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中,一個拳頭大小的碎片撞擊到太空飛行器,相當於地面上一輛小汽車一百碼速度的撞擊——
太空垃圾如何清理
觀眾在參觀航天展上的模型。湖南日報記者 徐行 攝
車多了,會發生擁堵,太空也一樣。但不同的是,地面的交通事故,可以及時清理。太空如果發生了撞擊,產生的碎片可沒那麼容易清除。
怎麼辦?這個問題需要可持續性的探討。4月25日,在2019年「中國航天日」航天標準化專業分論壇上,記者了解了這有趣的航天領域問題。
太空會飽和、會堵塞
空間碎片,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太空垃圾,是人類空間活動的產物,包括完成任務的火箭箭體和衛星、火箭的噴射物、在執行航天任務過程中的拋棄物、空間物體之間碰撞產生的碎塊等,是空間環境的主要汙染源。
現在太空的狀態怎麼樣?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副主任劉靜分享了一組數據。
碎片可按照危害程度以尺寸分類。10釐米以上的大碎片,如果撞擊到太空飛行器的話,會直接造成太空飛行器解體;1釐米至10釐米之間的中碎片,很難被監測到,撞擊到太空飛行器會造成部分功能的損失或失效;釐米級以下的是微小碎片,撞擊的長期累積效應會影響太空飛行器部分器件的功能衰減,也會影響太空飛行器壽命。
與此同時,小衛星的發射數量明顯增加。2010年發射小衛星數量,僅佔全部衛星比例的19%,但到2017年,這一比例達到69%。未來規劃發射的大型星座衛星數量超過10000顆。「也就是說,太空和馬路一樣,是會堵塞和飽和的。」 劉靜說。
一堵就會撞車。在太空中,一個拳頭大小的碎片撞擊到太空飛行器,相當於地面上一輛小汽車一百碼速度的撞擊。2013年,厄瓜多立方體衛星飛馬座與1985年發射的蘇聯火箭殘骸相撞,導致衛星壽命終結。
重要的是,還會對地面造成嚴重威脅。2014年,俄羅斯的火箭殘骸掉落到黑龍江齊齊哈爾區域。劉靜介紹,每年約400個空間碎片墜入大氣層。其中會有部分經大氣層未被燒毀,隕落到地面。
清理碎片難度大,我國發射「遨龍一號」衛星抓捕空間碎片
清理太空可不比清掃地面,不僅難度大,而且成本高。
現在國際上已有的清理方法是雷射清除、等離子束清除以及吸附的方法,這些還在技術層面,成本也非常高,實用層面還存在一定困難。
劉靜介紹,2016年,我國發射了一顆「遨龍一號」衛星,通過在太空中伸出一隻機械「手臂」,對空間碎片進行抓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在國際上是首例。這一航天上的「中國製造」 讓人們看到了清理太空垃圾的希望。
「所以現在要制定規則,減緩這些碎片的產生,把一些重要的軌道清理出來,讓以後的航天活動可持續發展。」出席本次航天標準化專業分論壇的江海,是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的一員。他的工作是監測4萬公裡以內的空間碎片運動,業餘愛好是觀測幾百到上萬光年的星團。(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陸薇 劉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