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列舉了許多語言的迷宮,但沒有一個像弗蘭·奧布萊恩的新書《雙鳥渡》這般複雜……它不僅僅是一座迷宮,還是對愛爾蘭小說諸多構想方式的一場討論,更是一座散文和詩歌的練習寶庫,戲仿了所有愛爾蘭的文學風格。」——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一個了不起的作家,具有真正的喜劇精神。」——詹姆斯·喬伊斯
「一部千裡挑一的佳作,與《項狄傳》和《尤利西斯》一脈相承。」——格雷厄姆·格林
為了讀這本大師們推薦的80年前的經典小說,我用了各種方向去嘗試接近故事,從小說的第一章讀起,從中間開始閱讀,甚至倒讀,可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我只感受到作者弗蘭·奧布萊恩創新的、自言自語的文字和情節,這種情節的設置和比例異常,就像看了一場波點女王草間彌生的展覽,用自己的意識重新組裝了一個世界,自然界所有看得見的,看不見的,都沾染上了草間彌生的波點,也因為波點,所有事物的再現有了另一種生命狀態,像借著波點穿越重生了一次。
《雙鳥渡》第一章第一行字開始,弗蘭·奧布萊恩就散發出與草間彌生同類型的「幻覺表達」:
「我先往嘴裡填了足夠嚼三分鐘的麵包,才把五感閉合,躲入自己頭腦深處,把眼神放空,臉上擺出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一本好書可以有三種截然不同的開端:
開端一:惡靈麥克菲裡梅是個妖魔,他坐在冷杉林間自己的小屋裡,思考著數字的性質,並把奇數、偶數區分開來。他坐在他的雙摺板前。
開端二:看相貌,約翰·弗裡斯奇先生並無稀奇之處,但他卻有個世間罕見的特點。
開端三:芬恩·麥庫爾是愛爾蘭古時候一位傳奇英雄。他雖說內心不夠強大,但身體發育極好,體格過人。」
這太像草間彌生展覽中,單獨房間內播放的一個人獨白,我知道她是了不起的藝術家,可是就是聽她一個人叨叨有距離感和恐懼感。說實話《雙鳥渡》喚起了我這種不太舒服的感覺,想來想去,追其原因可能是我藝術造詣太低的緣故。
然而,又不太忍心就這樣放棄一部經典,那就嘗試從《雙鳥渡》是
我僅有的關於「元」的了解是心理學中的元認知。元認知是對認知的認知,通俗的說法就是對自己的認知加工過程的自我覺察、自我反省、自我評價與自我調節。
這還是第一次聽說有元小說,看了科普其實與元認知差不多,簡單粗暴地歸結為寫作前和寫作中的自言自語。
我能看出《雙鳥渡》的故事是嵌套式的,猜想著被各位大師推薦為經典,大抵是因為這種寫作法有突破小說範式,這範式就是《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及的範式轉移,是打破了原有的假設或法則的。
這本小說打破了我對小說的認知和認識。
看小說的過程中,我猜不出結局,也許因為開局和幻覺表達的故事本身就是有無限種可能。亦或是這種類型的小說本身就是一種讀者投射法,什麼樣的讀者就能讀出什麼樣的結局。也有可能是作者弗蘭·奧布萊恩的意識幻覺與讀者閱讀產生的幻覺構建了一個新的社交,產生了新的生活故事。不禁好奇這到底是部怎樣的小說?
想起十三邀中許知遠與徐倬雲先生的對話,不能用年鑑的方式看歷史,要用更廣的千年鑑眼光來讀歷史。
也許元小說就是要打破讀小說的眼光看故事,小說不是止步在情節、人物、衝突和結局。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