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是課本上的數學問題,問題是「折竹抵地」(源自中國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根三尺.問折者高几何?
問題的大概意思是:一根竹子,原高一丈(10尺),蟲傷有病,一陣風將竹子折斷,其竹梢恰好抵地,抵地處離原長竹子處3尺遠.問折斷處離地面有多高?
學生通過構造直角三角形運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得到問題的答案為4.55尺,一起鬆了口氣。
但是有人發話了:「萬老師,一尺有多長?」
「是啊,一尺有多長?」我瞬間把皮球踢給他們,這個小問題還問我?
一個很踴躍的聲音:「我知道,一尺是3釐米多。」
另外一個反駁到:「哪有這麼短?應該是50釐米!」
見到我一臉的冷笑,其餘的學生不敢答話了。
我就打個比方了:「像一些男生的腰圍,現在一般是二尺四上下。按照第一個同學的說法,他的腰圍只有七釐米多,那就是一條泥鰍啊,迷死人呢。」
有人在悄悄測量自己的腰圍了。
「如果照第二個同學的說法,那人的腰圍就是一米二上下,那不是水桶腰嗎?」
哄堂大笑。
「再打個比方,你們的褲子正常長度是在三尺左右,照第一個同學的說法也只有十釐米長,那簡直不是褲子了。……」
話沒有說完,那些學生笑了:「哈哈,那是超短的超短裙了!」
「照第二個同學的說法就是大麻袋了……」
「那大概就是30釐米到40釐米之間?」一個學生測量了自己的褲長,開始用逐步逼近的方法思考,這是一個厲害的學生!
班級終於安靜下來了,一個學生拿著字典說:「我知道了,一米是三尺,一尺就是三分之一米,大概是33釐米多。」
我鄭重的在黑板上寫上了這個關係式。
細想,就不怪這些學生了,他們在整天做作業,成了圈養的了,還有誰在關心自己的生活中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