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0 16: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阮秀堃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
文│阮秀堃
人頭攢動的上海大世界
看到過一篇關於日夜銀行的文章,勾起了我那個時代關於另一家大世界旁日夜銀行的回憶。那是人民銀行在西藏南路36號開辦的大世界儲蓄所,最先屬邑廟區辦。邑廟區和黃浦區合併後,該儲蓄所就歸屬了黃浦區辦事處。
這家日夜儲蓄所的成立要歸功於陳廷爵,他是負責外勤工作的,聽到一位經商的客戶反映說:每天營業結束後手上收進的現金無處可存,放在身邊又太危險,銀行可否開辦日夜業務以解決此難題?
老陳是個熱心人,他便向區辦反映了此事。但開辦日夜業務區辦不能做主,連上海分行也沒有批准的權限,老陳便上北京找總行商議,並最終獲得批准,把大世界所辦成了日夜儲蓄所。
大世界儲蓄所地處市中心,周邊市民較集中,且又多是工礦、企事業的職工。大家在白天領到工資來不及存銀行,下班後其他的儲蓄所又都下班了,日夜儲蓄所正好解決了儲戶晚上儲蓄的問題。每月五、六日是普通單位發工資的日子,存儲業務會形成小高峰,而每月十五、六日是工礦、企事業單位發工資的日子,這兩天就會達到儲蓄業務的最高峰。尤其到了傍晚,營業廳櫃檯前人潮湧動,一批客戶剛走,又一批客戶接上來,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八十年代銀行儲蓄所
當時工作人員每天分為三班,早班八時左右上班,中班下午一時半到所裡,學習一小時後與早班同事交接,早班的則要軋帳並學習一小時後才下班。做通宵的同志晚上七點左右到所裡,學習到八時半左右與中班交接,中班同事軋完帳就可以回去了。各班人員除了通宵班固定為四人,一人覆核出納,一人記帳,一人經辦,一人擔任守庫員,早班和中班的人數視工作忙閒靈活安排。一般七、八人,多時十一、二人。在業務特別繁忙的時候,附近一些其他儲蓄所只有日班的同志下班後會主動跑到大世界儲蓄所幫忙,一起抽帳頁、記帳、接櫃經辦等。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和科技發展引導金融電子化的加強,ATM自動取款機的出現減少了儲蓄所的壓力。加上各單位職工開立了工資積存,工資自動入帳,大大減少了櫃面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去儲蓄軋鬧猛就顯得沒有必要了。因此,日夜儲蓄業務自然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只是在人們的腦海中留下了一些記憶。
原標題:《白天更懂夜的黑!位於大世界隔壁的24小時金融守護》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上海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