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氣管炎(chronic bronchitis)簡稱慢支,是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臨床上以咳嗽、咳痰為主要症狀,或有喘氣,每年發病持續3個月或更長時間,連續2年或2年以上,並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狀的其他疾病。
【病因與發病機制】
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種環境因素與機體自身因素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
(一)吸菸
吸菸為最重要的環境發病因素,吸菸者慢性支氣管炎的患病率比不吸菸者高2~8倍。
(二)職業粉塵和化學物質
接觸職業粉塵及化學物質,如煙霧、變應原、工業廢氣及室內空氣汙染等,濃度過高或時間過長時,均可能促進慢性支氣管炎發病。
(三)空氣汙染
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氣等可損傷氣道黏膜上皮,使纖毛清除功能下降,黏液分泌增加,為細菌感染增加條件。
(四)感染因素
病毒、支原體、細菌等感染時慢性支氣管炎發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其他因素
免疫功能紊亂、氣道高反應性、年齡增大等機體因素和氣候等環境因素均與慢性支氣管炎的發生和發展有關。
【臨床表現】
(一)症狀
緩慢起病,病程長,反覆急性發作而病情加重。主要症狀為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急性加重係指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狀突然加重。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是呼吸道感染,病原體可以是病毒、細菌、支原體和衣原體等。
咳嗽:一般晨間咳嗽為主,睡眠時有陣咳嗽或排痰。
咳痰:一般為白色黏液和漿液泡沫性,偶可帶血。清晨排痰較多,起床後或體位變動可刺激排痰。
喘息或氣急:喘息明顯者常稱為喘息性支氣管炎,部分可能伴發支氣管哮喘。若伴肺氣腫時可表現為勞動或活動後氣急。
(二)體徵
早期多無異常體徵。急性發作期可在背部或雙肺低聽到幹、溼囉音,咳嗽後可減少或消失。如伴發哮喘可聞及廣泛哮鳴音並伴呼吸期延長。
(三)實驗室和其他輔助檢查
X線檢查
早期可無異常。反覆發作者表現為肺紋理增粗、紊亂,呈網狀或條索狀、斑點狀陰影,以雙下肺野明顯。
呼吸功能檢查
早期無異常。如有小氣道阻塞時,最大呼氣流速—容量曲線在75%和50%肺容量時流量明顯降低。當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後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佔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FEV1/FVC)<0.7提示已發展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血液檢查
細菌感染時偶可出現白細胞總數和(或)中性粒細胞增高。
痰液檢查
可培養出致病菌。塗片可發現革蘭陽性菌或革蘭陰性菌,或大量破壞的白細胞和杯狀細胞。
【診斷】
依據咳嗽、咳痰、或伴隨有喘息,每年發病持續3個月,連續2年或2年以上,並排除其他可以引起類似症狀的慢性疾病。
【鑑別診斷】
支氣管哮喘
嗜酸粒細胞性支氣管炎
肺結核
支氣管肺癌
特發性肺纖維化
支氣管擴張
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疾病
【治療】
(一)急性加重期的治療
控制感染
多依據患者所在地常見病原菌經驗性地選用抗生素,一般口服,病情嚴重時靜脈給藥。如左氧氟沙星0.4g,每日1次;紅羅黴素0.3g,每日2次;阿莫西林2~4g/d,分2~4次口服;頭孢呋辛1.0g/d,分2次口服;複方磺胺噁唑(SMZ-co),每次2片,每日2次。如果能培養出致命病菌,可按藥敏試驗選用抗生素。
鎮咳祛痰
可試用複方甘草合劑10ml,每日3次;或複方氯化銨合劑10ml,每日3次;或溴己新8~16mg,每日3次;或鹽酸氨溴索30mg,每日3次;或桃金孃油0.3g,每日3次。乾咳為主者可用鎮咳藥物,如右美沙芬或其合劑等。
平喘
有氣喘者可加用支氣管擴張劑,如氨茶鹼0.1g,每日3次,或用茶鹼控釋劑;或β2受機體激動劑吸入。
(二)緩解期治療
戒菸,避免吸入有害其他和其他有害顆粒。
增強體質,預防感冒。
反覆呼吸道感染者可試用免疫調節劑或中醫中藥,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卡介菌多糖核酸、胸腺肽等,部分患者或可見效。
【預後】
部分患者可控制,不影響工作、學習;部分患者可發展成慢性肺疾病甚至肺心病。
供稿:惠東縣第二人民醫院內科宣傳小組
編輯:惠東縣第二人民醫院宣傳部
審核發布:蔡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