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寸也不讓!外交部、商務部同時回應「美方聲稱加徵關稅」
那麼一寸究竟是多少?您知道嗎?
《備急千金要方》卷八十九《針灸方》:「其尺寸之法……仍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節為一寸。亦有長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節,橫度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
一寸等於3又1/3釐米,0.1尺,一尺等於1/3米即0.3333……米。
所以我們可以看的出,其實寸為較小的長度單位,故「一寸」(本義即一寸之長度)引申為微量。
在古代,度量衡(dù liàng héng )分別指:
度——計量長短用的器具稱為度,
量——測定計算容積的器皿稱為量,
衡——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稱為衡。
在古代,長度單位的名稱產生很早,上古時都是以人身體的某個部分或某種動作為命名依據的,例如寸、咫、尺、丈、尋、常、仞等都是。
《孫子算經》卷上有「蠶所吐絲為忽,十忽為一秒,十秒為一毫,十毫為一釐,十釐為一分」的說法。這些十退位的分、釐、毫、秒、忽成為算術上專用的小數名稱和長度小單位名稱。到了宋代,把秒改為絲。清末時把長度小單位定到毫位為止。
量器是封建社會計量農產品多少的主要器具,因此容量的計量產生最早,它的單位名稱也最複雜。
其專用名稱有升、鬥、斛、豆、區、釜、鍾以及溢、掬等。
後來《漢書·律曆志》對容量單位作了系統的整理,命名為龠、合、升、鬥、斛五量,一合等於二龠,合以下都是十進(宋以後一斛為五鬥)。
關於容量的小單位,《孫子算經》卷上說:「六粟為一圭,十圭為抄,十抄為撮,十撮為勺,十勺為合。」這樣,六粟為一圭(一說,十粟為一圭),其餘圭、抄、撮、勺以及合、升、鬥、斛八個單位,都是十進。這種計算方法,自漢代以後一直都在採用。
很早以來,銖、兩、斤、鈞、石五者都用作重量的單位。但古時對重量單位的說法複雜不一。例如《孫子算經》卷上:「稱之所起,起於黍,十黍為一絫(「累」的古字),十絫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
宋代權衡的改制廢棄了銖、絫、黍等名稱,其重量單位名稱自大到小依次為石、鈞、斤、兩、錢、分、釐、毫、絲、忽,其進位方法已如前述。宋制衡量一直沿用至元明清,很少改易。但有一點須指出,宋元明清之醫方,凡言「分」者,是分釐之「分」,而晉唐時一分則為兩錢半,二者不同。
你都認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