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時間名詞簡史:一寸「光陰」是多長?一「剎那」有多短?

2021-01-17 歷史中郎將

從古至今,為了準確地衡量時間的長短,人們曾經制定過各種度量衡,直到今天我們所使用的「公曆」、「農曆」以及「時分秒」制度,可以說都是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所結出的累累碩果。在人們對時間的漫長研究之中,出現了很多用於描述時間的名詞,比如說「時辰」、「刻」、「剎那」、「彈指」、「須臾」等等,那麼它們到底相當於多長時間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在中國歷史上,清代以前中國是沒有鐘錶的,但是這並不代表中國古代沒有其他用於計時的工具。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古代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逐漸地通過觀看天象、觀察動物的生活規律(比如說雞鳴報曉)等規律,摸清楚了時間的周期性變化規律,並因此發明了各種計時工具,其中大名鼎鼎的「日晷」就是中國先民為了準確計算時間而發明的計時器械之一。

早在西漢時期,日晷就被中國先民用於記時,據《漢書·律曆志》記載,《史記》的著名作者司馬遷曾經對漢武帝建議說:「(計時的方法)主要使用日晷,夜間使用刻漏輔助。」並且在《漢書》之中還有著名為「晷書」的目錄,但是卻並沒有實際內容,很有可能是已經亡佚了。

至中國明清時期,日晷已經成為紫禁城之中最為重要的計時工具和標誌性建築,如今在乾清宮、太和殿等地都能夠看得到日晷的痕跡。從表面上來看,日晷由花崗巖底座、一根晷針以及刻有刻度的圓形晷面所構成,其中晷面和晷針的夾角為39.9度,正好是北京當地的緯度。不過實際上,日晷的第一個作用並不是計時,而是確定南北方向,因為日晷的指針都是向著北極固定的,而要想發揮日晷的計時功能,就必須選擇晴朗無雲的天氣。

當太陽光芒照射到日晷時,根據指針投影投向晷面的刻度,人們能夠清楚的發現時間正在隨著影子的偏斜而慢慢流逝。在觀察到日晷時間的流逝之後,《淮南子·原道訓》的作者劉安感慨:「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後來人們就用「一寸光陰一寸金」來形容時間的寶貴性,而所謂的「一寸光陰」指的就是日晷晷針的影子在盤面上移動一寸的時間。由於夏天和冬天晷針影子移動「一寸」的時間並不一致,因此平均下來,「一寸」光陰的時間相當於現在的72分鐘。

那麼看到這裡有人就會說了:如果遇到陰天或者晚上,日晷不能計時怎麼辦呢?這就要用另一種傳統計時工具「漏刻」了。據史料記載,中國人早在西周時期就發明了「漏刻」,並且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古國也使用過這種計時工具。漏刻的構造比較簡單,主要由「漏壺」和「標尺」兩部分組成,一般來說,漏刻至少由兩隻漏壺構成,其中一隻為漏水壺,而另外一隻為受水壺。而標尺一般插在受水壺之中,其底部有一隻「箭舟」,隨著受水壺水面的上升,標尺的刻度也隨之上升,人們通過觀察標尺的刻度就能夠得出精準的時間。

不過這樣做也有一個缺點:雖然古人們不一定懂得大氣壓原理,但是毫無疑問計時的準確度取決於漏壺滴水的速度。由於在液面較高時,漏壺的滴水速度會變快,而液面較低時,漏壺滴水的速度就會變慢,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古人們使用了多級漏壺:通過多隻漏壺進行滴水,使得受水壺最上方的漏水壺以同樣的速率進行補水,這樣就解決了液面高度差對於漏壺精確度的影響。

然而漏刻又是如何記錄時間的呢?由於古人是以「十二時辰」,根據太陽的方位來記載時間的,每個時辰相當於2小時,但是在沒有太陽的時候,古人就需要另外一種和「十二時辰」並行的方法來記錄時間,因此根據漏壺的標尺,古人又發明了「百刻制」來記錄時間。

那麼「百刻制」又是一種怎樣的計時方法呢?原來古人將一天劃分為100刻,在夏季的時候,白天為60刻,而黑夜為40刻;冬季的時候由於黑夜時間延長,因此黑夜的長度被延長至60刻,白天縮短為40刻。那麼刻和時辰之間又是怎樣換算的呢?原來將一百刻劃分為十二份之後,每個時辰的長度就是8刻外加六分之一的小刻,這樣計算下來的話,每一刻的時間大約是在14分24秒左右。到了清代初期,為了換算上的方便,因此清政府統一規定,一天被劃分為96刻,而這樣的一刻鐘終於變成了15分鐘,並且一直延續至今。

除了使用日晷和沙漏,人們還使用香的燃燒來計算時間。在南宋初年,中國發明家發明了一種名為「香篆鍾」的香盤,它的外部實際上是一個梅花形狀的銅盤,上面有被香線拴好的五枚花瓣,當香線燃盡的時候,花瓣就會從銅盤之上飄落,人們就可以通過掉落的花瓣數計算時間了。不過「燃香法」有一個更大的缺陷,那就是受制於香的製作材料和燃燒速度問題,使用香所記錄的時間準確度大大不如漏刻,因此從明代之後基本就不再使用了。

綜上所述,普通百姓尚且需要各種度量衡和計時器來計算時間,那些遁入空門的佛教子弟自然也需要一套能夠衡量時間的名詞。據印度《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仁王經》)記載,「一剎那九百生滅。」那麼一「剎那」又是多長時間呢?據五胡十六國時期傳入我國的《摩訶僧祇律》記載:「每日三十須臾,其中日長時有十八須臾,夜短時有十二須臾。一須臾二十羅豫,一羅豫二十彈指,一彈指二十瞬頃,一瞬頃二十剎那。」那麼按照現在的時間來計算的話,一「彈指」的時間大約是7.2秒,而一「剎那」的時間則是0.018秒,而一剎那的時間就有900次生滅。這樣算來,1.8秒的時間,世界上就發生了9萬次生滅,難怪佛教所說的「一念之間」是如此的短暫。

相關焦點

  • 你一定用過「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個名句,但你知道它的出處嗎
    魯迅先生更是一針見血:「時間就是生命,無故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實在無異於謀財害命的。」海倫凱勒用親身經歷告訴世人:「把活著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後一天。」流行歐洲的諺語最直白:「時間是無聲的腳步,不會由於我們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理而稍停片刻。」……很多珍惜時間的名言可能我們並不熟悉,但是有一句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那就是流傳中國千年之久的名句:「一寸光陰一寸金」。
  • 老話說得好068: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歡迎收看本期老話說得好系列: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河豚聊老話,不會刻意的吹捧也不會故意的貶低,同樣的話在不同的環境下會有不一樣的含義,只以自己的理解分享給大家,無論對錯或者大家認可與否,只當博君一笑了~這句老話估計寫的人已經很多了,不過每個人跟每個人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下面說說的河豚的看法。
  • 器學堂之寸字的字源考據一寸有多長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話是要告誡我們不要浪費時間,同時也說明時間一去不復返,過去的就過去了,過去發生的都是應該必須一定發生的,珍惜當下。那一寸到底是多長。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網上查一寸等於3.33釐米,那它以什麼標準定的呢,在古人那裡?今天我們就聊一下寸字。
  • 一寸光陰一寸金,既熟悉又不熟悉,它的原出處你知道嗎
    說到珍惜時間的名言,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話是出自增廣賢文,增廣賢文我們都知道,編於明代,現在常被當做兒童啟蒙讀物。但是「一寸光陰一寸金」最早並不是出自增廣賢文,而是出自一首唐詩。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 「一寸光陰,一寸金」跨越歷史的長河,探尋古人是如何記錄時間?
    引言一頓飯的時間,一炷香的時間,一個時辰,這些都是描述時間的詞彙。一寸光陰一寸金,現在的我們越來越知道時間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珍惜時間,時間的流逝是我們永遠也追不上的。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時間的長河都不緊不慢的從上面流過,最後也經過時間的沉澱給人類留下了珍貴的寶物。
  • 你知道「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下一句嗎?很多人知道的都是錯的
    說起我國的傳統文學大家都知道那句話,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近現代散文,雖然很多優秀的作品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失傳,但是那些流傳下來的卻成為永恆的經典,而其中尤其是以唐宋的詩詞最為經典,往往是寥寥數語就讓人拍案稱絕,這篇文章筆者還是為大家帶來一首唐代的詩歌,雖然這首詩大家並不熟悉,但是其中有一句卻被大家耳熟能詳
  • 「一寸光陰一寸金」——這些震懾人心的千古名句,你知道前半句嗎
    生活中也有許多名詞佳句我們只知上句而不知下句,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千古名詩的全貌。1.一將功成萬骨枯《己亥歲》【唐】曹松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有緣千裡來相會,三笑徒然當一痴。美色並不迷人但情人彼此卻沉迷於此,在對方眼裡他比西施更美麗,因為彼此的緣分我們相聚於此。不管別人覺得你好不好,笑我痴傻,我已痴迷於你。
  • 你知道針灸的一寸有多長嗎?
    針灸用的針主要用「寸」來測量,你可知道針灸的一寸到底有多長嗎?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確定的數字,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1.作為身體穴位的度量單位,一寸相當於人大拇指一橫指的長度,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同身寸。同身寸只能用在自己身體上度量穴位。比如姚明的一寸就不能拿來度量一個只有1米高的小學生身體上的穴位。2.即使同一個人身上的一寸長度也是不等的。比如四肢的一寸大於頭部的一寸等。
  • 一分鐘看懂時間簡史
    即使,多數人並不明白他的理論,也並未閱讀過他的暢銷著作《時間簡史》,就像有評論者說的:滿屏悼念,怎麼不見人寫讀後感?於是,我想寫個《時間簡史》讀後感幫助大家在茶餘飯後多一個談資,裝B的時候也能帶上一絲學術的味道。《時間簡史》是霍金寫得一本超級暢銷的科普書,號稱比夢露談性的書還要暢銷,整個地球上,每750人就擁有一本《時間簡史》。
  • 手中如有刻度,天地自成光陰
    ▼1911 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比利時文學家莫裡斯·梅特林克曾用熱情美麗的筆觸寫過一篇《日晷禮讚》,在文章寫道:「我們天生具有時間意識,並能深刻體驗時間的悲歡,只是得有一個條件,即我們能夠像清點和稱量硬幣一樣清點和稱量它。
  • 時間永留簡史!走進《圖解時間簡史》
    時間可逆轉嗎?可以穿越時間隧道去旅行嗎?宇宙有沒有邊緣?宇宙起源於哪裡,未來會怎樣?……這些問題困住了眾多的哲學家和科學家。《時間簡史》在科學界、出版界都鼎鼎有名。因為他清晰地解讀了宇宙學的很多問題,將高深的理論物理學通俗化,向大眾普及。儘管如此,沒有一定物理學基礎很難真正讀懂。
  • 看小說必備知識,一個時辰一盞茶一炷香分別對應現在多長時間?
    看小說,特別的是玄幻修真類小說的小夥伴們,經常會遇到一個時辰,一炷香,一盞茶等等這樣的時間描述,那麼一個時辰,一炷香,一盞茶到底對應現在多長時間了,小囧就帶你來扒一扒換算方式。流傳的古人的時間計算方法有多種,目前大部分比較認可的是: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有兩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鐘。可以看到古人的一個月有五個周,這一點和現代的計算方式不同。一日有十二時辰,那麼對應的一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兩小時,半個時辰對應現在的一個小時。
  • 一尺有多長
    這個是課本上的數學問題,問題是「折竹抵地」(源自中國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根三尺.問折者高几何?問題的大概意思是:一根竹子,原高一丈(10尺),蟲傷有病,一陣風將竹子折斷,其竹梢恰好抵地,抵地處離原長竹子處3尺遠.問折斷處離地面有多高?學生通過構造直角三角形運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得到問題的答案為4.55尺,一起鬆了口氣。但是有人發話了:「萬老師,一尺有多長?」「是啊,一尺有多長?」我瞬間把皮球踢給他們,這個小問題還問我?
  • 《時間簡史》「硬傷」嚇人
    《時間簡史》「硬傷」嚇人     暢銷科普書《時間簡史》中文版插圖本差錯率至少達10/萬字  新華社電(記者張建松)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插圖本)中文版竟然差錯百出,如果不是一字一句對照英文版原著,實在令人難以置信這本裝幀精美
  • 中國一寸也不讓!一寸究竟是多少?帶你認識古代上百種計量單位!
    《備急千金要方》卷八十九《針灸方》:「其尺寸之法……仍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節為一寸。亦有長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節,橫度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一寸等於3又1/3釐米,0.1尺,一尺等於1/3米即0.3333……米。
  • 時間很短嗎?科學家提出「普朗克時間」,讓人們重新認識了時間
    當我們出生以後,時間已經悄悄來到我們身邊陪伴著我們,從嬰兒到幼兒園,再到小學,中學,大學等,我們時刻感受著時間在悄悄流逝,我們也明白了「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時間很寶貴,我們不能浪費,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
  • 這本《時間簡史》,你讀得懂
    ◆ 吉 仁  這本《時間簡史》你可以讀得懂,不艱澀,適合看不懂霍金版《時間簡史》但又不想放棄的人
  • 飛往木星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當你看著書上或者網絡上關於木星的圖片時,你一定很好奇,我們需要花費多長時間才能抵達木星呢?事實上,這個答案取決於各種因素,包括距離、速度以及路徑。首要考慮的因素是木星和地球在各自軌道上的位置。抵達木星到底有多快,不僅僅取決於木星位於軌道的位置,還取決於我們行駛的速度有多快。首先,我們應考慮行駛的速度,也就是我們火箭到底能跑多快。假設我們的火箭以光速行駛,即每秒達186282英裡,那到達木星大概需要花費43分鐘。
  • 插圖本《時間簡史》差錯百出
    霍金的《時間簡史》(插圖本)中文版竟然差錯百出,如果不是一字一句對照英文版原著,實在令人難以置信這本裝幀精美、暢銷全國的科普圖書編校質量竟然如此之差。專家呼籲我國的科普圖書質量亟待提高。  《時間簡史》(插圖本)是霍金在《時間簡史》(十年增訂版)的基礎上為便於讀者理解而重新出版的一本新書。
  • 宇宙形成僅需幾十普朗克,一秒等於無數普朗克時間
    宇宙大爆炸論指出,宇宙起源於一個超緻密「奇點」的爆炸,在這個「奇點」爆炸之後,宇宙內的一切事物開始出現,例如時間和空間。說到時間,這是一個歷年來都備受爭議的名詞。有部分人認為,時間不是真實存在的事物,它只是人們的錯覺。但更多人還是認為,時間是真實存在的,我們都能切身感受到它的流動與發展。俗語言:「一寸光陰一寸金」,時間其實是很寶貴的。大道理我們都懂,但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會在意與珍惜短暫的一秒鐘,人們大都認為,一秒鐘實在太短暫了,幾乎沒有任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