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個種類的兩棲動物正在漸漸消失,蝙蝠種群正在遭劫,各種鳥類群體也面臨生存危機。給野生動物帶來致命威脅的罪魁禍首原來是病原體。
白鼻綜合症普遍分布於歐洲地區,但未引起物種大規模的死亡。在2006年或更早時,白鼻綜合症被引入北美並大肆傳播開來,導致美國東北部的小棕蝙蝠、三色蝙蝠、印第安納蝙蝠以及北方長耳蝙蝠的種群數量下降達75%以上。
2006年,一名業餘山洞探險者在奧爾巴尼附近的山洞拍攝到一組鼻子附近有白色真菌的蝙蝠。2007年,紐約州生物學家在奧爾巴尼西部的一個洞穴中發現了由一種假裸囊菌屬導致的白鼻綜合症。研究人員猜測,這種真菌在歐洲,可能還在亞洲,已普遍存在了數千年。但由於某種未知原因,它並未導致這些地區的蝙蝠種群數量下降。目前尚不能確定這種真菌是如何到達美洲大陸的,但是,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國際遊客來到北美的洞穴,這種真菌可附著在遊客的鞋子、衣服和其他物品上存活數周。截至目前,已有12種蝙蝠被感染,其中4種種群數量已急劇下降,受到嚴重感染的北方長耳蝙蝠已瀕臨滅絕。
2013年11月,研究團隊在伊利諾斯州的一個礦山中發現有271隻北方長耳蝙蝠,但如今只能找到1隻,而它的身體也已被真菌覆蓋,不太可能活過春天。小棕蝙蝠曾是北美數量最豐富的蝙蝠,如今生活在整個大陸東部地區的數量也下降了75%以上。
美國已採取了一些保護措施,如限制旅行者進入蝙蝠冬眠區。未來,對蝙蝠的保護行動可能有對它們的冬眠區進行微氣候調控和使用益生菌治療蝙蝠等。
還有哪些疾病會成為野生動物的生命威脅呢?又有哪些挽救的方案和措施呢?
更多精彩內容,
盡在《科學24小時》第10期
《與物種滅絕搶時間》