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肩關節脫位莫大意反覆發作危害骨結構
肩關節脫位是老百姓最為熟悉的「脫臼」之一。很多人有肩關節脫位的經歷,復位後絕大部分人都沒事了,但有極少數人以後又反覆出現脫位,輕者運動時發生,重者晚上睡覺抬手時也會脫出來,這種情況稱為習慣性脫位,骨科醫生稱之為肩關節不穩定。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關節外科楊梁主任提示,肩關節脫位如在初期治療不當,可發生習慣性脫位。反覆發作會帶來一系列骨損傷。
肩關節脫位佔人體脫位的一半
肩關節的穩定性更多的依賴關節囊附著的周圍軟組織、韌帶和肌肉組織,存在較高脫位風險。肩關節脫位佔人體脫位的50%。
楊梁主任介紹,肩關節反覆脫臼多發生在喜好運動、軍人、運動員、舞蹈演員、雜技演員等高強度訓練和對抗的人群。肩關節初次脫位後復發率高,尤其20歲以下患者初次脫位後再次脫位的發生率達到90%。對於習慣性脫位患者來說肩關節每次脫位都會增加關節軟骨的損害、導致關節囊鬆弛和骨質破壞,患者會發現脫位越來越容易,隨之導致關節周圍組織損害越來越重,還會造成相關軟骨和骨性結構的破壞,使肩關節骨關節炎提前出現,造成不可逆的損傷,使治療更加困難。因此,為了避免脫位所致的關節繼發損害,對於反覆多次脫位者還是建議到相關醫院進行正規的手術治療。
新方法讓反覆脫臼看到根除希望
丁先生在一次騎車過程中摔傷,導致左肩關節脫臼,來到大醫二院就診。丁先生既往也有兩次肩膀脫臼的經歷。急診中醫生進行了左肩關節脫位閉合復位術。住院後進一步完善檢查發現,患者的左肩關節除了關節盂前下方韌帶複合體損傷外,關節盂前下方有骨缺損,肱骨後上方頭也有凹陷性骨折。而且肱骨頭後方的凹陷性骨折很深,形成明顯的溝槽。這樣的病人反覆脫位的概率很高。楊梁主任仔細分析了丁先生的病情後,為他做關節鏡下關節盂和肱骨頭的雙極植骨手術,同時修復撕裂的韌帶複合體損傷。手術通過三個不到1釐米的小切口,讓丁先生恢復了肩關節的穩定性。
楊梁主任介紹,傳統的手術方式治療肩關節反覆脫臼,通常只修復韌帶複合體結構,而對骨缺損不做處理,手術後仍有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的病人會再次脫位。而通過這種雙極植骨的手術方式,在修補修復韌帶複合體結構的同時填補了骨缺損,很好地恢復了由於骨缺損帶來的不穩定。記者了解到,大醫二院關節外科2015年在東北三省率先開展關節鏡下雙極植骨技術,填補了東北三省的技術空白,至今已經有數十個肩關節反覆脫臼的患者受益,並且從隨診的結果來看,採用這一手術方式治療的患者還沒有復發的病例。
(文章來源:半島晨報)
(責任編輯:DF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