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丨 上海有腔調
提起蟲子,大多人是要變臉色的。覺得害怕,覺得噁心,都有。
阿拉小辰光,蟲子是消遣的玩物,財積、金烏蟲、西瓜蟲、金鈴子、叫哥哥,抓著皮實漂亮的,那可是炫耀的資本。
金烏蟲
阿拉管金龜子叫金烏蟲,小辰光,一根繩,綁著金烏蟲,能玩上大半天。
金龜子啊,是鞘翅目金龜總科的通稱。它的幼蟲,叫蠐螬,是主要地下害蟲之一,經常把植物的幼苗咬斷,導致枯黃死亡。
成蟲呢,又會以農作物、林木、果樹為食。因此,正確的鑑定種類學名,研究和掌握其分類特徵及生物學特性,對控制金龜子的危害,確保農、林業增產是至關重要的。
金龜子的種類特別多,是鞘翅目裡大類群之一,全世界光有記錄的,就有20 000多種,中國大概有1800種。
財積
財積就是蟋蟀(蛐蛐)。中國鬥蛐蛐的傳統由來已久,怎麼著都有個上千年了。
有種蛐蛐,難逮,腦袋扁平,諢名叫「棺材板」,聽人說,上海有種蟲子,也叫「棺材板」,不知道是不是棺材板蟋蟀。
財積古時也稱促織,直翅目昆蟲,身體褐色或黑色,有斑紋和光澤。頭大,複眼突出,觸角長,牙齒鋒利的很。
雄財積前翅可以摩擦發出聲音,阿拉叫它二妹子。前足有類似耳朵的聽器,後足強壯。雄財積好鬥,也就有了鬥蛐蛐,在中國,財積可是「中華第一蟲」。
伊老婆叫三妹子,翅短,沒有發音器,尾部有矛狀的產卵器,長在尾須中間。
金鈴子
隔壁爺叔養金鈴子,裝在有機玻璃小盒子,平時放一粒米飯進去,逗一逗,叫聲好聽得很。
金鈴子也是直翅目昆蟲,學名叫擬蛉蟋,又名唧蛉子、金蛉、蛣蛉。
成蟲一身的淡褐色,有些黑斑。雄性前翅有黑色斑紋,後足的大腿外側有兩條黑色條紋。主要生活在草叢中,分布我國長江以南地區。
這種小鳴蟲,基本在南方夏季夜間活動。因為身體閃亮亮,像金子,叫聲清脆,近似金屬鈴子的響聲,所以被叫做「金蛉子」。
叫哥哥
其實就是蟈蟈,學名叫優雅蟈螽,直翅目,個子較大,外形和蝗蟲相像,全身鮮綠或綠褐色,頭大,複眼突出,觸角細長,胸是馬鞍狀的,腹部又粗又圓,後足很強壯。
一般生活在灌木叢裡或著莊稼地,吃植物的莖幹和果實,尤其喜歡吃毛豆,和我倒是一樣。
雄蟈蟈的前翅互相摩擦,能發出「括括括」的聲音,清脆響亮。用小竹籠飼養觀賞,作為娛樂型昆蟲,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古易州(今河北省易縣)就有幾百年編籠捕蟈蟈的記載。
蟈蟈在中國分布很廣,與蟋蟀、油葫蘆被稱為三大鳴蟲。
野烏子
知了在上海可不止野烏子一種叫法,光我知道的就有三種。
體型最大的,黑色,雄的有兩塊響板,叫聲響亮,雌的是不叫的,叫「響啼」。體型最小的,灰褐色,叫聲尖細,叫「麻嘰嘰」,體型中等的,綠色,頂漂亮,但是量少難抓,這才叫「野烏子」。
知了是半翅目昆蟲,翅膀透明,口器像吸管,專門吸植物的汁液。雄的腹部有發音器,鳴聲即由此發出,大多生活在高大植株上。
雌性用產卵瓣切開植物的表皮,將卵產在表皮內,卵孵化後就鑽入土中過冬。到第二年春夏之交,雨水過後,就鑽出土面,爬上樹枝進行蛻皮。
古人把蟬看作是吉祥、高雅的象徵,經常將玉雕成的蟬掛在身上。
蟈蜢
蟈蜢就是蝗蟲,直翅目昆蟲,俗稱「螞蚱」,屬直翅目,包括蚱總科、蜢總科、蝗總科的種類。
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我國有1000餘種,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
蝗蟲主要包括飛蝗和土蝗。在我國飛蝗有東亞飛蝗、亞洲飛蝗和西藏飛蝗3種,其中東亞飛蝗在我國分布範圍最廣,危害最嚴重,是造成我國蝗災的最主要飛蝗種類,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農業害蟲。
身體瘦長,綠色或褐色,頭特別尖,突出在身體前面。觸角劍狀,前翅狹長,後足細長。多在田邊、草叢中活動,以植物為食。
油葫蘆
油葫蘆,喜歡棲息在草地以及田野,咬食植物的根和嫩莖。白天藏著躲著,一到晚上就開始活動。
也有叫結縷黃、油壺魯的,屬於直翅目昆蟲,身體粗壯,褐色或黑色,全身油光鋥亮,就像剛從油瓶中撈出似的,叫聲像油從葫蘆裡傾注出來的聲音,油葫蘆成蟲愛吃各種油脂植物,如花生、大豆、芝麻等,才得了」油葫蘆」的名頭。
油葫蘆頭大,複眼突出,眼有白色的眉紋,觸角長,上顎(牙)鋒利。雄性翅可以摩擦發音,後足強壯。
洋辣子
洋辣子,學名褐邊綠刺蛾,屬鱗翅目刺蛾科。別名綠刺蛾、青刺蛾、黃緣綠刺蛾、四點刺蛾、曲紋綠刺蛾等,分布地域廣泛,幾乎遍及全國。
成蟲體長15至16毫米,翅展36至40毫米,體綠色;複眼黑褐色;卵扁橢圓形,淡黃綠色,老熟幼蟲略呈長方形,初黃色,後稍大為黃綠至綠色;蛹卵圓形,初為乳白色至淡黃色,後漸變為黃褐色;繭橢圓形堅硬,顏色多與寄主樹皮色,一般從灰褐色至暗褐色。
冊屁蟲
冊屁蟲臭的很,學名是椿象,是六足亞門,昆蟲綱,有翅亞綱,半翅目,蝽科動物,乃半翅目中種類最多的一群,全世界單椿象科種類約有5000種。
體色黑褐色;頭部背側後方具一對微小的橙黃色,或橙褐色縱斑,觸角最末一節末端2/3部分為橙黃色或橙褐色,部分,個體在第二、三節尚有一段橙黃或橙褐色斑。前胸背板外緣有一枚尖銳的突刺,中央有一條橫向的弧形橙黃色或橙褐色細斑。
灶雞
學名突灶螽,又稱灶馬,川東民間和福建龍巖客家一帶叫「灶雞子」。屬於直翅目穴螽科。一年四季都可以見到。
灶雞是有名的洞窟性及群棲性昆蟲。夏季常見于田野草石、土隙間,入秋後進入居民室內的廚房、灶間、或餐館、豆腐坊的宅基、牆角、磚瓦的縫隙間,喜歡生活在溫暖的地方。
在野外時以植物的莖、果、葉為食,在室內則以剩菜、植物及小型昆蟲為食,靠腿部摩擦發聲。有趨光性,有時夜間它會跳到燈光附近。
磕頭蟲
學名叩頭蟲,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是一類昆蟲的總稱。當蟲體被壓住時,頭和前胸能作叩頭狀活動,所以叫叩頭蟲。其幼蟲常對宿主造成傷害。
成蟲暗褐色,體狹長略扁。 前胸和中胸能有力地活動。
抓起來,翻個面,看磕頭蟲翻身,那叫一個有趣。
西瓜蟲
以前沒事的時候就會去挖西瓜蟲,滾著玩。
西瓜蟲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綱,等足目,球鼠婦科,學名叫鼠婦,俗稱潮蟲。足跡是遍布中國各地。
生活在潮溼的陸地.西瓜蟲是胎生繁殖,離開母體就能自由活動取食,取食後體壁顏色變深,身體增大,隔一段時間需鑽入土中蛻殼,一隻西瓜蟲能繁殖110隻幼蟲,幼蟲孵化後多隨雌成蟲群集在一起,晚上、清晨的時候活動最盛,陰天也出來,幼苗及貼地果易受害,對圈肥及腐草有趨性,有負趨光性和假死性,受驚後立即捲縮成「西瓜」狀。
另外,試驗表明西瓜蟲在遇到阻擋物時具有有趣的行走方式,按照左右左右左右依次順序繞過障礙。
亂頭髮
亂頭髮學名叫蚰蜒(yóu yán),是百足蟲的一種類型,節肢動物,像蜈蚣但是小一些,黃褐色,有十五對細長的腳,生活在陰溼地方,捕食小蟲,對農事有挺大益處的。蚰蜒山東農村叫草鞋底,阿拉叫亂頭髮。
蚰蜒與蜈蚣是近親,黃褐色比普通的蜈蚣小,觸角和腳部很細很長,毒顎很大,棲息房屋內外陰溼處。
可別被蚰蜒咬著,癢起來可就沒招的。
你還記得哪些鹹話的小蟲子
原標題:《用上海話,這些蟲子是什麼名字?》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