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不僅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交通和通信等領域,也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人類須臾不可缺少的東西。當前,人類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化學燃料、裂變核能、太陽能、風能和水能,以及地熱能等。這些能源在使用過程中都存在一些弊端,如汙染環境、資源枯竭、利用率低、受地域限制大等,難以長期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作為一種既清潔安全,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聚變核能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地球上的絕大部分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 ,如水是由H2O分子組成的。但也有一部分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 ,如石墨是由碳原子構成的。但分子在化學反應中會破裂成原子,如1個水分子可用電解法或其他方法再分解為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而原子是化學反應中不可再分解的最小微粒。
原子雖然用化學方法不能再分解,但從物理學的角度仍然可以再分解。隨著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遜發現電子、1918年盧瑟福發現質子、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中子的認識,原子的真實面目被全部揭開。原子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其直徑的數量級大約是10-10米。原子核居於原子的中心位置,其直徑是原子的十萬分之一,它由質子和中子(統稱為核子)構成,核子之間存在一種很強的作用力,叫作「核力」。它是一種短程吸引力,只在原子核直徑的很小範圍內起作用,比電磁力要大130倍,在原子核外,則會迅速降到0。質子和中子質量相當,但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與質子帶有相同大小負電荷的電子,質量很小,只有質子的千分之一,在庫侖力的作用下,電子在核外較大空間內作高速運動。
同種元素的原子帶有相同數量的質子,而對於某種特定的元素,中子數可以不同。我們把具有相同質子數、不同中子數的原子稱為同位素,它們在元素周期表中所處的位置相同,就像坐在一張椅子上的「孿生兄弟」,儘管體重不同,但模樣和所處的位置一樣。例如,在自然界中,鈾就有鈾-234、鈾-235和鈾-238三個同位素。大多數同位素的原子核都是不穩定的,會自發地放出電磁輻射或粒子,而轉變成另一種原子核,或過渡到另一種狀態。
原子彈和當前核能發電是最為常見的核裂變應用形式。那麼核裂變又是什麼呢?
更多精彩內容,
盡在《科學24小時》2020年第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