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9 1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今年全球正在經歷嚴重的新冠疫情,引發了很多的心理衛生問題,今年的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弘揚抗疫精神,護佑心理健康。
隨著人類疾病譜系的轉變,20世紀80年代後期,人類的疾病越發地走向精神和情感層面。世界衛生組織2001年報告指出,全世界約有4.5億各種精神疾病患者,而且每4個人中就有1人會在一生中某一時期出現某種精神障礙。但在臨床中,實際上接受治療的人數卻只佔全部人數的20%。
本期《健康時間》節目邀請上海市閔行區精神衛生中心醫務科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黃乾坤做客直播間,為聽眾朋友們講解精神健康方面的內容。
造成心理衛生問題乃至精神疾病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是生物方面的原因:基因、遺傳、腦部的疾病(感染、腫瘤、變性性疾病等)、缺氧等問題都會引起腦部的功能障礙,從而產生各種精神症狀或者心理衛生問題。比如,現在進入了秋冬季,老年人的慢性支氣管炎或者慢性阻塞性肺病會反覆發作,引起呼吸困難乃至腦缺氧,出現幻覺、妄想、衝動傷人等行為。
其次,影響精神衛生問題更為常見的原因是心理社會因素。精神分析認為,人是由無意識主導的,而不是由意識主導的。這些無意識中的東西總是會不斷地返回,叩擊意識之門。比如在睡眠時會以夢的形式返回;在日常生活中會以口誤、失誤的形式返回;在精神病性狀態下就會以幻覺和妄想的形式返回。
焦慮的表現有哪些?
焦慮可以分為意識到的焦慮和無意識的焦慮。無意識的焦慮潛在精神的最底層,無法被看見。當它太嚴重、完全無法控制的時候,就會上升到意識層面,形成可以看得到的焦慮現象。具體表現為坐臥不寧、缺乏安全感、注意力無法集中、容易疲勞等。而抑鬱發作以心境低落為主,與其處境不相稱,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甚至發生木僵。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性症狀。
[症狀標準] 以心境低落為主,並至少有下列4項:
興趣喪失、無愉快感;
精力減退或疲乏感;
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
自我評價過低、自責,或有內疚感;
聯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下降;
反覆出現想死的念頭或有自殺、自傷行為;
睡眠障礙,如失眠、早醒,或睡眠過多;
食慾降低或體重明顯減輕;
性慾減退 。
如何治療精神疾病?
最常見的就是精神科的藥物治療,使用抗焦慮藥、抗抑鬱藥、抗精神病藥物來處理各種症狀,從生物學的角度,調整體內的神經遞質的水平來進行治療,或者在心理諮詢中使用暗示相關的療法。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從文化、語言、欲望等層面著手。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這是比較根本的方法。這需要有一定的時間、金錢、勇氣和毅力才能完成的。當然,也需要遇到好的心理諮詢師。
精神衛生問題該如何預防?
人的出生有兩次出生,一個孩子出生,不僅僅是作為一個生物體出生,更主要的是精神的出生,也就是說他的欲望要脫離別人的欲望,他這一生不能被別人的欲望所控制。父母要學會不把自己的欲望放在孩子身上,勇敢面對自己的欲望,承擔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讓孩子來承擔自己的欲望,用所謂的愛來控制孩子。故而讓父母處在父母的位置上,讓孩子處在孩子的位置上,讓一切都歸位,這樣才能讓孩子自由,才能減少精神衛生問題。
點擊下方收聽完整音頻:
作者:黃乾坤
原標題:《出現幻覺、妄想,居然緣起慢性支氣管炎反覆發作?!》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