎片。

  各個國家通過建立預警機制,在確認太空飛行器可能與較大的太空碎片發生碰撞時,利用太空飛行器自身的動力進行機動變軌,使太空飛行器離開原有的和空間碎片有碰撞危險的軌道,轉移到另一條安全的軌道上。


太空飛行器變軌規避碎片

  成功回收的太空飛行器表面多數處於「傷痕累累」的狀態,因此各國也通過增加太空飛行器表面的強度,來應對體積較小的空間碎片,從而減小那些「不期而遇」的碎片帶來的破壞。

  面對太空碎片日趨嚴重的太空威脅,很多國家都提出了解決方案。美國提出了太空碎片清除系統,通過把大氣氣體脈衝發射到目標碎片必經路線上,增加太空垃圾的摩擦力,令其下降墜落到地球大氣層裡。


利用雷射使太空碎片焚毀

  俄羅斯則計劃於2018年開始研發名為「掃除者」的太空飛行器,用以將太空垃圾送到更高的空間軌道上或者送往地球降落在太平洋海域。


太空垃圾清除方案

  太空「清道夫」——立方帆

  然而,目前最有可能實現的太空垃圾治理方案則是由英國科學家提出的太空「清道夫」---立方帆,用於將太空中遺棄的衛星或者失靈的火箭帶回地球。

  立方帆其實為一顆微小的衛星,約重3千克,尺寸為,它可以與其他衛星一同搭載火箭進入太空,從而降低成本。立方帆內部安裝有一張摺疊起來的聚合膜。發射到太空之後,這張膜就會張開,面積可達25平方米。


第一步:進入太空展開薄膜

  「清道夫」身上裝備了四個小型攝像機,用於偵測太空垃圾。因此一旦立方帆附近出現太空碎片時,地面人員就會發出指令,小型動力裝置就會開啟,靠近太空碎片進行「對接」工作,使立方帆自身與碎片結合為一體。


第二步:與太空垃圾進行「對接」

  為節省能源,立方帆巧妙地採用了一套應用微型馬達來傾斜風帆的技術。馬達可以在兩個維度上移動來改變風帆的重心,同時使用小型磁鐵的磁場與地球磁場的相互作用來控制風帆。這樣,「清道夫」就會帶著太空碎片脫離軌道。


第三步:攜帶太空垃圾返回大氣層

  由於阻力的作用,立方帆的速度不斷降低,萬有引力會大於碎片運行所需的向心力,從而軌道高度會隨之降低,太空垃圾與立方帆最終會在墜入大氣層的過程中一同被燒毀。

  原來那些軌道高度為600公裡左右的太空垃圾自行墜入大氣層需要幾年的時間,而在立方帆的作用下,這個時間可以大大縮減。立方帆項目的投資只有100萬歐元左右,這將是科學家再次用智慧展現如何做到「四兩撥千斤」。


最後:一同墜入大氣層燒毀

  立方帆的研製為太空垃圾的治理帶來了信心,雖然立方帆的控制還存在一定的技術,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家終將克服這些難題,太空汙染將會被有效控制。在不遠的將來,「白色汙染」將會被清除,重返太空一片清潔。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出品,轉載請與移動端科普融合創作項目辦公室聯繫(mobile@cnic.cn)。


相關焦點

  • 如何科學地清理太空垃圾?
    太空飛行器上脫落下去的漆塊,甚至軌道上爆炸的火箭殘留下的發動機都能成為環繞地球運行的太空垃圾。太空垃圾的形成需要追溯到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它的廢棄是太空「白色汙染」的開始。隨之而來的就是太空垃圾大爆發。
  • 太空垃圾如何清理
    在太空中,一個拳頭大小的碎片撞擊到太空飛行器,相當於地面上一輛小汽車一百碼速度的撞擊——  太空垃圾如何清理湖南日報記者 徐行 攝  車多了,會發生擁堵,太空也一樣。但不同的是,地面的交通事故,可以及時清理。太空如果發生了撞擊,產生的碎片可沒那麼容易清除。  怎麼辦?這個問題需要可持續性的探討。4月25日,在2019年「中國航天日」航天標準化專業分論壇上,記者了解了這有趣的航天領域問題。
  • 太空垃圾如何清理?用魚叉擊中太空垃圾碎片
    一項名為RemoveDebris(清除碎片)的太空垃圾清理衛星項目通過關鍵測試,項目衛星用類似於魚叉的設備成功刺穿太空中的模擬碎片。據悉,該項目旨在清理目前環繞地球運行的數十萬塊太空垃圾。試驗的畫面顯示,這顆名為RemoveDebris的歐洲衛星將書寫筆大小的帶刺鈦矛試射到附在衛星短吊杆的一塊鋁質面板上。這個類似於魚叉的設備從冰箱大小的衛星上以每小時44英裡的速度射出,其拖著一根繩子猛烈刺穿了鋁質面板。
  • 科學有效地清理太空垃圾,刻不容緩!
    構成地球「行星環」的物質並非星體碎片和巖屑,而是人類親手製造的「白色汙染」——太空垃圾。地球的「行星環」什麼是太空垃圾太空垃圾又有空間碎片或軌道碎片之稱,主要包括世界各國的運載火箭和太空飛行器在發射過程中產生的碎片與廢棄不用的衛星,以及太空飛行器爆炸、碰撞過程中產生的碎片等。
  • 太空垃圾數量驚人,人類該如何清理?
    但是,太空還飛行著很多體積並不比拳頭大的太空垃圾,同太空垃圾的數量相比,數千顆衛星只算是少數。圍繞地球飛行的物體中,大約有95%都是太空垃圾,其中包括:失控的空間站、用廢的火箭碎片、遺棄的衛星、遺失的太空人工具等。這些危險的軌道垃圾飛行的速度比子彈還要快10倍,要過很長時間才會墜落到地球。「這些垃圾能夠在太空中存在數百年。」
  • 清理太空垃圾又有新招數
    如果太空垃圾無節制地繼續增長,將會引發「凱斯勒效應」——空間碎片在太空中進入連環撞擊的狀態,軌道資源因為太空垃圾的汙染而枯竭,人類再也無法將太空飛行器發射到特定軌道上去。因此,必須主動對太空垃圾進行清理,才能保證未來航天活動的有效進行。  目前,主動抓取太空垃圾後帶離軌道,是比較成熟的太空垃圾清除方法。在清除過程中,清理太空垃圾的太空飛行器首先根據地面設施對太空垃圾的監測數據調整自己的軌道,接近到距離目標幾公裡的位置。之後,利用自身搭載的極光雷達、紅外相機等檢查確認目標的狀態,進一步接近到距離目標幾十米的地方。
  • 清理太空垃圾31萬億
    我是A微說科學,今天我們講講關於清理太空垃圾的事,垃圾是我們平時接觸的最多的一種東西,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製造垃圾,垃圾處理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然而太空垃圾我們好多人都不了解,因為它好像與我們毫不相關,最近歐洲空間局與瑞士初創公司「清潔太空」籤署了總額為8600萬歐元的合同,委派該公司製造一款特殊衛星「清潔太空-1」,並於2025年發射,捕獲一塊約100公斤重的太空垃圾。
  • 清理太空垃圾的「七大神器」
    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太空上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垃圾,如何清理他們已經成為新難題。下面就來介紹一下可以清理太空垃圾的「七大神器」。「太空彈弓」。為了節省燃料,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提出「彈弓-衛星太空清掃器」能夠捕獲太空垃圾,再將太空垃圾投向地球大氣層燃燒,之後使用動量航行至下一個太空殘骸目標進行清除。2013年初,研究人員仍在審查這一設計方案。「立方太陽帆」。英國提議建造「立方太陽帆」,使用小型人造衛星帶動太陽帆捕獲太空殘骸至低軌道。
  • 清理太空垃圾學壁虎
    清理太空垃圾學壁虎在地球軌道上,分布著成千上萬的太空垃圾,據統計,直徑大於10釐米的太空垃圾就超過2萬塊。它們要是與衛星碰撞,足以摧毀衛星,並製造出更多的碎片。但太空惡劣的環境使得我們無法用一般的方法來清除這些垃圾。
  • 太空也會堵塞,垃圾如何清理
    車多了,會發生擁堵,太空也一樣。但不同的是,地面的交通事故可以及時清理。太空如果發生了撞擊,產生的碎片可沒那麼容易清除。    怎麼辦?這個問題需要可持續性的探討。4月25日,在2019年「中國航天日」航天標準專業分論壇上,記者了解了這個有趣的航天領域問題。
  • 太空垃圾數量已達臨界點 製造容易清理難
    2011年底,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也有一份報告稱,地球上空的太空垃圾數量已達「臨界點」,太空碰撞事故機率大增。其實,人類在對宇宙的探索與發現同時,一直在製造著太空垃圾,也一直在想辦法清理太空垃圾。只是,製造垃圾容易,清理卻是個難題。更何況,最近又有人提出,這些太空垃圾實際上也記錄著人類走出地球、徵服宇宙的「腳印」,是人類探索浩瀚太空所留下來的珍貴「歷史文物」,值得保存。
  • 歐空局「魚叉」清理太空垃圾試驗成功
    圖片來源:太空網  科技日報北京2月19日電 (實習記者胡定坤)日前,歐空局「碎片清理」(RemoveDebris)項目試驗取得成功,衛星發射「魚叉」成功捕獲目標。該技術為太空垃圾清理提供了新途徑,但其潛在軍事價值也讓人「毛骨悚然」。
  • 歐洲計劃用「太空爪」清理軌道垃圾
    太空爪利用機械臂抓取太空垃圾概念圖圖片來源:歐洲空間局本報訊歐洲空間局本周確定了一項2025年的發射任務:清理太空。該任務計劃在飛行軌道上捕獲並處理太空垃圾。由瑞士一家公司建造的ClearSpace的構造近似於一顆小型衛星,該設備會用爪子抓牢太空垃圾,並將其護送至較低軌道,二者一同進入大氣層並燃燒。據《科學》報導,歐空局此項行動獲得了積極評價,迄今為止,太空軌道上散落的碎片對正在工作的衛星和太空人造成了威脅,且這種負面影響越來越大。地球周圍的空間已經變得越來越擁擠,但如今採取清理行動的國家或機構數量並不多。
  • 航天|清理太空垃圾,各國都有啥高招?
    據不完全統計,從1957年到2005年,世界各國發射成功了約6000個太空飛行器,其中俄羅斯3121個,美國1802個,其中通信衛星1671顆,遙感衛星2107顆,導航衛星384顆,科學衛星和試驗衛星1049顆,空間探測器140個。一些太空作業過程也會意外地遺留下太空垃圾。
  • 人類終於要開始清理太空垃圾了
    人類所到之處都是一片狼藉,太空也不例外。現在人類要為超過500,000個繞地球高速飛行的垃圾負責,如果我們再不積極行動起來清理大型垃圾,碰撞的危險只會越來越大。該機構計劃到2025年發射世界上第一個軌道垃圾收集器,這個4條手臂的機器人就像迷宮裡的吃豆子的人一樣追蹤太空垃圾。
  • 清理太空垃圾要動真格的了——歐空局2025年怎樣去太空回收垃圾?
    我國的「傲龍一號」曾進行過在太空中抓取目標的試驗;歐空局的「清理碎片」計劃,以國際空間站為試驗平臺,成功測試了網式和魚叉式的太空垃圾清理手段。不過,以往開展的試驗,都人為釋放了「靶星」,並沒有清理實際存在的太空垃圾。「清潔太空一號」也採取主動抓取後帶離的清除方式。然而,它的目標卻是已經在太空中飄蕩了7年的一塊太空垃圾——2013年發射升空的「維斯帕」上面級。
  • 為清理太空垃圾,中國第一個站出來,打造出「太空清潔工」!
    為清理太空垃圾,中國第一個站出來,打造出「太空清潔工」!判定一個國家的發達程度,可以從經濟、政治、科技等多領域觀察。這些年來,我們已經感受到中國正在慢慢變強,不再是以往的中國,實現自主獨立。曾經很多技術的研發都要依靠其他國家,如今完全可以實現自給自足,令其他國家刮目相看。
  • 3種「太空垃圾」清理方法誰靠譜?太空網,雷射武器,大型平板
    肯定說是衛星最多,其實不以為然,還有一樣東西是威脅比較大也是最多的,並且也是達到了一定規模的,那就是我們的「太空垃圾」。相對來說,太空垃圾多數都是人類自己產生的。例如,衛星碎片,太空自己不會產生,而是人類發射衛星或者其他飛船而留下的。
  • 陸基雷射炮可除太空垃圾 清理小垃圾僅幾千美元
    【美國《大眾科學》月刊網站10月27日報導】題:將太空垃圾轉變為自供動力燃燒離軌火箭的陸基雷射炮(記者克萊·迪洛)新的一周,一項解決日益嚴重的太空垃圾問題的新方案產生了。與此前許多方案一樣,這項方案需要利用威力強大的陸基雷射器來移除近地軌道上的軌道碎片。這套系統將依賴現有技術和正在開發的技術。
  • SpaceX公司將清理太空垃圾
    由於大約3%的設備發生故障,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被指責其推出的近地軌道衛星群「星鏈」(Starlink)造成軌道汙染。因此,SpaceX總裁兼營運長格溫•肖特韋爾稱,該公司會發射一艘飛船,以運走部分太空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