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熟知方位之後,便有了用東西南北來標定。不管是先有方位認知,還是先有東西南北一詞,姑且不論,單說東西南北在生活中之活用就非常有趣。於是,便有了買賣東西,走南闖北之類的詞語,只不過早已超出了方位之意。
先說「東西」,是非常活躍的一個詞語,似乎有包羅萬象之功效,諸如,購物:「買東西」,罵人:「狗東西」,物品:「找東西」,寶貝:「好東西」等等,不勝枚舉。關於「東西」一詞的由來,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當時商賈大多聚集在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俗語有「買東」「買西」,即到東京、西京購物,久而久之,「東西」就成了貨物的代名詞。至於後來演變成其他之義,則是隨著人們對「東西」詞義的放大。
再看「南北」,常被賦予深邃遼闊之意,比如,形容一個人閱歷豐富,常用「走南闖北」;形容一個人見識淵博,常用「天南海北」;形容一個人功勳卓著,常用「南徵北戰」;形容地域寬廣,常用「大江南北」;形容戲曲種類繁多,常用「南腔北調」等等,「南北」一詞大多場面宏大,氣勢恢宏,雄渾之意境撲面而來,非常奇妙。
「東西南北」雖廣,但之間組合也不能任意為之,比如「買賣東西」清晰明了,若是「買賣南北」就顯得不倫不類了。在古代「五行」一說中,「南北」所對的是「水火」,「中」所對的是「土」,古人崇尚「金木」,寓意生財發家,尤受商賈人家青睞,所以「東西」統稱物品,南北則無此寓意。
東西南北儘管只是幾個方位詞,但在詩文中屢見不鮮,幾經點綴,便妙筆生花。「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是《木蘭辭》中一段描述。顯然,這裡的東、西、南、北不是確指,而是文學上一種常用的手法,主要是用來渲染一種氛圍,營造一種境界。通過東西南北的泛指,刻畫出木蘭四處奔走,積極而緊張地準備行裝的情景,而且讀起來也朗朗上口,如同身臨其境般。
若是知曉了東西南北之奧妙,再讀明代徐渭《題柳亭送別圖》一詩:「東邊一棵柳,西邊一棵柳。南邊一棵柳,北邊一棵柳。縱然碧絲千萬條,那能綰得行人住?」這東西南北四方之柳,豈是尋常之柳?一幅風物圖,借柳寓情,道出了送別時那種極力挽留的心情和去意的決絕,讀來情綿意長。
細品「東西南北」,實乃妙趣橫生,這也是中國漢字的一大特色,其實每個漢字的背後都蘊含了很多的歷史文化,有的是幾經變化,有的是返璞歸真,有的是與時俱進,不管怎麼變,就如同這東西南北一樣,只會變得越來越「時髦」,越來越「豐富」,越來越「靈氣」,也越來越有「煙火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